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说起传统伦理道德,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这一条古训已被年轻人的前程和年轻人身在其中的激烈竞争冲得无影无踪。也许嘴里还哼唱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而双脚走在了离家千万里的路上。
当我把话筒从老年人转到他们的子女、当今的中青年人面前时,我听到了无奈的声音。
——(出录音)
毛女士:我在东直门卖货早晨起得挺早的,下班回来又挺晚的,一天挺辛苦的。离我妈还挺远,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这边也离不了,孩子面临上高中,一天的家务活也挺重,回来得做,总觉得对我妈他们有点欠缺吧,就是有心无力,就这样,没有办法。
陈先生:你看,我吧,跟我父母住一个院里,他是南房,我是东房,离着也就那么五六米,但就是没时间过去。说没时间过去是瞎话,总归,亲生父母无所谓,就不过去了,有一搭无一搭了。工作非常忙,四十多了,也是身体上不适吧,太疲劳了,懒得过去了,并不是咱不孝顺。
记者:有人形容说,孩子像风筝,亲情是拴住风筝的线,线的终端握在父母的手中,而当我采访了一位22岁的大学生之后,我不敢肯定,那条拴风筝的线是不是断了。
——(出录音)
记者:你想过怎么做算是孝顺父母?
大学生:平时没想过这种事情。
记者:你假期的时候是怎么安排的?
大学生:因为有学校的安排,还有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安排,要上一些辅导班,经常会放假就不回家了。
记者:你知道你父母怎么想吗?
大学生:不知道,他们肯定想我,但想到什么程度就不知道了。
记者:反过来说,你想不想你父母呢?
大学生:平时没有空闲时间想。父母把生命给了你以后,尤其到了这种时候,大家都独立了,谁对谁都没有太大的依赖性了。
记者:你平时和你父母是什么联系方式?
大学生:打电话。半个月打一次吧。
记者:说些什么?
大学生:没什么好说的。
记者:你没说让他们注意身体啊?
大学生:这个,我想得很少。
记者:你的那些同学呢?
大学生:有的人一个学期都不给家里打电话。
记者:写信吗?
大学生:也不写。因为,他们有的从小学就开始在学校住校了,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对父母、对家的概念已经不那么清晰了。
记者:那你的概念呢?
大学生:现在也不是特别清楚吧。
——(录音止)
记者:这位大学生的回答很让我惶恐。十年后,当他要承担老年人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责任的时候,他的父母亲会是怎样的境遇呢?或许社会学教授周孝正的一席话会让他一些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
——(出录音:社会学教授周孝正)
周孝正:创新的前提是保守。保守什么?应该是保守人类文明的成果。孝顺父母当然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它是维持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一种价值观念。有些年轻人觉得我们要有个性,我们要独立,你独立是一种形式,问题是你独立,你干嘛?你是把这种文明给独立到断了代,你的父亲母亲都不管?这种独立是没有价值的。
(节选自《白发的期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孝顺很重要,它是维系家庭发展的价值观。 |
B.目前社会,只有大学生觉得自己工作忙,常以此为借口,懒得去看父母。 |
C.有人把孩子比作风筝,风筝的线握在父母手中,目前风筝的线似乎断开了。 |
D.有些大学生平时没有空闲想家里的事情,他们觉得人和人没有太大依赖。 |
A.记者采访的人群中,很多人对老人的精神需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
B.年轻人应该是老人“精神赡养的承担者,但他们的亲情观念十分淡薄。 |
C.年轻人的独立其实没有价值,这种独立完全分割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
D.文中大学生并不清楚他们会成为父母精神赡养的主体以及他们要承担的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