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阿贵

蒋光慈

城南,有两间破败的茅屋。茅屋前边是S纱厂;后边是麦田;左边有几座荒墟的坟墓,看起来异常凄凉。

“这样热,他们在工厂里做夜工,也不知怎么受得了呵!”

不受也要受!

“唔,王阿贵开除了……”

人们说南道北的当儿,茅屋内的王阿贵正病卧在床上,这两间破败的茅屋,冬天,异常地寒冷;夏天,异常地燥热。

今天早晨,他一进工厂大门时,矮胖的工头张金魁即将他喊住:

“你被开除了,你要反对厂主,请到别的厂去,在我们厂里,哼哼,对不起……

他很顺服地走出工厂大门,头也不转一下。他今年十九岁,做了八九年了,有什么面目回家去呢?“父亲五十多,害着痨病;母亲,替人洗洗补补衣服,也混不到几个钱。还有一个五六岁不中用的小妹妹!一家都指望我,现在,怎么办呢?”

他顺着一条路走,走走又回头,回头又走走,消磨了一个上午,炎热的太阳如火一般地烤人,他看见路旁有块石头,也不问烫不烫,就坐下了,地上一只小蚂蚁寻得一块白馍样的食物,忽然遇到黑色的蚂蚁抢夺。小蚂蚁大为愤怒,与黑色的蚂蚁厮杀起来,小蚂蚁虽小,却毫不惧怕,倒也敌得过敌人,他见着小蚂蚁这种英勇,不禁暗暗称赞。

他不禁后悔道:“为什么没有反抗?为什么不拾起石头向着张金魁的脑壳摔去?为什么……”他重新坐下来。他拾起小小的草杆,将黑色的蚂蚁隔开来,慢慢地然而很气愤地将它捣死,这时他觉得非常地痛快。

当阿贵踉跄地走到家的时候,父亲王兴盛出门推小车了,留在家中的是母亲与小妹妹。母亲的两个眼眶烂得如红枣子肉一样,眼水不断地流。有时她想象阿贵将来成人了走好运,能挣几个钱,为她买件好衣服穿穿,买几斤肉吃吃,或者她的女儿阿蓉将来寻得有钱的婆家,可以靠女婿养活……

她今天坐在门口补衣服,忽然听到走向她来的脚步声:

“你,你怎么了?病,病了吗……”

但是阿贵没有回答,进屋后直挺挺地躺下,如死人一般。

“阿贵!我的儿!”她停一忽又哭着说道:“你怎么开到这个样子?……你……”

到了晚上,阿贵的父亲王兴盛推了半天的小车子,只得了四角小洋的代价,却遇到了灾祸:飞来的汽车,险一点儿把他的车连人都冲倒了。巡捕怒冲冲地给他几棒,然后才开口骂他为什么不让路,为什么这样笨……可怜的王兴盛已被汽车把魂都骇掉了,哪还有胆量讲理!他就这样地白白地吃了毒打!唉!他没有反抗的力量,他只有很可怜地痛哭!

当他推着小车子走到离家不远的当儿,迎头遇着相识的工人,老王是很和气的人,与人说话总是带着满脸笑容。今天肩背上虽有重伤,但他一见着这个工人向他打招呼,也即刻笑道:

“呵!阿四,下工了?”

“不,不是,我今天没有上工。你知道吗?你的儿子被厂里开除了。”

“什么呀?”老王脸变了。

“你儿子被开除了。”

他感到天大的灾祸落到他身上了,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他的小车子向门旁边一竖,不做声不做气地走进屋内,同没有看见屋内的人一样。躺在竹床上的阿贵还没有醒来。阿蓉见着她的爸爸今天回来不高兴的样子,也不敢上前亲近他,只远远地向他望着。这时他的老婆正在烧晚饭。

“回来了?今天推了多少钱?”

老王用双手接着自己的头,两眼向地上望着,如木头一样坐着不动,她高声地问他一句:

“你,你今天到底怎么着?”

