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希望通过亘古不变的材料实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的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容易保存、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所区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其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文字的重要地位有关。所以,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具有明显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结合山崖的情况,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让人们在石头上书写更为方便。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终于在明清篆刻中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不能不提及的是,“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头的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容易保存、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着本质区别。
B.因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金文和甲骨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C.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个人立碑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政府立碑,则是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D.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降低了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使书法的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石上书”论证石头和书法的结合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B.石头上的书法能继承甲骨文、金文等的特点,说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C.文章以摩崖石刻来论证中国所有的石刻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D.虽然个人立碑与政府立碑不同,但都是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才出现珍贵的金属,而从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上金属铭文的痕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字使用的重视。
B.摩崖的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大都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C.印章在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实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了明清时期,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终于在篆刻中成为现实。
D.与古代“石上书”相比,现代墓碑上的书法价值可能远不及它,但当亲人面对这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由仪式感而造成的肃穆应该不会减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1 01:33: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1980年,德国科学家冯•克利青发现整数量子霍尔效应,1982年,美国科学家崔琦和施特默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这两项成果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量子霍尔效应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它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计算机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这是因为常态下的芯片中,电子运动没有特定的轨道,会相互碰撞从而发生能量损耗。而量子霍尔效应则可以为电子的运动制定一定的规则,让它们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无前”地前进。好比一辆高级跑车,常态下是在拥挤的农贸市场上前进,而在量子霍尔效应下,则可以在高速路上前进。
然而,量子霍尔效应的产生需要非常强的磁场。为了一台计算机的量子霍尔效应,相当于需外加10个计算机大的磁铁,不但体积庞大,而且价格昂贵,不适合个人电脑和便携式计算机。
1988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丹提出可能存在不需要外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即“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它与已知的量子霍尔效应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本质,是一种全新的量子效应;但它的实现也更加困难,需要精准的材料设计、制备与调控。多年来,人们一直未能找到能实现这一特殊量子效应的材料体系和具体物理途径。自1988年开始,就不断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各种方案,然而在实验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教授领导的理论组成功地预言了二维拓扑绝缘体中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并于2008年指出了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中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新方向。2010年,我国理论物理学家方忠、戴希等与张首晟教授合作,提出磁性掺杂的三维拓扑绝缘体有可能是实现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这个方案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德国、美国、日本等国有多个世界一流的研究团队沿着这个思路在实验上寻找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
