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哲学的童年,人们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力图通过获得知识来解释一切现象。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的是苏格拉底,他引导人们学会思考,并将哲学从自然这个幽暗的背景当中解脱出来。近代科学革命以来,当哲学仍然在讨论无解的传统问题之时,科学却以飞速的发展摆脱了对哲学的依赖。

康德曾在讲学科之争的时候认为,哲学是更基础的,在学术机构中应该具有更高的位置,所有学生都应该有哲学的训练。然而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却称“哲学已死”。在他看来,诸如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们从哪里来等关于人的本质意义的问题,过去由哲学来回答,现在哲学却无力回答。相反,它们开始交由自然科学来回答。更有甚者,哲学家在不断回顾这些问题时,又无力进一步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来予以解答。霍金对哲学的理解有其片面性,没有达到更为完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但他的批评值得哲学家群体警醒。

事实上,当我们思考人类信念系统时,应当注意到它是多层面的、多维度的。这里,我们要关注的主要是两个层面:描述性的维度和规范性的维度。在描述性维度上,科学具有优先性。但除了自然领域之外,人类的生活更多居于规范性层面上。对于规范性来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道德和法律。道德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法律告诉我们禁止做什么。这是规范性最突出的表现。

实际上,规范性无处不在。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对事物的评价,使用概念的时候也是在遵循特定的规则。哲学恰恰活跃在规范性的领地。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哲学的活动会遍布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如道德哲学、法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数学哲学、科学哲学等。因为所有自然科学都包含描述性所无法处理的规范性层面,表达这些科学原理的部分需要哲学来参与;而没有哲学来澄清特定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进行语义整编,就容易导致严重误解。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思考:这样做对不对?应不应该这样做?行动的理由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引向了关于规范性问题的回答。我们不是在寻求真假,甚至也不是在追求对人类的操控和设计,而是最终要回答我们的文化模式、社会秩序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所遵循的抽象规则是怎么形成的,“我”和“我们”是谁。这就是自身认知和人性理解方面的复杂问题。

我个人认为,对于科学世界观下的哲学未来发展而言,在规范性领域中的划界与批判是哲学最有前景的一面。就此而言,哲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个体去深入、自主、谦逊地理性思考。