老王还是不答。她看见这种神情,知道又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便不敢再问他,她几乎也变成痴呆的人了。

“你还不知道吗?”

老王抬起头来,忽地很苦丧地问了这一句,这可把他的老婆骇了一跳,她停止了哭,两眼看着她的丈夫,半晌才反问一句:

“我还不知道什么呢?”

老王重新又把头低将下来,这时屋内已经暗黑了,深深地陷入沉寂的空气里,沉寂里只闻着阿贵在竹床上翻身的声音,阿蓉见着她的爸爸和妈妈的这种样子,不敢多说一句话,“妈!我饿了,我要吃饭……”

阿蓉的话将沉寂无声的空气打动了,老王随着阿蓉的话音说道:

“你还不知道吗?阿贵被厂里开除了。”

他的老婆听了他的话,沉吟了半晌,似答非答地叽咕了一句:

“呵!阿贵被厂里开除了!”

“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呀!”

(选自《最后的微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说南道北地谈论天气热、做夜工的工人只好忍受,侧面写出S纱厂工人遭遇悲惨。
B.两间破败的茅屋、几座荒墟的坟墓,极其简单的环境描写,营造出异常凄凉的氛围。
C.老王如木头一样坐着不动,母亲眼眠烂得如枣子肉,这是从外貌角度写出了生活艰辛。
D.文中母亲想象将来有好衣服穿、有几斤肉吃,写出了阿贵的母亲对未来依然有憧憬。
【小题2】文中画线句表达了“王阿贵”什么样的心理?
【小题3】小说多处写了阿蓉,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7 04:4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2月2日,《2017—2018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调查报告》发布。
报告指出,我国共享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行业规模达到5.72万亿元。目前,共享经济主要分为出租使用权、置换所有权、知识技能共享三种经营模式。其中,出行共享由于存在高频需求特点,用户黏性高,最受消费者青睐。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企业融资总额达千亿元,共享汽车获投总金额居于首位,或将成为下一行业风口。
相比于表现突出的共享出行、空间共享领域,共享充电宝的前景引发担忧。报告指出,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类似共享单车,且损耗率与硬件成本更低,但存在质量安全及信息安全隐患,面临充电技术变革风险,共享充电宝用户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
报告指出,与外国相比,国内共享经济目前领先企业数量、企业估值均不及国外,但国内共享经济企业数量增速更快,发展势头强劲,部分领域企业成功突围开启全球化征程。鉴于国内市场广阔,未来发展前景可能较国外更好。
(摘编自南方网)
材料二 
2012—2018年中国互联网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及预测

