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5 11:5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兵车行

唐 栋

六月的喀喇昆仑山依然贼冷。风裹起细碎的沙砾,拍打得车体啪啪作响。

“同志,请开快一点。”

司机慢慢地扭头看了我一眼:“这车,不能开快。”

“真见鬼啦!”

“你!”司机的脸冷峻得像块冰岩,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你不知道,这车……只能跑这么快。”

“耽误了病员怎么办?”

司机神情坚毅沉稳,催促是没用了。我把头往后一靠,想象着病中的上官星。

不知这次领导怎的开了恩,竟派车专程送我。一辆军车静静地等候在卫生队院子里,车厢用帆篷严严实实地罩着,夜色下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

这不是上官星的卡车吗?

车子颠了,司机竟如临大难,绕车察看了一圈,发现一切完好无损才不安地驾起车缓缓前进。

“自己班长的病一点也不急,车上的东西倒这么经心!”我嘀咕着,心想,这车要是上官星开,早就飞起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去5700哨卡处理病员的命令,司机就是上官星。车子呼地窜了出去,罗盘上的指针一下就指到了八十。

“开这么快干什么!”

“不是去救护战友吗?哪能慢慢腾腾!”

一团旋风旋起高高的尖柱,在山谷间游动。我感到头有点疼痛。

“不大好受吧?这儿是死人沟,海拔四千米以上。”

“你少唬人!谁不知道前面是个兵站。”

他哈哈大笑起来,“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和朝圣者留下的,我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

车灯下,路两旁尽是片片白骨。我胸口直跳,只想快点走出这死人沟……

司机突然停车,看看路线,才慢慢开过河。磨磨蹭蹭,上官星的病……我想起过河的情形。

他会不会是自那以后病倒的呢?

那天水势真吓人!只记得上官星挠着脑袋思索片刻,一咬牙:要闯了。

他像尊铁塔稳操着车艰难推进。突然,车熄火了;顷刻,冰块撞击着车体,水从门缝直往驾驶室灌!

忽地,我闻到股浓浓的酒味——上官星举着酒瓶咕嘟咕嘟地猛喝!

这深的水,冷的冰,怎么可以……

他光身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手摇柄狠劲地摇着发动机,摇柄猛击着水面,整个车都在晃动。

我仿佛觉得站在水中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那冰冷的水似无数把锥子,直往骨头缝里钻……

车发动了!他磕碰着牙踏进驾驶室,我只管为他擦身上的冰水,忽然,他咳嗽了,先是一声两声,很快成了一串……

车子开始登山了。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紧贴着悬崖,一头钻进了天,难怪叫它天神达坂。恼人的司机走一阵就停下来检查,稍微有点灌风的地方都要严密堵好。我连催他的气力都没了。“顶住,这次一定要闯过达坂,上官星在等……”

那天天气可不像今天这么平静。刚挨上达坂,挡风玻璃上顷刻就落满一层雪。上官星打开车门,将身子探到外面辨路,不一会儿就成了个雪人,脸色发紫,眼睛又红又肿。

正行间,不料车子被一溜暗冰滑了一下,半个后轮已经掉到了路外,那雾腾腾的深谷像只张大了嘴巴的饿狼!

“冰雪太厚,车挖不出来了。趁天还早,我步行去哨卡上搬兵。”

“我跟你一起走!”

“开玩笑,雪这么深,海拔又高,你怎么行?这是打火机,冷了就点燃汽油。祝你……保重了。”

“你也保重!”泪水情不自禁地打湿了我的睫毛。

他对我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瞥。雪地上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是一条永远不断的线,牵动着我的心……

像谁把一盆鲜血泼给了夕阳,天际间一片艳红;满山满谷的冰雪静静地注视着天空。风照旧在刮,雪地上卷起层层白浪。绕过一段之字形的山路,整个哨卡豁地展现在眼前。几十名战士,分列两行,肃立在大门旁……

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战士们从车上抬下一副盖着白布的担架,担架上躺着的就是上官星!