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经过近4年的研究,生长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最终,他们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出了高质量的Cr掺杂(Bi,Sb) 2Te3拓扑绝缘体磁性薄膜,并在极低温输运测量装置上成功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项研究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进程。
2013年3月14日,该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科学》杂志的评审作出评价:“这篇文章结束了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年的探寻,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教授说,这是“诺贝尔奖级的发现”。
【小题1】(小题1)关于“量子霍尔效应”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区别,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后者具有与前者完全不同的物理本质,是一种全新的量子效应。
B.前者应用前景广泛;后者则属于特殊情况下的量子效应,应用前景限于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方面。
C.前者的产牛需要非常强的磁场,应用时难免器件体积过大、成本过高;后者的产生不需要外磁场,应用时,能使得器件的体积小不至于过大。
D.前者于1980年被发现,后者于2013年被证实;后者的实现比前者的实现更难能可贵,需要精准的材料设计、制备与调控。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量子霍尔效应可以使电子的运动由无序变成有序,使得电子在各自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电子相互碰撞,避免其能量的无谓损耗。
B.要在试验层面证实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对科学家而育足十分严峻的挑战,既需要有很特殊的材料体系,也需要有很特殊的物理途径。
C.薛其坤领衔的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出了高质量的Cr掺杂(Bi,Sb) 2Te3拓扑绝缘体磁性薄膜,在这一材料中,就存在着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D.曾有科学家提出,磁性掺杂的三维拓扑绝缘体有可能是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但经德、美、日等多国科学家的实践证明,这条思路行不通。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常态下的芯片中,电子运动没有特定轨道,会相互碰撞,因而计算机会出现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量子霍尔效应的具体应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B.由于量子霍尔效应的产生需要非常强的磁场,所以到目前为止,它并未获得实际应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才显得十分必要。
C.薛其坤领衔的研究团队之所以能率先证实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因为他们不仅吸纳了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掌握了正确的研究途径,而且在方法上有自己的创新。
D.鉴于发现整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德国科学家和发现分数量了霍尔效应的芙国科学家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们可以断言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社会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出行者常常三年五载不得回归,甚至在出行中出现问题,因而中国古代人特别重视离别,对离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三年五载乃至更长时间的离别,不知中间会发生多少故事,会有多少凶险,于是,一种祭祀路神、祈求平安的仪式出现了,这就是路祭,古人称之为“祖”或“道”,或“祖饯”。
祖饯活动的形成,据东汉崔寔记载,与黄帝之子有关。《文选》李善注:“崔寔《四民月令》曰:“祖,道神也。黄帝之子,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祭祀路神的仪式是比较复杂的。第一步是“委土为山”,第二步“伏牲其上”,第三步“酒脯祈告”,最后“乘车躐之”。这四步的意思分别是:面对障碍,供奉牲醴、祷告平安、毁掉障碍。祭祀的目的在于对前行路途上的障碍进行清扫,祈求行人的平安。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社会最初的送行侧重于“祖道”,也就是祭祀路神。在这一活动中供奉牲醴也即“酒脯祈告”是必备的重要形式。“酒脯祈告”活动之后,释酒祭路,饮酒壮行。在这一活动中,出行者成为祖道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而对出行者的关切也就成为祖道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发了祖道活动中的另一功能:饯送。