2014—2020年中国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及预测

注:e:estimated的缩写,估算。
(摘编自《2017—2018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调查报告》)
材料三 
Uber、Airbnb,特别是共享单车的风靡,带来了“共享经济”这个新名词。市场上的共享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共享经济的经济新模式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带来了个体经济的强势回归,也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共享经济给了供求双方更自由的选择,也自下而上推动着制度变革,提升了经济运行的效率。人们说,共享经济来了。
在共享经济市场上,有一种新生事物也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商业资本的关注。它便是诞生于广东省中山市的ZHO共享纸巾。
现在,中国的共享经济新业态正是一派“阳光普照”。在国家政策层面,“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政府所鼓励的,各种形式的共享经济,都搭上了这趟便车,要么一路绿灯,要么经过一番博弈,最终也大多胜出。而在大众层面,一般对高科技发展都高看一眼,对挑战银行、出租车等“旧势力”的技术创新,都是一片欢呼。而我们也不难得出,ZHO共享纸巾能够迅速风靡全国,得到消费者和资本市场的青睐,也离不开上述两个宏观背景。
(摘编自中国网)
材料四 
“共享经济”的概念首次由马科斯·费尔逊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个人汽车共享和租赁时提出,而“共享经济”在经济社会中具体的表现模式,则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才得以出现。此种新经济模式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以消费者之间的分享、交换、借贷、租赁等共享经济行为作为基本特征,成为当今创新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共享经济这一新型经济运行模式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直接的改变,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共享经济模式,其本质仍然是供给和需求双方通过市场交易促成双方效益的实现。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供需双方的交易模式、交易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智能信息终端,市场交易场所虚拟化为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社会中闲置的资源得以实现信息化、碎片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平台使得这些资源高效、灵活地组织起来,满足供需双方的需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市场经济中基于市场供需关系力量的“交换经济”逐步转向基于分享和一般生产生活资料的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是市场经济深化和广化的新阶段,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模式的产生存在必然性。
(摘编自《“共享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类似共享单车,损耗率和硬件成本低,但因为共享充电宝质量安全等无法保证,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B.出行共享需求量大、用户黏性高,在2017年我国共享汽车获投总金额居于第一位,使共享汽车可能成为风险较大的行业。
C.从2012年开始,我国互联网共享经济市场行业规模每年都呈递增趋势,并且发展迅猛,预计2018年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
D.共享经济是供需双方通过交易促成双方效益实现的新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的交易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互联网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的增长率从2014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共享经济的市场发展势头虽猛但利润减少。
B.中国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的增长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2016年下降明显,这说明用车方面的共享经济变化巨大。
C.2014—2020年中国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2020年有6亿多人,这说明有部分人已放弃购车打算。
D.广东中山市的ZHO共享纸巾是当前共享经济市场上的新生事物,消费者和商业资本的关注使ZHO共享纸巾迅速风靡全国。
【小题3】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共享经济在我国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西汉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立论不同,但也有彼此相通的方面。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由此可见,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这从《吕氏春秋》一书可以看出端倪。该书亦称《吕览》,为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主,兼论名、法、墨、农、阴阳各家。此书肯定了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实行仁政,也赞成道家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观点,体现了儒、道的会通。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与门客编撰《淮南子》一书。其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儒家、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劳作不息的论述。
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及魏晋时期,其间贯串着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由此产生了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以《周易》《道德经》《庄子》为基础,称为“三玄”。它既讲自然变化,也谈社会人事变迁;既鄙视世俗,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又主张保持“名教”(身份等级的象征)传统和对自身既得利益的重视,用以论证“名教”与自然的一致性,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
中国思想文化的再次会通,起于唐代“三教并立”,至两宋,由南宋理学完成。唐代,中国佛学吸取了儒学和道家老子学说的某些方面,有些僧人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解释佛性,并出现了专讲孝道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有些僧人以忠孝思想为内涵、以家族组织为形式编写禅律《百丈清规》,使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这样佛教才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居庙堂之上讲修齐治平、道德教化,处江湖之远则“栖心释梵,浪迹老庄”。时至两宋时期,儒学吸取了佛学哲学的某些论证方法,使自身的哲学思辨特别是在本体论上有了新的理论创造。
“会通”,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他在诗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称为“新儒学”。 
与朱熹理学有别,南宋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理”,只要“发明本心”,即可“穷理尽性”。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学传统,论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反映了人们要求独立思考的理性要求。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思想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公识”,要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在他看来,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有助于打破学术上的门户之见,综合各家之长,开辟出一条新路。
(节选自张岂之《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诸子百家虽立论、学说不同,但都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都具有会通精神。
B.《吕氏春秋》不仅会通儒、道两家的思想,还论及了名、法、墨、农、阴阳各家的学说和主张。
C.从《淮南子》有关道家、儒家、墨家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在思想学术上也具有会通精神。
D.魏晋玄学以“三玄”为基础,其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儒家与道家学说从战国末期到魏晋时期的长期会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唐代,中国佛学也吸取了儒学思想,令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使当时的佛教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