原来他就跟我在一辆车上……

我扑过去,呆呆地注视着他坚毅安祥的神情,感到整个世界都凝固了……

连长告诉我,上官星留下话:把他送回“家”,埋在积雪的山岗;希望秦月能到哨卡为他送行,因为在所有熟识的战友中,只有我是唯一的女性。

“秦月同志。”连长拿来一封信,信里是一首诗:

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我们同在永恒的天上;美丽的夜晚,我们闪耀着理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和朝圣者留下的,我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让人恐怖的“鬼火”在上官星的口中却不可怕,这表现出上官星守卫边疆的自豪感和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的乐观精神。
B.一辆军车,两个司机,开车的速度却截然不同,慢得让人心焦的车子到了上官星的手中,却“飞起来”“窜了出去”,“飞”和“窜”这两个动词非常形象,表现出上官星性格的急躁。
C.“像谁把一盆鲜血泼给了夕阳,天际间一片艳红;满山满谷的冰雪静静地注视着天空”,这一环境描写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为下文揭秘蓄势。
D.小说把现实和回忆的两次“兵车行”穿插交织,镜头反复转换,展现了英雄上官星为了救助战友而奋不顾身的精神和这种精神的感人力量。
【小题2】小说中设置“我”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上官星已经牺牲并躺在车厢中这一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文已经做出多处暗示,请找出这些暗示并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近20年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公共交通无法及时配套发展,新建城镇和城乡接合部缺乏便利快捷的出行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成为超大城市的同时,城乡接合区域长期为交通问题困扰,以北京为例,十年间,北京常住人口增长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人,成为世界上的超大城市,但是出租车数量几乎没有增长。黑车(即无运营证的私家车,可称为“老黑车”)既填补出租车不能覆盖的地段,也填补了出租车不能覆盖的部分时段。保守估计北京有大约10万辆黑车,这些老黑车与出租车共存,长期共同提供城市交通服务,屡禁不绝。网约车平台的出现,先是以高于出租车的价格和服务质量填补了高端市场,继而替代了部分老黑车运行的地段和时段。

(摘自王静《中国网约车的监管困境及解决》)

材料二:

由于完全对应型的需求呈现出“偶发性”的特征,加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主要采用的是“巡游”的运营模式。这种“巡游”容易导致两种“不效率”的现象,第一,出租车的空跑。这种空跑可能产生于两种情境,即空车寻客与下客后的空车返程。根据美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美国出租车的空跑时间占其总工作时间的50%至70%。第二,出租车的集中。为了减少空跑,出租车往往会聚集于购物中心、中心商务区等人流集中的区域,从而在某些区域造成“供过于求”,相应地在另一些区域引起“供不应求”。即便是采用“派遣”模式的出租车服务,其用户体验也难以令人满意。由于派遣中心难以遵循最优化的配对运算法则等问题,出行者往往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或者不得不在出租车公司指定的位置上车。出租车的这种传统的巡游经营模式很难克服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从而产生较高的运营成本和难以避免的资源浪费。

(摘编自楼秋然《美国法上的网约车监管理论与实践——兼评七部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材料三:

人们最常用出行方式调查

(摘自一份网约车用户市场调查报告)

(注)图中的百分比是被调查人中选择某种最常用出行方式的人数占总被调查人人数的比例。

材料四:

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目前网约车十大乱象:网约车乘车安全隐患、用户信息泄露问题,不正当竞争乱象、大数据杀熟现象、乘客投诉无门维权困难、网约车企业多地无证经营、“黑车”“马甲车”等不符合运营标准车辆频现、司机资质不达标现象较为常见、“爽约车”“计价不透明”“乱收费”等乱象滋生、司机刷单炒信行为。对此,网约车企业做了大量整改工作。比如构建严格的人车加盟体系,对合作车辆进行合规检查,通过在部分城市加载智能硬件,对司机的酒驾、超速、轧线等行为实时监控。尽管如此,依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网约车的合规性,企业内部各种严格的流程、培训也没有打造出让消费者放心的乘坐环境,消费者仍旧期待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现予以规范。