(摘编自《“科学为王”的时代哲学有什么价值——韩东晖教授在复旦人文智慧课堂的演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怀抱着对世界的好奇心,曾试图通过获取知识解释一切,而苏格拉底则引导人们学会思考,并将哲学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B.霍金认为,哲学无力回答关于人的本质意义的问题,大多数哲学家不能结合自然科学思考,最终陷入解决问题的困境中。
C.哲学的活动遍布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自然科学在表达原理的部分需要哲学来参与,基本概念的澄清和语义整编也需要哲学参与。
D.关于规范性问题的回答,是对我们的文化模式、社会秩序以及所遵循的抽象规则如何形成的回答,它关系到人类自身认知和人性理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手法,肯定了苏格拉底在哲学发展上的贡献,即引领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哲学。
B.文章评价霍金对哲学的理解,既指出其片面性,也肯定其警示意义,分析辩证,分寸得当。
C.文章在议论时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如从描述性和规范性两个层面分析了人类信念系统。
D.文章多用“我们”这一称呼,有一种让读者参与思考的意味,增强了表达的亲切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生活,在自然领域之外更多居于规范性层面,道德与宗教的约束力就是规范性最突出的表现。
B.康德对哲学沉迷于讨论传统问题给予有力批判,强调了哲学在规范性层面上的重要意义。
C.在参与对事物的评价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则,这正是规范性无处不在的体现。
D.哲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让我们每个个体通过理性思考,学会追求对人类的操控和设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7 05: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听到了谁的歌声
——索布日嘎之夜
鲍尔吉•原野
我的心是一块顽石,在泥泞、雾霾中泡过好多年。这样的心常常听不到草叶在微风里细碎的摩擦音。
今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我被邀请参加索布日嘎镇吉布吐村祭拜村庄敖包的仪式。我们凌晨三点钟出发,走了一段时间,车停了,可能停在山脚下,抬头却辨不清山峰与夜空的分割处。我被扶上一台摩托的后座,抱住驾驶员的腰。摩托突突行进,我听到黑暗中有许多摩托轰鸣前进。摩托驮着我们爬上跃下,在冲过浅浅的河流之后停了下来。这时影影绰绰看见许多人,却看不清面孔和衣服。我们登上一座不太高的小山,一座敖包矗立眼前,上面系着飘动的哈达。全村的男人环立敖包前,他们穿着整齐的蒙古袍,戴帽子,脸膛肃穆坚毅。他们的面色好像比夜色还要黑,只有眼睛和鼻梁反光。村里的敖包长宣读祭文,祈求敖包神灵庇佑村子人畜平安,风调雨顺。我们全体俯身跪拜,起身献上自己所带的祭品。拜过,我取一点奶豆腐带给父母吃,用我爸的话说“山神吃剩下的东西,人吃了最好”。
站在山上转身看,仿佛就在转身的一瞬间,天亮了许多。我身边的村民笑眯眯地互致问候,他们变得轻松而欣慰。下了山,略多的光线让我看到牧民身穿的蒙古袍有多华丽:海蓝色蒙古袍上的银白团花和橙色的腰带,灰色蒙古袍大襟的桔红滚边。他们的英武气质和服饰在大自然中更显出恰当。而我想到一个村的男人们穿着华丽的衣着在夜色里穿行,该有多么诚恳,携带着他们自己才知道的美,让敖包神多么欢喜。大地啊,你有多少我所看不到的美,坚定地、默默地发生,它们发生在事物的肌理内部,而不是表演。
也是在索布日嘎,几天前,镇里的蒙古族职员组织了一场野餐会。他们在一棵枝叶繁盛的黑桦树下面等我,他们大多三四十岁,带着家属孩子。他们并不说什么,却用眼光亲切地注视我,仿佛眼光是一块布,轻轻擦去我脸上的尘埃。蒙古族人口少,同胞为他们自己民族能出一个作家而高兴,这是这么多双目光交织的眼睛送给我的信息。我很惭愧,我还没达到让这些纯真的目光褒奖的程度,但又没法解释,只好看周围景物。那一边山峦俊秀,这一边草场宽广。蒙古黄榆沿河边生长,如同河流的卫士,保护着它的清澈。黑桦树下面歌声响起来了——《诺思吉雅》,所有的人都在唱,他们的眼睛看着树,看着山,看着虚空,仿佛那里写着歌词——“海青河水长又长……”一遍唱完,再唱一遍。他们用嗓音不断往歌的火堆里添柴,不让它熄灭。这情形特别像海浪一遍遍冲刷堤岸,洗刷着我的心。他们怎么知道我需要洗礼?“吾欲仁,斯仁近矣。”歌罢,一个小女孩用蒙古语朗诵了一首诗,诗中说“这座山哪管只有牛粪那么大,也值得跪拜,因为这是我们的土地。”她以稚嫩的嗓音念出这么诚恳的诗句,态度却坚定,竟使我老泪纵横。我怕在别人面前流泪,可在这样的旷野里,我能躲到哪里流泪呢?谁让你遇到这样的歌声和这样的诗呢?
高林艾里是一个村的名字,意谓河的村——这真是一个好名字,我参加了一场牧民为我举办的篝火晚会。听说这是为我办的,我真是惭愧至极。那是在山坡上,村民几乎从山的各个方向走向篝火,他们好奇地看我。一些孩子大胆地与我交谈,他们读过内教版蒙汉文课本收录的我的作品。我觉得更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夜色——珐琅色深蓝的夜空下,山坡上卧满牧归的羊,如石羊。篝火烧起来,有一人高,众多火星往更高处蹦跳。村民们用胸膛迎着火歌唱,高音冲向旷野回不来了,低音被火吸走。我走到山坡看篝火和火边的人群,远处有山的暗影,被搅碎的月色在白白的河水里流淌。我忽然问自己,这是哪里?我是谁?我真忘了自己是谁,忽然感到写作跟做一个淳朴的人相比真是微不足道,到牧区来找写作资源更是卑俗至极。人不写作也能活着,而活着值得做的事是清洗自己,我不想当我了,想变成牧民,放牧、接羔、打草,在篝火边和黑桦树下唱歌,变成脸色黝黑、鼻梁和眼睛反光的人。长生天保佑所有诚实和善良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歌声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分别写到了野餐会、篝火晚会上牧民的歌声,还有蒙古族小女孩朗诵的蒙古语诗歌。
B.在祭拜敖包后村民们变得轻松、欣慰,与祭拜之前肃穆坚毅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因为他们完成了一项庄严而重要的使命。
C.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有生动的记叙,有工笔式细腻的描写,也有适时的哲理性议论,更有源自内心深处的真诚情感的流露。
D.文章结尾作者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不应关注写作,更不该到牧区体验生活,因为写作是微不足道的事,做一个淳朴、善良的人就够了。
【小题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作者分别选取了“祭敖包”“野餐会”“篝火晚会”三个场景,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冰桶挑战”:当心公益背后的网络媚俗

