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位在中国居住多年的外国友人乘坐中国高铁的体验:

或许从票价看,你觉得坐高铁还不如坐飞机。但是飞机需要提前一小时候机,而高铁你只要提前十分钟到达就行,这样看起来是不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当你坐在高铁的座位上,你会发现在这里你可以自由伸展你的腿,即使起身要穿过身边的乘客也完全不会打扰到他们,简直以为自己变瘦了!列车飞驰,窗外中国的乡村风光一闪而过,仿佛有时空交错的感觉。在宽敞的通道上走来走去,仿佛血液循环都更好了。如果想在停靠时间较长的车站下车活动一下,你会发现和你同行的乘客其实有很多,周围人头攒动使你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将北美远远甩在身后

(摘编自“北京时间”)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各国高铁保有量情况

2017年全球各国高铁运营时速最快五大高铁情况

(数据于《2018年—2023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和谐号”与“复兴号”的区别:首先,它们发展的历程不同。“和谐号”是我国原铁道部于2004年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列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生产出来的列车,于2007年被正式命名为“和谐号”,列车的英文代号为CRH。“复兴号”的研发时间比较晚,于2012年开始研发,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带头完全自主研发的列车,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于2017年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列车的英文代号为CR。其次,它们的能耗也不相同。在3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下,“复兴号”的能耗较低,总能耗可以下降10%。最后,“复兴号”寿命要比“和谐号”长。在相同的环境下,“复兴号”可以使用30年,而“和谐号”只能使用20年。“复兴号”的车身造型更符合运行的环境,可以减少运行时的阻力。此外,“复兴号”容量也比“和谐号”大,在设计时不仅增加了列车的高度,连座位之间的距离也变得更加宽敞了。在安全性上,“复兴号”的智能化感应系统更先进,当列车出现异常时,系统会指挥列车减速或者停车。“复兴号”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即使生产厂家不同,也能使用同一系统进行控制,互联互通的性能在国际上可以说是首创。

(摘编自“百家号”)

材料四:

“复兴号”代表了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高铁的兴起让铁路迎来了新的时代,而“复兴号”的运营则是另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复兴号”代表了我国交通强国的目标正在实现。交通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对于国土面积位居全球第三的中国来说,高铁动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与频次,经济圈范围由一城一市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高铁速度也让人们的经济概念不断刷新。“复兴号”让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更有底气。全自主研发而又世界领先的“复兴号”就像是一剂强心剂让我们备受鼓舞,外媒的关注也证明“高铁文化”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摘编自“众说”)