(摘编自东方网《消除网约车乱象,要“说”更要“做”》)

(1)下列对网约车优缺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完全满足公共交通无法及时配套发展的新建城镇和城乡接合部人们的出行需求。
B.因其网络属性,更容易出现用户信息泄露,大数据杀熟,司机酒驾等问题。
C.能够提供由于出租车的价格和服务质量,继而逐渐替代部分老黑车的市场。
D.有望解决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选择以网约汽车为最常用出行方式的人数比例已经超越公交汽车,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出行方式。
B.需求的偶发性和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传统出租车习惯于采用“巡游”模式运营,提高了运营成本,造成了资源浪费。
C.采用“派遣”模式的出租车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巡游”运营模式带来的“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等“不效率”问题。
D.网约车开放、便捷的另一面是乱象丛生,尽管网约车企已经做了大量的整改工作,但依旧无法让消费者彻底放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任何一个曾沐浴过先锋文学的余泽而有志于小说创作的新手作者而言,对故事的戒备恐怕已经成为一种先在的常识,所谓“小说在故事终止处开始”的说法就是这种戒备意识的集中显现。

事实上,就中国本土先锋文学思潮嬗变的轨迹来看,“故事”其实并未远离,1990年代以后更是全面回潮,但是当“写什么”又一次代替“怎么写”去接管小说时,那个时刻被后来的很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描述为一个先锋文学精神终结的时刻,似乎在意味着更具现代性和探索意识的先锋文学理解中,传统的故事既已被打倒、拆解或置换,就再也不可能构成驱策文学向前的资源。这一理解导致了两个至今仍有相当影响的结果——其一,以故事驱动的小说在艺术性上要弱于以叙事驱动的小说成了被广泛认可甚至是具有自明意义的写作观念;其二,除了像莫言这样的庞然大者,即便一个小说家擅于写故事,他也绝少以此自矜,似乎讲好故事并非荣耀——并最终形成了我们开头说到的那个认识效应。

然而,最近几年事情却有了变化。先是2015年,赵松的《抚顺故事集》出版,在读书圈引起不小的关注;同年,以故事命名的小说集还有颜歌的《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和宝树的《时间狂想故事集》;随后两年,以“故事集”为名的各类纯文学作品越出越多;此外,还有为数不少虽不直接以故事为名,但一看便摆明了要讲故事的小说集,如朱岳的《说部之乱》、冯唐的《搜神记》、刘汀的《中国奇谭》、赵志明的《中国怪谈》,以及化身“说书人”身份的张大春的《春灯公子》等。当然,仅以“故事”来命名作品可能说明不了太多,放眼世界,诸如《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九故事》《东方故事集》之类的名号也所在多有。

但是这一回,中国故事的复归并不羞涩,不但大张旗鼓地亮出本尊的旗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从张大春、李敬泽到弋舟、冯唐再到赵志明、郑在欢,这些故事的讲述者不但囊括了50后到90后的完整代际,还各自有着文坛宿将或新锐的名号,在文学圈子里代表着有相当影响的文学品位,他们不约而同,重建小说与情节的友善关系,重塑对故事的敬畏和尊重,这恐怕不能简单地以巧合来解释,虽然还不完全明朗,但至少意味着新世纪关于小说理解的又一次深刻转向:故事,真的重新开始了。

写作《故事》的罗伯特•麦基说:“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如果说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小说之所以要放逐故事是出于对陈旧叙事成规的不满,因为是故事使小说获得情节秩序的支撑,要变革这个文体秩序,就必须从破除故事入手。但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后设”叙事的实践之后,小说再度召唤故事时,对故事的理解当然也势必经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或者说,小说家有了一套新的讲述故事的方法,既能保持故事应有的情节密度、弹性和内爆力,又能突破单一线性封闭叙述的老套,使小说的文体属性更鲜明,也更开放。因此,对于故事的再度开始,我们且谨慎地乐见其成。