B.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也会通道家的学说和思想;两宋儒学会通佛学,在理论创新上颇有成就。
C.黄宗羲认为思想学术应该是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的“公器”“公识”,因而学术思想上的会通尤为重要。
D.南宋朱熹所代表的“新儒学”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会通了“三教”,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战国末期到南宋末年,中国思想文化至少经历两次大的会通,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B.思想文化史上的会通,既体现在学说和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一些研究和论证方法的彼此借鉴和吸收。
C.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
D.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不仅有助于构建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流派,还可以丰富传统的思想学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鲁院的柿子树
郭严隶
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到的时候正是秋天,属于它的季节,它便成为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树木们都成为陪衬。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②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结着果实的柿子树,不由就看得发了呆。那是刚来到那天的中午,饭后我们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看见了它。震动的时刻里,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分明是一首正在唱着的歌。是大地的歌唱,也是天空、阳光、微风、碧草,甚至是空际白云,地上湖水的歌唱,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在它之中。人们会把这些笼统地称为大自然,说大自然的歌声是天籁。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最艳的颜色,让人知道这世界上浓丽的极致是洁白。当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生命,人不免要恍神的。恍神中,就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使它们幻闪人间难以见到的明亮。
③许多时候,我来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它止住我的脚步。是由于唯它身上,秋的痕迹明显的缘故吗?当然,银杏不让。银杏的通体金黄最终在倾听中变作呼应。我不知道自己感受色彩的方式何以竟是倾听?也许已经只能这样了,面对一切都直接捧出心灵。银杏的呼应加深了柿子果实的意义,秋显出慈悲和丰饶。
④这样写着的时候,秋在窗外变成了冬,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变的,是信手一翻,哗的一声,就成了新的一篇。冬乘着一场寒风来,不见雨,风是独自来的。楼窗外的那棵银杏树,所有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洒落地上,灿灿的,就在地上铺了一层锦,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地久天长,宛如心中珍藏的爱情。后来,银杏的叶子都不见了,树枝是叶片落尽后那种崭新的光洁,对于切切依恋的东西的突然离去,对于这大地上司空见惯的发生,树枝似乎还有些回不过神儿来。
⑤这时候,柿子树一派沉静。它的叶子也不见了,都被风带走了,柿子却以果实的姿势仍旧挂在枝头。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来,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强烈地感觉看到了一些清澈温暖的眼睛。柿子仿似诗句一样精致地悬挂在没有了叶片的枝头,那枝干的光洁就成为诗歌里的留白。我看柿子的时候,柿子也在看我,犹如我看蓝天的时候,蓝天也在看我。这样的惊觉下,内心怎能够不慌张?我有那样足够的澄明吗?有那样足够的灿烂、温暖、殷实和爱吗?
⑥刹那明白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
⑦是的,它在看着我,以无声之言与我交谈,说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它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它打开自己让我细细地进入,让我在抚摸和凝视中明白,自己来到了一个只有祝福、珍惜和善良的地方。真的从来没有过愤怒、怨尤、仇恨以及伤感吗?过去的时光会告诉说,那是曾经的青涩。柿子在春天曾经是花朵,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着的青果。只到秋天来了,它的金色才漫天归流,凝成这样一捧盈硕结实、可摸可触的爱。
⑧我思索柿子树在来到这里之前的经历,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或于园圃,或于野谷深山。山风的强劲中有灵,阳光和花朵的灿烂中有情意的香气。它是怎么样被命运选中,这样站到鲁院的花园里来,成为它独特的风景?就如同我们被命运选中,来到这里度过一段珍贵的学习时光。我们是遍涉了苦难之河而终于被长风荡尽衣衫上的淤尘,踏上这清宁的岛屿。你呢,柿子树?你命运中的飓风雷霆是怎样?你生命里的春风清露又是怎样?你可是也深味人间悲喜、世上情仇,才这样以物外之姿呈现尘世的喜乐和殷实?
⑨将这些献给生命,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便都化为风景。
⑩有一天,我清早来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小心地抚摸它们,就像抚摸深夜里凌空而降的神谕。我甚至相信这里面包含着一切关于世界和生命的宣言,也就是爱的宣言。我由此知道了,果实怎样演绎音乐与星光,传递快乐和希望。
⑪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荫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塑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生命的气息透过那些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样在时空中传递,这是永恒的穿透,永恒的温暖和光照。当微风轻拂,花摇影移,四下里充满眷爱的情意,谁听见星光、月辉、草木、清波,这些事物轻盈地转化成意象,以审美的方式凝聚成饱满玲珑的主题,那是喜悦和善的思绪,那是文学的痕迹。
⑫而柿子树在这些思绪和痕迹中,从容呼吸着,就像一篇文章在写作着,一幅画在描绘着,一声祝福在传播着。
⑬秋色一日一日深了,霜冻从很高很远的地方砸落了,花园里一切都沉进稳妥静寂的灰色里,沉进无言的诉说,只有柿子树,仍旧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的鲜艳的柿子,在微笑着高歌。这样的时候,你看着那些一片叶子都没有的枝头上,挤挤地悬挂着的果实,会觉得它们还仅仅是果实吗?那已是宇宙天地之心,是关于生长、繁衍、丰收、护佑等等仁慈的旨意。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籁:在这里指自然的声音
B.喧腾:在这里可以换为“喧闹”
C.强劲:意思是“强大有力”,“劲”读“jìn”
D.神谕:意思是“神的指示”,“谕”读“yù”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敬仰赞美之情,又有对其他树木只能成为陪衬的遗憾之情。
B.第⑤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作者对自我生命状态的叩问和反思。
C.第⑨段作者说“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便都化为风景”,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赞美。
D.文章结尾写柿子火焰般鲜艳的色泽和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小题3】文章第③—⑤段,作者描述的柿子树和银杏树有哪些不同?
【小题4】文章第⑪段写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的塑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
【小题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小题6】作者借“柿子树”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事物”与其内涵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是鲁迅认为“须听将令”,为了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而特意添加的。
B.《红楼梦》中,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喻指“金玉良缘”,暗示了宝玉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与选择。
C.《边城》中的傩送曾面临“碾坊”与“渡船”的选择;前者意味着世人眼中门当户对的姻缘,后者则代表着自己想要的爱情。
D.《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草垛上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工地上读《牛虻》,这些书使他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高意义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萧红带我回到身后的村庄