杨程

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曾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

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名人效应带来连锁反应。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来支持该活动。很快,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的挑战。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

④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到目的就好。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世人的同情心。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冰桶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公益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来其他公益活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⑤“刻奇(Kitsch)”一词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知。后来,“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刻奇”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小题1】第④段加点词语“私货”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桶挑战”搭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尤其是借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便发展成为热门话题。
B.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
C.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
D.当某物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种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现象便是“刻奇”。
【小题3】下列对于文章第⑤段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紧承第④段内容,介绍“刻奇”一词的含义及其不良影响。
B.通过分析“刻奇”现象揭示“冰桶挑战”在传播中的媚俗一面。
C.表明作者态度,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
D.深化文章主题,引出对网络中类似的“刻奇”现象的文化反思。
【小题4】请根据第⑤段对“刻奇”的论述,分析“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
【小题5】请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数字出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在全行业中占比继续提高。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20.85亿元,对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提高7.7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在线教育营业收入增长39.4%,势头迅猛,增长速度在数字出版所属各类别中名列前茅。

2017年数字教育出版的格局将初步显现,在线教育在垂直领域的模式顺利发展。出版业在教育领域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渐趋深入,出版单位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核心,以技术和平台数据为支撑,以数字产品为发力点,构筑完整的数字教育生态。出版单位以更加开放共融的心态,与技术公司、互联网公司、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产业类别

营业收入及增长情况

金额

比重

比重变动

增长额

增长速度

增长贡献率

图书出版

832.31

3.53

-0.27

9.76

1.19

0.50

期刊出版

193.70

0.82

-0.11

-7.29

-3.63

-0.38

报纸出版

578.50

2.45

-0.44

-47.65

-7.61

-2.46

音像制品出版

27.51

0.12

0.00

1.26

4.80

0.06

电子出版物出版

13.20

0.06

0.00

0.79

6.37

0.04

数字出版

5720.85

24.24

3.90

1317.00

29.91

67.89

印刷复制

12711.59

53.87

-2.66

466.08

3.81

24.03

出版物发行

3426.62

14.52

-0.41

192.60

5.96

9.93

出版物进口

91.52

0.39

0.00

7.32

8.69

0.38

 

 

(摘编自《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7年7月11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

材料二: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获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尚春明表示,在实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难免到一些问题,包括外部环境、观念、制、人才、资金、技术都会因储备不足而受到很大影响。

目前互联网仍在快速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不断优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魏王山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出版流程,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在发行、印刷、数据加工、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为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人工智能在出版流程的再造方面也提供了多可能、比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很多新技术和器在这一行业步得到应用。

(摘编自卢扬、郑蕊《数字出版产业累计用户规模超16亿》)