《诗经》中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祖饯诗,应推《邶风》中的《泉水》。这首诗为饯别而作,其内容侧重于“祖”,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饯”诗含义并不完全相同。那时的人们,纵使言“饯”,也重在“祖”的意义。毛传在《泉水》篇的传文中说:“祖而舍鲅,饮酒于其侧曰饯,重始有事于道也。”元人许谦在《诗集传名物抄》卷二中对《邶风·泉水》进行疏解,解释魏晋之前的人在进行祖道活动时的心态:“鲅,谓祭道路之神。鲅,本山行之名。道路有险阻,故封土为山象,伏牲其上。天子用犬,诸侯羊,卿大夫酒脯。既祭,处者于是饯之,饮于其侧,礼毕,乘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可见,祖道的意义确实重在“祖”。
虽然重在‘祖”,但确实也含有浓重的“饯”意。在这样的活动中,酒精的力量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反应,而出行又是如此重要的活动,对于未来的未卜就可能在酒精的力量下引发激动情绪,渐渐地,话别、伤离、不舍、激励等等情绪逐渐注入祖道活动中,于是,祖道的内容渐渐丰富起来。
周秦以来,离别时送人以言,作为一种“仁人”“君子”的表现,是得到人们的认可的。久而久之,这种临别赠人以言就形成了一种规范或曰传统。当临别“赠人以言”以“作诵”“作颂”的形式出现之时,饯送诗歌便随之产生。《诗经·大雅·崧高》中有“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便是对临别以诵诗形式“赠人以言”的情形的精确记述,而《诗经·大雅·杰民》的“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则是对诵诗艺术性的评判,是对“作诵”所起的安慰行人价值的肯定。临别“作诵”可以称为中国古代饯送诗歌的滥觞。
(摘自吴《古代送别诗的成长历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人重视离别,是因为当时社会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出行之人三五年不能回归,甚至在出行中会发生许多故事,许多凶险。
B.据东汉崔寔记载,“黄帝之子,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可见,祖饯活动的仪式与黄帝之子有关。
C.从祭祀的目的“清扫路途上的障碍,祈求行人的平安”而言,古代最初的送行侧重的并不是离别的感伤,而是祭祀路神。
D.饯送诗歌是随着“作诵” “作颂”之类的形式出现而产生的,《诗经》中就有诗歌对此种“赠人以言”的情形做了精确记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出行存在众多凶险和意外,因此出现路祭。路祭是一种祭祀路神,祈求平安的仪式,它又被称之为 “祖”“道”“祖饯”。
B.祖道活动的第一个功能是祭祀,第二个功能是饯送,这两个功能虽不能并驾齐驱,但是却和谐地统一在祖道活动中。
C.中国古代饯送诗歌的滥觞是从最早的路祭活动发展而来的临别“作诵”,也就是周秦以来的“临别时送人以言”。
D.《诗经·邶风·泉水》一诗是《诗经》中具有完整意义的祖饯诗,它和南北朝时期的祖饯诗相比,更多地注重“祖”的意义,相对而言,南北朝时期的祖饯诗则更多的注重“饯”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祀路神的仪式并不简单随意,“委土为山”“伏牲其上”,“酒脯祈告”,“乘车躐之”这几个步骤,都有固定的顺序。
B.供奉牲醴是祖道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酒脯祈告’之后,还要释酒祭路,饮酒壮行,在活动中,出行者成为必不可少的角色。
C.祖道活动内容的丰富离不开酒。酒精的力量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反应,话别、伤离、不舍、激励等等情绪随着酒逐渐注入祖道活动中。
D.从《诗经》中可以看出,周秦时期的离别时送人以言的做法,作为一种“仁人”“君子”的表现,得到了普遍认可,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规范或曰传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军帽
万芊
挨了好几个月,何斌呆的工厂最终还是关了门,没活干的何斌,日子自然过得很不是滋味。看着整日愁眉苦脸的何赋,妻子说,你何不去找找你那当劳动局长的老同学,你不是常说你有恩于他而他又有愧于你么?
思前想后,何斌最终还是决计去找当劳动局长的老同学匡亚文。他料想,老同学虽说位居局长高位,也不至于过分冷落他这有一段特殊交往的老同学。
曾记得还是在二十多年前,他们一起在市三中念高中时,匡亚文就是同学中的活跃分子,拉胡琴吹笛子唱歌跳舞演“三句半”样样有份。只是那时崇尚军旅生活时兴穿戴黄军装黄军帽,男男女女上得台来则是一溜的黄色。其实说是黄军装黄军帽,也全部是替代品,而何斌却恰恰有一顶崭新的正宗的有着部队番号的黄军帽。这是何斌在部队当兵的叔叔省下来送给他的。这是件挺让人眼馋的宝物,何斌平常也不常舍得戴,宝贝似的藏着。好些宣传队员开口跟他借,何斌都直言回绝了,而唯有匡亚文不仅借到了那顶金贵的黄军帽,并且屡屡演出,屡屡借得。同学们都说何斌跟匡亚文真是很铁很铁的哥们。
匡亚文因了黄军帽,被全校的男女生热捧,在县城里一说三中那戴正宗黄军帽的宣传队员,相差好几级的同学们都知是匡亚文。匡亚文后来做了班长,又做了学校团委副书记,明眼的同学都知道,这是因了正宗黄军帽带来的轰动效应。
然而,在一次下乡演出的途中,船在湖中遇着风浪,匡亚文借的黄军帽被吹落湖中,虽全船同学惊呼、抢捞,但终因湖面宽风急浪大,黄军帽漂走沉没在远处的湖水之中。这事让何斌伤心了好几个月,也着实让匡亚文心存愧疚,一直跟何斌说:以后待我有那么一天,我一定赔偿你十顶、百顶的黄军帽。
记得还是前几年,还未当上局长的匡亚文与何斌路上相遇,还为当年黄军帽的事一口迭声地道着歉意。
为这坦诚的歉意,何斌想也许自己的命运会因昔时的黄军帽而转变。
临行时,妻子说:你不是前几年又觅了一顶黄军帽,干脆戴着,也好让你那位局长老同学触景生情。
何斌去了,戴了一顶二十多年后为了聊以弥补昔日的惋惜而跟人讨要的崭新的黄军帽,去了市劳动局,可门卫把他当成是上访的,偏不让他上楼找局长匡亚文。何斌信辞旦旦地说是找老同学,可门卫偏不信。
缠了好半天,恰巧局长匡亚文从电梯中出来,见是何斌,先是一喜,上前握手,继而见何斌滑稽地戴着黄军帽,煞是一愣,神情中多了些尴尬。匡亚文还是握着何斌的手挺知心地说:老同学啊,你们工厂关门我早知道了,一只破饭碗碎了不可惜,你才四十来岁,还不老,社会上到处是金饭碗、银饭碗,只是你得变变观念,不是我说你,就像你头上那顶黄军帽,现在早不金贵了,早该丢了。说着,匡局长说眼下要去赶一个会,说是过些天有机会再好好谈,便一头钻进门口候着的那辆小轿车,走了。
大厅里只留下一个极度惘然的不知所措的何斌,恍若隔世一般。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由妻子话语“有恩于他而他又有愧于你”来设置悬念,从而进行倒叙,将何斌与匡亚文之前的交往呈现出来。
B.何斌多次将“金贵的黄军帽”借给了匡亚文,可见他对于两人之间的友情十分看重,这与后文匡亚文对他的冷淡形成巨大反差。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如匡亚文二十多年后再见到何斌时,先后“喜”“上前”“愣”等,将匡亚文的复杂情绪展现了出来。