孙惠芬

①遇到萧红,是1986年。这一年3月,我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窗絮语》,小说写一个青年在城里读了两年书之后再回到乡下家里的烦恼心绪,她闻不惯乡村恋人身上浓烈的化肥气味,听不惯奶奶、父母、哥嫂随地吐痰的声音,更不接受原来有着远大理想的闺中密友已结婚生子、被活生生拉进泥土的现实……想不到,小说发表之后,一个读者专程驱车从大连开发区来庄河见我,还带来一位热爱小说的朋友,那位朋友送给我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

②与慕名而来的朋友究竟说了什么,全然记不得了,唯一记得的就是把他们送走后,封皮上“呼兰河传”四个字向我闪烁着急盼盼的眼神。在那个遮蔽了窗帘的昏暗的宿舍小屋,我彻夜无眠,像吸附在一块磁石上的铁屑,随着磁石的移动微微颤抖:一到冬天就裂了口子的大地,一到春天就陷进泥浆的马车,只有秋天才热闹起来的山野,还有漏雨的粉房,荒凉的草房人家,还有祖父、祖母,还有在大街上自由窜动的蜻蜓、蚂蚱、小燕子,分布在小城街头的金银首饰店、布庄、茶庄、彩纸铺……我不知道是被游走在文字里自由自在的灵魂打动,还是被镶嵌在荒蛮大地上的孤独寂寞感染,我一经走进去,便再也不能自拔。第二天早上,当我睁着一双熬红了的双眼爬起来上班,我的眼前,已经站立起另一个村庄。她坐落在盆地中央,前后街两排草房,她前边有两条细长的河谷,河谷两岸长着丰沛的野草,她就是生我养我的辽南乡村山咀子。