【小题1】下列关于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及增长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出版物出版总收入最少,数字出版比重变化最大,报纸出版总收入下滑最多。
B.数字出版、印剧复制和出版物发行成为拉动新闻出版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
C.数字出版增长快,在总收入比重、增长额、增长速度和增长贡献率等方面保持领先。
D.报纸出版是新闻出版产业中下降的板块且降幅明显,它面临着来自数字出版的严峻挑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出版单位重视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技术和平台数据的利用,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重点来抓,会让数字教育出版格局更阔大。
B.随着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用户规模已超过16亿,这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C.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转型过程中虽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产业总收入在持续增长,这与数字阅读率连续八年增长有关。
D.《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为数字出版作了国家发展规划,设计了工程项目。制定了行业标准。
E.为促进新闻出版业在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
【小题3】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将有哪些新趋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大数据与数字地球

郭东华等

①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以文字为载体的数据量大约每10年翻一番;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信息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科技、经济变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数据量以每3年翻一番的速度持续增长;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大量涌现,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被广泛应用,使得数据存储量、规模、种类飞速增长,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2012年12月,IDC发布的“2020 年的数字宇宙”报告中指出(图1),数据量将 ,预计 全球数据总量达40ZB。

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学术界正在从各种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大数据的概念与内涵。当前的大数据定义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试图刻画大数据的外部特征:一种是相对特征,即在用户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使用普通设备不能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另一种是绝对特征,即体量大、类型多、真实性、变化速度快。

③因此,与传统的逻辑推理研究不同,大数据研究是对数量巨大的数据做统计性的搜索、比较、聚类和分类等分析归纳,进行“相关分析”,重点关注所谓“相关性”,即2个或2个以上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目的在于找出数据集里隐藏的相互关系网。

④在科学研究数据与日俱增的今天,我们把与科学相关的大数据称之为科学大数据。科学大数据将复杂性、综合性、全球性和信息与通信技术高度集成性等诸多特点融于一身,其研究方法也正在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方向转变,从自然科学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充分融合方向过渡,从个人或者小型科研团体向国际科学组织方向发展。

⑤科学家不仅通过对广泛的数据实时、动态地监测与分析来解决难以解决或不可触及的科学问题,更是把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工具,基于数据来思考、设计和实施科学研究。科学大数据正在使科学世界发生变化,科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近年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数据密集型科学计算。其中, 由戴尔公司研发的超级计算机“Stampede”已正式服役,其综合处理能力、高可用性和高性能能力超群。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利用Stampede 预测了加州破坏性地震的频率。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利用StampedE.通过详细的数据建模更好地描述了从南极洲到海洋的冰川流动。

⑥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大数据计算符合一般的技术创新、发展、成熟规律。按照技术成熟度曲线(见图2),近20 年来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一般分成5 个阶段。

⑦大数据研究面临着学科间的不平衡,当前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大数据和商业大数据的相关应用,而在产生科学大数据的典型学科中较少受到关注。事实上,以这些学科为代表的科学大数据具有异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特征以及丰富内涵,对于科学大数据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大数据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 

⑧科学大数据是地球科学发现与知识创新的引擎,是人类认识行星地球的钥匙。科学大数据的发展应从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层面大数据战略,配置大数据研究资源,开展大数据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科学大数据几乎涵盖了科学界的各领域,可运用到各行各业,它对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推动有着光明的前景。我国应加速发展大数据科学,有序组织科学大数据研究,以推动地球科学和相关科学技术的跨越性发展。数字地球是科学大数据的典型学科,数字地球学科中的数据获取与组织、分析、应用体现着科学大数据几乎全部特征。从科学大数据的角度分析,可以认为数字地球就是地球大数据,或者说数字地球就是基于地球大数据发展的学科方向。

(选自2014年《中国科学》,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①段并根据图1填空:数据量将____,预计___全球数据总量达40ZB。
【小题2】阅读第②段,请给“大数据”下一个定义。
【小题3】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小题4】第⑤段中,作者举超级计算机“Stampede”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5】阅读第⑥段,根据图2.用语言描述近20年来大数据发展的概况。
【小题6】下列对⑦⑧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研究在产生科学中受到关注。
B.深入研究科学大数据有利于建立大数据学科理论体系。
C.科学大数据是知识创新的引擎,是人类认识行星的钥匙。
D.数字地球学科中的数据体现着科学大数据时代部分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载孔子是位“温良”的教书先生,“温良恭俭让”是弟子对夫子的深切印象。所谓“温良”,“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它既是外在的德行,彬彬有礼,又是内在的德性,圆融和熙,而低调谦抑,或是其精神底蕴。