D.小说通过叙述一段二十多年的同学情谊在现实面前一瞬间化为灰烬的故事,从而直指人性,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小题2】匡亚文这一形象,有契词夫笔下的“变色龙”的影子,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黄军帽”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众文化的冶炼
虞昕
在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票房新高的同时,“轻电影”盛行,国产电影的文化厚度与博大、深沉的民族文化积淀不相匹配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不过,单纯地批评中国电影人“没文化”是隔靴搔痒。电影并不是孤立的文化产品,而是植根于全社会大众文化土壤的创造物,是一个时期内大众文化样貌在银幕上的集中体现。譬如,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复仇者联盟》《蝙蝠侠》等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都是由漫画原作改编而来;走入国际观众视野的中国“武侠电影”则脱胎于晚清民国以来品类丰富的武侠小说。这些作品是大众文化孕育多年后在电影领域的结晶,绝不是电影人单打独斗所能完成的。最近两年,综艺节目火爆,中国大银幕上也相继出现了《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高票房的国产“综艺电影”,这在世界电影产业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由于制作上的粗糙以及观众新鲜感的减退,这类电影正在式微。但这个现象说明有怎样的大众文化,就有怎样的电影。
电影和大众文化本就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今天的中国,电影――特别是观影人次多、舆论影响大的“大众电影”――本身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引领力量,它极大地形塑着当下的大众文化。譬如随着一部电影的流行,其中的经典台词常常成为社会流行语;而像《亲爱的》这样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热映电影,甚至经由大众文化、社会舆论等影响到了相关立法,更是明证。
所以,电影人不能把电影的问题完全归罪于大众文化发育程度的不足。作为创作主体,电影人当然需要对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升华,而不是躺在大众文化的怀里坐享其成,这也是电影创作者应当保有的文化自觉。电影人不能一味地迎合、谄媚观众,将其作为不负责任和自以为是的票房策略。实际上,一些没有对大众文化承担责任的电影,往往因为缺少了文化的“灵魂”,而很难获得观众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近几年来,中国愈发广阔的电影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资源,电影产业的从业队伍越发庞大,但能否孕育出强大的电影产业,还要看创作者能否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土壤中吸收到精髓,淬炼出极致的影像作品。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丰富而多层次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绝大多数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严肃文化的因子,具有严整的内在的文化逻辑。电影创作者如果能充分重视大众文化,善于从中汲取营养,进行反思、提炼和再创作,定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进而让电影与大众文化良性互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电影”盛行,导致国产电影的文化厚度与博大、深沉的民族文化积淀不相匹配等问题的产生。
B.电影植根于大众文化同时又形塑着大众文化,电影本身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引领力量。
C.“大众电影”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观影人次多,舆论影响大,应该对大众文化承担相应的责任。
D.电影人不能把电影的问题都归罪于大众文化发育程度的不足,因为电影和大众文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复仇者联盟》《蝙蝠侠》以及中国的“武侠电影”等,是大众文化孕育多年后在电影领域的结晶。
B.《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高票房的国产“综艺电影”是大众文化的产物,这一现象在世界电影产业史上极为罕见。
C.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热映电影《亲爱的》,不仅它的经典台词成了社会流行语,甚至经由大众文化等影响到了相关立法。
D.一些电影人一味地迎合、谄媚观众,将其作为自以为是的票房策略,他们创作出的不对大众文化承担责任的电影往往缺少文化的“灵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爆一时的国产“综艺电影”正在式微,主要是由于电影制作上的粗糙、观众新鲜感的减退。
B.一些电影人缺乏文化自觉,没有对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加以引导和升华,其作品很难得到认同。
C.中国有愈发广阔的电影市场、庞大的从业队伍以及雄厚的资金和资源,这必将孕育出强大的电影产业。
D.要创作出雅俗共赏的电影,需要充分重视大众文化,吸收大众文化的精髓并进行反思、提炼和再创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说,是好是坏我们仍不确定。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我们别无选择。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存在着问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现在和将来得到解决。”