【小题1】下列关于“和谐号”和“复兴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号”是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列车技术的基础上生产的,而“复兴号”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且技术水平更高,体现了我国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B.“复兴号”的能耗要比“和谐号”低,总能耗可以下降10%,且“复兴号”的设计寿命要比“和谐号”长,在相同环境下,“复兴号”可以使用30年,而“和谐号”只能使用20年。
C.“复兴号”的车身造型更符合运行的环境,可以减少运行时的阻力,而且即使生产厂家不同,也可以使用同一系统进行控制,这些都是国际首创。
D.“复兴号”在设计时增加了列车的高度和座位之间的宽度,使乘车体验更好,且它的智能化感应系统更先进,当列车出现异常时,系统会指挥列车减速,安全性更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二可知,国外高铁的运营时速最快是320km/h,而我国“复兴号”能达到350km/h,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铁。
B.久居中国的外国友人认为乘坐中国高铁可以节省准备时间,而且车内活动空间大,列车行驶速度快,这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
C.材料二的图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高铁保有量为2700列,比法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高铁保有量总和还要多。
D.高铁的出现,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与频次,使得经济圈范围由一城一市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高铁速度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理念。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复兴号”的特点及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11:0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2003年位居全球 500 强的我国高校只有 9 所,2017 年上升到 45 所。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国大学发展却始终纠结于自身的文化认同。中国现代大学起源于中日甲午战争后建立的西式学堂,目的在于学习西方以强国,与本土文化传统关联较少。我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中西大学理念之间的冲突持续存在于高等教育发展之中:一方面,现代大学在建制上基于西方大学模式;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仍在大学的日常运行中发挥影响。
西方经典大学理念强调知识的本体论意义,坚持从苏格拉底所开启并在柏拉图时代得以奠定的对知识和伦理加以反思的知识论传统。而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知识,尤其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个体与集体的结合,强调学校与政治、社会、自然的结合。两种文化传统尚未实现很好的调和,这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显著地体现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中。根据 2016 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位居全球前 200 名的我国大陆高校有 19 所;在工程与计算机科学领域有 41 所;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球前 200 名的中国高校只有 3 所。
事实上,整个东亚地区高等教育沿循西方大学模式的发展进程也受到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传统的极大影响。东亚诸社会都在与西方大学模式的碰撞方面经历了相似的困难。例如,日本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窘境。然而,纵观世界,在西方大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几百年间,很少有除东亚之外的其他非西方社会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因此,我国及其他主要东亚社会的成就具有世界性意义。如何将本土文化传统与欧美大学模式融合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认同,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顶尖高校面临的文化使命。实现这一文化使命极有可能推动一种新的大学模式的产生,不同于西方主要大学中的单一文化现象,将以二元甚至多元文化为其最主要特征。践行这一文化使命也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一场文化试验。
尽管全面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但在我国顶尖大学内已经出现了较为清晰的中西高等教育理念有机结合的迹象。
(摘编自杨锐、李梦洋《中国顶尖大学的文化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大学要解决自身的文化认同的问题,必须先对知识的意义做出准确判断。
B.建制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不一致,造成我国大学长期纠结于自身的文化认同。
C.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未能调和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以致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D.只有形成新的大学模式,中国高校才能消除文化认同的纠结,实现文化使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切入,接着转入谈论我国大学文化认同的话题。
B.本文先揭示我国高校文化认同纠结的根源,再指出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重要性。
C.文末说中西文化融合之路是曲折的,是基于前文对中西大学文化传统差异的比较。
D.对于东亚的高等教育,本文从经历过的困难、现有成就及其原因进行梳理探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说西方大学较少有中国大学那样的文化认同纠结,应与现代大学建制于西方有关。
B.相比于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能体现文化传统,也更易受其影响。
C.西方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成就比中国大,主要是因为西方大学单一文化现象突出。
D.从东亚地区高等教育已取得的成就,可以乐见我国高等教育在中西文化融合上的前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价值因素。价值观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意识中,其社会关系更强调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帮助与协调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但交际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都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是生活习俗和语言行为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思想观念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际原则,努力寻求一种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

加强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培养和引导作用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选择、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功能。提高社会交际的水平是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西方社交礼仪既有一些共同之处,也有许多差异。交际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了解对方的民族特点、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等相关知识,并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对方的生活与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平等与等级观念、时间概念、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等,以获得对方的满意和认可。

(选自《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有删节)