从《论语》一书来看,孔子对于人的操行举止,进退取舍,有着鲜明的恶骄而喜谦的态度。

孔子甚为反感骄横狂妄。“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众所周知,周公为一代名相,不仅辅佐周成王度过“兄弟阋墙”的危机,而且建章立制,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周代礼乐文明,因此孔子很崇敬他,甚至有段时间做梦没有梦到周公都深感失落。但是,在孔子看来,如果为人“骄且吝”,即使有像周公那样的“才美”,也是不值一提的。由此可见,孔子是多么排斥自大狂妄。孔子“恶利口”,也甚为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态度。“子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文中“利口”,实即工言辞、善表暴,孔子直言“恶”之,鄙薄之意甚明。《论语》中多处记述孔子对张扬自夸、伶牙俐齿的厌恶。卫大夫祝鮀“有口才”,孔子却视之为“佞人”,“子曰:辞达而已矣”。本着“辞达而已”的立场,孔子讨厌信口开河的大言不惭,“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对于花言巧语,夫子更是十分鄙弃,他直斥之为“不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按朱熹的注解,即“好言”,不过此非好坏之好,而是“致饰于外,务以悦人”的讨好之意,亦即巧舌如簧的夸夸其谈。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屡次记载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至于类似的表达,就更多了:如“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种反复的讥刺,足见孔子对“巧言”虚骄、“利口”自夸的憎厌。

孔子推崇“无伐善,无施劳”。孔子“孟之反不伐”之断语,直接生动显示了他嘉赏谦逊的立场。“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伐”,“夸功曰伐”;殿,“军后曰殿”,常为智勇双全者所任。孟之反之所以殿后,正说明他有勇气和能力,但他却以马行迟缓为由,不仅不自夸勇敢有谋,还有意自抑,所以孔子大为赞许。另有一次孔门师徒欢会,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文中“无伐善”,即不自夸己之所长、所能,“无施劳”,即不自炫自己之功、之绩。书中虽未明记孔子的点评,但从夫子对颜渊的喜爱称赞来看,颜子“愿无伐善,无施劳”,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浸润,换句话说,也流露了孔子对弟子“有若无”谦逊德性的嘉许。

孔子的“温良”实是其“不伐善”谦逊品格的外溢和流露,正所谓诚中形外,显现出一位动荡时代智者“求达不求闻”的隐忍、坚毅精神。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2日胡发贵《孔子不伐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在彬彬有礼,内在圆融和熙、低调谦抑,这正是孔子及其弟子“温良”品性的体现。
B.周公在辅佐成王时建章立制,居功至伟,但因其自大狂妄,孔子觉得他不值一提。
C.朱熹同孔子一样“恶利口”,认为讲话应“辞达而已”,“巧言”虚骄是“不仁”。
D.孔子因孟之反勇敢有谋且不自夸而称赞他,这表明孔子对低调谦抑的品质的推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从“恶骄”“喜谦”两个角度展开论证,一“恶”一“喜”,态度分明。
B.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论语》语句并列举了一些典型事例,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在论证“孔子甚为反感骄横狂妄”这一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进行论证。
D.全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逐层深入论述了孔子所主张的“求达不求闻”的坚毅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利口”之人,往往是“巧言”虚骄,则“乱德乱谋”,应以之为耻。
B.孔子弟子颜渊有“无伐善,无施劳”的志向,应该是深受孔子谦逊品格的影响。
C.如果做到“不伐善”、戒骄横,那么就能形成完美的德行,做事也就容易成功。
D.要形成“温良”品性,举止应该做到彬彬有礼,做人应该圆融和熙、低调谦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