③1986年,通过萧红,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我的村庄一直都在,它叫庄河,庄河,庄庄有河,所有的河谷都通着大海。我故乡的河谷,两岸长满了野草,顺着长满野草的河谷向东南方向走,不出一小时就能走到海边小镇,那小镇叫青堆子。在乡下待得寂寞厌倦时,被父母管束得喘不过气时,我就顺河谷小道逃往青堆子小镇,叛逆的情绪往往随着河谷岸边的野草一起摇曳。我初始写作,抒写的就是这种急于逃离的叛逆情绪。虽然在这种情绪中,也触及到村庄的人和事,也描绘过大街、土地、山野、草丛,可我的情感是厌恶的,憎恨的,我对村庄人事景致的书写是下意识的。朋友喜欢《小窗絮语》,或许是他看到了那里边下意识的部分:朋友的朋友送来《呼兰河传》,或许是觉得我下意识书写的村庄和萧红笔下的村庄有点像,可他们不知道,他们唤醒了我对属于自己的那个河谷村庄的感情——那天早上,当我满眼都是我故乡的村庄河谷,河谷两岸丰沛的野草,一股挚热的溪流涌进眼角,我一瞬间热泪盈眶。

④伤害也同样来自于1986年。这一年5月,我从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拥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成了天天在文化馆上班的文化人,可是野草一样在山野里长大的我,对按时上下班,对程序和秩序有着天然的抵触:尤其受过教育的小城文化人的假模假式,为一件小事反复争议不断重复的无聊会议……我备感压抑,甚至得了严重的失眠症。就在这个我失眠最厉害的时期,《呼兰河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河谷村庄一一无异于让一株在乡野上摇摇晃晃生长了20多年的野草,回到了那片自由的土地。

⑤我不知道,当年驱车而至的来访者,是不是心灵的自由在喧嚣的开发区备受压抑,才在我无意识写到的村庄里找到寄托?也不知道,那位送我<呼兰河传》的朋友,是不是从我的作品里了解了我的压抑,才有意让萧红带我回到身后的村庄?或者,是他们觉得作为一个写作者,必须知道我是谁,我的故乡在哪里,才能在文字里建立起一个自由的艺术王国?我只知道,在我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有陌生人专程为我送来萧红的书,是老天的眷顾,是上帝的垂青,是命运的奇迹。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记叙了作者对自己故乡情感的变化,由一开始的厌恶、憎恨到后来转而进行赞美。
B.《呼兰河传》所描写的村庄蛮荒又充满生机,其间有自由自在的灵魂在走动,作者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被深深感染。
C.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所描写的村庄,和作者故乡的村庄很相似,作者在《小窗絮语》中所描写的村庄正是这样的。
D.文章最后用排比句强烈地突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和《呼兰河传》对自己的影响,同时也照应了开篇,首尾圆合。
【小题2】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语句。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说“1986年,通过萧红,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循序渐进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中一种可贵的思想。其发端于《老子》,《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段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我们做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荀子集诸家之说加以改造,乃化为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发展到南宋,经朱熹的创造性总结,遂成“循序而渐进”的至理名言。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 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追逐金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无孔不入。结果,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谋求一己私利,竟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近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循序渐进”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只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锲而不舍,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B.循序渐进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C.现实生活中,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它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品质是统一的。
D.世间万物皆有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循序渐进历经发生、发展、改造、总结,发展到南宋,朱熹化为己说,成为至理名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及推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孔子、老子、荀子以及朱熹的主张来具体阐述“循序渐进”这个观点,说理透彻。
B.文章第二段把“为而不争”与孔子的“君子无所争”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C.文章第三段列举了近年来一些违背中华传统美德的现象,发人深省,使文章具有时代针砭性。
D.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思想,能反映“为而不争”思想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提及“为而不争”, 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所说的不争,都以“为”为前提,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
B.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求我们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不能虎头蛇尾。
C.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为历代中国学人所关注,以范仲淹、顾炎武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以“凝聚人心,扶正风气”为己任,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晚近学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并将其融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