【小题1】下面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跨文化交际包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语言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B.加深对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法。
C.跨文化交际要遵循宽容与尊重的原则,打破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摒弃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D.交际行为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了文化认同的含义及其作用,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以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
B.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指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不良行为的矫治策略。
C.文章解读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出寻求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贶的跨文化交际路径的观点。
D.文章指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如培养、引导文化认同,加强教育,提高社会交际的水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认同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可以融合本民族人们的各种认同,阻止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B.持有民族优越感的人盲目标榜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
C.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帮助和协调,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目标、利益,不利于跨文化交际。
D.客观对待对方的生活和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关注时间概念、语境文化,反对等级观念,都有助于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严复的“危言”
陆其国
严复(1854—1921),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于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赴英国留学,开始接触西方自然和科学学说。
据严复长子所著《侯官严先生年谱》记载,严复因受甲午战败刺激,于1895年开始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从而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词为国人所知。严复回国后,面对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国土被列强瓜分、民族尊严丧失殆尽、灾难频仍的危局,他坚决反对顽固保守思想,积极倡导变法维新,进行政治改良宣传。他在天津与人创办《国闻报》,撰写政论文章,还翻译和宣传西方学者有关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和学说,整整影响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给他们以思想启蒙,为他们提供了与封建旧学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这时候的严复纠结于中国之患,一心思索中国何以会处于危局的原因。在《与张元济书》中,严复总结出,中国之患在于愚、贫、弱;三者中,“尤以瘉愚为最急”。所谓“瘉愚”,即治理及脱离愚昧。而要做到这一点,根本在于发展教育,开启民智。“民智不开,不变亡,即变亦亡。”这句话后来成为严复的名言。名言亦是“危言”,此“危言”非危言耸听之危言,而是危言危行、危言正色之危言。此危者,正也,即讲正直的话。严复在这句“危言”中,道出的即是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的忧思。显然,教育发展得怎么样、成败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解决“愚”这一症结。
严复在愚、贫、弱三者中,认为“尤以瘉愚为最急”,应该说是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虽说愚、贫、弱皆直指人的秉性与情状,但“愚”的指向更关系到人的头脑及精神本质,揭示着一些人的麻木、愚昧,及无知的下意识。他告诉人们,贫可以通过改变而致富;弱可以通过改变而为强,只是有个前提,那就是祛愚。愚而不自知,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愚不祛,便不知贫、弱为何,或者即使处于贫、弱之境,也会麻木于贫、弱而无意改变,也就无从“瘉愚”。这也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自号“新民子”的梁启超办《新民丛报》,其用心即在改造愚昧、落后、保守的国民性,使中华民族成为“新民”,他坚信“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再来看严复开出的祛愚药方:发展教育,开启民智。由于严复不仅揭橥了当时“中国之患”的症结,还提供了开启解决这一症结的“钥匙”,后来被誉为“南开之父”的教育家张伯苓,就毅然接过了这把“钥匙”。张伯苓在谈起办南开学校的目的时说,“窃以为我中华民族之大病,约有五端:首曰‘愚’。千余年来,国人深中八股文之余毒,民性保守,不求进步。又教育不普及,人民多愚昧无知,缺乏科学知识,充满迷信观念;次曰‘弱’。重文轻武,民族志气消沉。三曰‘贫’。科学不兴,灾荒迭见,生产力弱,生计艰难。加以政治腐败,贪污流行,民生经济,濒于破产”。张伯苓所指“五端”,前三端与严复指陈的“中国之患”三者不谋而合。后二端一为“散”,一为“私”。前者是他有感于“整个中华民族有如一盘散沙,而不悟‘聚者力强,散者力弱’、‘分则易折,合则难摧’之理”;后者是他有感于国人多自私心,少公德心;鼠目寸光,“其流弊所及,遂至民族思想缺乏,国家观念薄弱”,有鉴于此,“故追随严范孙先生,倡导教育救国,创办南开学校”。
无论是严复所发“危言”,抑或张伯苓所陈“五端”,殊途同归的是,他们的目的皆“为培养救国建国人才,以雪国耻,以图自强。”(张伯苓语)明乎此,也就明白,今天我们重温严复的“危言”,应该仍然不失其意义。
(选自《杂文月刊》2015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初名传初,后易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别号尊疑、尺盦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严复毕生最大的贡献,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的翻译介绍。其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译作,是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给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先进分子以爱国救亡、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他还提出信、达、雅三条翻译准则,至今仍为致力译事者所尊崇,引为楷模。
(摘自《辞海》)
②在对中国传统儒学的态度上,一方面,他竭力批判以原教旨的方式来对待儒家的古训,他对于“学术之非,至于灭种”的守旧的儒家“原教旨主义”的批判,可以说是力透纸背。另一方面,这并没有使他走向激进的反传统主义。相反,他始终主张从儒学传统中寻求凝聚“国性”的资源。
(摘自萧功秦《严复:一个被长期“误读”的思想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甲午战争的爆发,严复决定于1895年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从而使国人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词。
B.严复回国后,与人创办《国闻报》,撰写文章,翻译著作,宣传西方学说,积极倡导变法维新,进行政治改良宣传。
C.严复总结说,中国的忧患在于愚、贫、弱,只要“瘉愚”做到了,就能开启民智,摆脱眼下的困境。而教育的发展、成败,关系到能否解决“愚”。
D.严复的“尤以瘉愚为最急”,找到了问题症结,并由此开出发展教育,开启民智的祛愚药方,这也催生出张伯苓“五端”思想。
E.无论严复的“危言”还是张伯苓的“五端”,都是想要培养救国建国的人才来雪耻自强,这也是现在我们重温严复“危言”的意义所在。
(2)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为救亡图存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严复的“危言”和解决的办法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你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是否可行?试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次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的听书率较2016年平均水平提高近6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与成年国民基本持平。在成年国民的听书介质中,移动有声APP平台、广播、微信语音推送分别占10.4%、7.4%、5.3%;而2016年时则分别占6.5%、8.4%、3.6%。

(摘编自人民网《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有声阅读成新增长点》2018.4.19)

材料二

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各知识付费平台优惠活动统计

平台名称

年费会员价格

会员权益

导师领读

4.23优惠方案

喜马拉雅FM

365元

1000本好书解读;2000本全网有声书;30个精品专栏

行业KOL

原价365元年费会员,降价为198元,热门有声书、专栏5折

得到

365元

千本好书任意听

行业KOL

6大领域电子书特价

蜻蜓FM

148元+138元(免广告版)