(摘编自马兵《故事,重新开始了》,《南方文坛》2018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锋文学作家关注的是“话语”,对于“故事”,他们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防备心理。
B.中国本土先锋文学并不成功,当“写什么”再次代替“怎么写”之时,它就结束了。
C.“故事”并未远离,尤其最近几年,无论是创作还是影响,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D.破除故事并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本意,它因此建立了一套讲故事的新方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锋文学对故事的戒备是本文论述的逻辑起点,文章由此又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B.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突出先锋文学对故事采取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从现象到亮出旗号再到创作队伍的组成,文章对“故事,重新开始了”的论证严密。
D.文章在论述故事重新开始了之后,进一步分析了讲故事的变化,其论证层次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锋文学时代,莫言的创作仍坚持以讲好故事为荣,这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B.中国的先锋文学思潮,既影响了人们对小说艺术的评价,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观。
C.《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些古典作品承载着人们对现实的追寻和人生真谛的挖掘。
D.近年出现的以故事命名的小说,虽然也讲故事,但讲故事的方法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其实是由其本身的特质决定的。阳明心学本身就是自由活泼、积极主动的,极具创造性。

阳明心学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人是有良知的,人应该不断地发明良知、实践良知,振起人的精神生命。“致良知”是学问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王阳明告诉了我们一条道德人格的上升通道,彰显了人性本来的光辉,强调人性的光辉不仅要照亮我们自身,甚至还要照亮他人。人不应该向下沉沦,不能为物欲所遮蔽,不能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这一点,可以唤醒现代人冷漠的、功利的、庸俗化的心灵,拯救当下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道德伦理危机。

王阳明对自然万物,包括草木、鸟兽、山水、瓦石等,都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发扬了孔子的“仁爱”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在他看来,不仅是动植物等自然之物,甚至人造之物(如瓦),因其源于自然,又是人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物品,也都有生命,都有存在权利,都要顾惜。天地万物是一个生命整体,虽然人类必须取用动植物,但动植物仍有自身的价值,体现了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星。

大众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认可书本上、讲堂上的道理,但离开书本和讲堂后却难以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其实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而来的。做不到是因为还没能理会得透,理会透了自然做得到。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在礼乐刑政之间,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用来敬老爱亲,用来修身齐家。用来尽伦尽职,为政理事。做一分,就体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这一点,可以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

阳明的亲身经历也提醒我们,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社会风气不好,首先在于官德不好。阳明在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特别强调在明明德的基础上亲民。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要修身以德,以仁德为核心价值,引领和实现政治的正义。官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政府事业上的直接运用。为官不讲官德,就是违背良知。进一步说,亲民就是要以民为本,视百姓为骨肉亲人,尊重民心民意,体察民间疾苦。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阳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化解社会矛盾、抟变政府职能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四百年来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是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慢慢品味,躬身实践。

(摘编自郭齐勇《阳明心学的世界影响与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明心学的自由活泼、积极主动,极具创造性的特质,决定其具有当代意义。
B.阳明心学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认为良知是心与知行的本体,必须“致良知”。
C.王阳明对自然万物都有深厚的生命关怀,认为万物皆有生命,人类不应剥夺。
D.王阳明针对大众普遍存在的难以躬行践履道理的问题,提出了“知行合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关于“致良知”,文章既分析了它对于提升道德人格的作用,也指出它在应对万物方面的作用。
C.文章不仅详细阐述了王阳明的为政之道,还具体分析其对于今天社会治理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D.文章立足于继承人类宝贵精神遗产,重在发掘阳明心学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实践阳明心学,不仅可以防止人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还可以拯救当下的社会危机。
B.王阳明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主张把仁爱之心扩展到天地万物,体现了普遍道德关怀。
C.王阳明认为,只要将道理领会透了,自然就会做得到。这一点使今人有勇气实践道德、完善自我。
D.王阳明不仅深谙为政之道,还富有政治实践能力,他能够把难治之地治理得百姓安乐,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