中科院院士张钹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不一样,它不会举一反三,更不会“知其所以然”。使用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十分小心。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机器通过“黑箱”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取得的智能,由于与人类认知行为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也将带来潜在的风险。智能机器不是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做好工作。人和机器各有优势,要互相了解才能实现人机协作,但人还是人机关系的主导者。依照这种思想,才可能将人工智能引向人机合作的发展道路。
(摘自《教育家》,2017年11月)
材料二

(选自“搜狐科技”,2018年3月21日)
材料三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学术进步,一些人工智能拥有深度学习算法,拥有较强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能力。但是人工智能还不能真正地理解我们所看、所说、所思、所想,就像个弱智。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瓶颈,如何让机器拥有常识,熟悉我们的思维世界,这将是一项技术难题。
现在的硬件技术发展可以说相当迅速,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普遍使用机器人助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软件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机器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去指挥复杂的组织结构。
我们知道只要是人设计出来的软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这样会导致黑客的攻击行为,通过使用各种小把戏来欺骗人工智能。而且这种漏洞一旦被居心叵测的人发现,这家伙就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破坏行动,后果可想而知。
在2017年的网络入侵防护系统机器学习会议上,人们就在讨论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控制在安全和人类伦理道德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好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行业能起到公正的决策,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保持美好的一面。
(摘自“云博汇物联网”)
材料四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应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有序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采取“政府主导、专家主体、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方式,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环节和应用场景,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法规、标准,划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边界。
“对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也要进行知识普及,用伦理道德加以约束。”张妍说,“在市场推广和应用环节,还要建立安全评估和市场准入机制。”
除了伦理和法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还在建议中指出,应该加快科学普及。
神化人工智能,会让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贬低人工智能,又让公众对人工智能不敢信任。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才可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
“人工智能是造福还是为祸,核心就是要看社会法律体系能否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框架下,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能否到位。”刘庆峰强调。
(摘自《科技日报》,2018年3月20日《有了安全边界,人工智能才能有序发展》)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霍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他一生中见证的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与日俱增。
B.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这样可以从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约束。
C.张钹认为,人工智能只有走向人机协作的道路才会更有前途,而人机合作人是主导者,应充分发挥人、机优势。
D.要想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既不能神化人工智能,也不能贬低人工智能,要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
【小题2】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和张钹他们二人在对待人工智能上观点一致,他们看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看人类的运用。
B.如果社会法律体系能够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到位,人工智能就可能为人类造福。
C.从产业投资角度来看,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在2011年初见规模,以后几年内,该领域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
D.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阐述和分析,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了全面了解,并明白了人工智能今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小题3】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