单集8.8折,包月书库免费收听

4月18日-22日,全场5折,精品专栏限量送

知乎读书会

198元

畅听600本精选书;500本热门电子书;200本知乎原创电子书;12场会员live

行业KOL

原价198会员,降价为128元

懒人听书

98元

会员书库免费听

4月23日指定书籍2折;4月24日指定书籍3折;4月25日指定书籍4折

好好学习

398元

一键解锁100门课程,365本好书

年费会员68元

 

注:KOL,Key Opinion Leader的简称,即“关键意见领袖”。KOL对社交媒体有巨大的影响力,往往是知识付费音频课程(包括解读图书课程)的主要开设者

材料三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有声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以网络文学为主,2016年开始增加传统出版物。而且,与知识付费音频课程这个竞争对手相比,有声书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比如优秀主播的培养。因为有声书并非简单将文字读出来,而是融合背景音效、角色设定等因素构成的一种全新艺术形式。

同时,移动有声APP平台竞争激烈,几家公司或多或少都陷入侵权漩涡。而且,在视频领域,单纯以广告“吸金”的商业模式已被证明不可行;在音频市场,围绕版权展开的IP(知识产权)经营,可能是有声书发展的道路。

关于有声书的另一种担忧是,“听书”的快速发展会否让静心阅读的习惯受到挑战?至少,对于文字阅读有障碍的老人、孩子乃至视障人群来说,“听书”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对于转型期中的出版业来说,“听书”丰富了数字出版的形态。

(摘编自《解放日报》《有声书成新阅读方式:内容版权、商业模式待探索》2015.9.17)

材料四

虽然有声读物(audioBook)是英美市场的热门,但很多细节仍然耐人寻味。

去年,来自Audiobooks.com 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人从未听到过有声读物的最后一章,这其中包括大部头的《战争与和平》(有20%的读者完成),扎迪·史密斯的畅销小说《摇摆时光》(有52%的读者完成)和政治明星尼克·克莱格的《政治:极端之间》(有67.5%的读者完成,已经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成功)。

当然,有些读物则天然地与有声书的特质更为合拍,比如乔治·桑德斯的《林肯在中阴界》。这部获得布克奖的小说因其剧本式的设计而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演员阵容强大、长达7小时的音频版本更符合作者对小说架构的创造性设计,也更易于接受。

另一类典型是演员和主持人的回忆录,比如艾伦·帕特里奇创作的回忆录《我,帕特里奇》。作者本人的献声表演,甚至还有一众知名友人的捧场客串,让这一类有声书比普通纸质书拥有更强的吸引力。

(摘编自王睿《当不读书的人开始听书,图书消费市场会因此获益吗——英美有声书报告》 2018.4.25.)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表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各知识付费平台几乎都主打“听书”这一促销点,说明用户听书需求的崛起。
B.在目前平台的“听书”过程中,利用KOL解读相关图书内容的情况并不普遍。
C.年费价格更高的平台,优惠力度相对较弱,但“听书”过程里提供的服务相对更全面。
D.知识付费音频课程在当前的知识付费平台处于明显劣势,说明其应该另寻发展出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声阅读已经成为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的新亮点,广播作为成年国民常用的听书介质之一,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
B.促进未成年人听书率的持续提高,有赖于文字阅读障碍的进一步扫除,数字出版形态的不断丰富,降低知识获取的门槛。
C.“听书”与付费音频课程的竞争,将会促使部分用户想要通过收听知识类书籍,来替换掉原有知识付费课程的情况。
D.即使是在有声阅读发展相对成熟的英美国家,也同样存在着深度阅读不足的情况,人们对严肃的文学经典和通俗畅销小说都不例外。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促进目前我国有声书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同类题5

阅读痖弦的诗《秋歌——给暖暖》,完成下面小题。
秋歌——给暖暖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小题1】如何理解诗中的那些富含古典意味的意象?
【小题2】下面对《秋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歌——给暖暖》中的“暖暖”,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女孩的名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一位非常好的朋友,总之是诗人非常喜爱的一个人。
B.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
C.“暖暖”可以说是诗人生造的词语,也可以说诗人改变了这个本来是形容词的词语的词性,如“暖暖的春天”,在本诗中还有名词的性质。“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地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又一咏三叹地“强化”这种感觉。
D.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最忌讳词语重复,这首诗却出现了五个“暖暖”(题目中一个诗中四个,诗中的四个恰好与一年四季暗含)十个“暖”(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十全十美”暗合)。一、二两个诗节都用“暖暖”作为一个诗句结尾,两个“独立”的“暖暖”极大地强化了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