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关于一匹枣红马的记忆

于博

一碗高粱米,磨得有些破碎,里面夹杂着糠皮儿。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四周很黑,只有马槽上的马灯有些明亮。四周很静,狗叫的声都没有,只有马吃夜草的咔咔声。德才终于一咬牙,把那碗高粱米慌乱地倒进大衣兜里……

这碗高粱米是枣红马的夜宵。枣红马怀了驹,但日渐消瘦。生产队长就叫饲养员每天夜里给枣红马加一碗高粱米,补身子。德才就是队里的饲养员,这活自然就落到了德才身上。

德才的老婆也怀孕了。因为粮食不够吃,多半是吃烀土豆,老婆有些浮肿,这几天总吐,德才担心她一不小心把孩子给吐出来。于是,这天夜里,他把枣红马的夜宵偷回了家,老婆喝上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粥。

德才剥削了枣红马几碗高粱米呢,不知道,但德才媳妇自从喝上了那晚的高粱米粥,浮肿慢慢消了,也不吐了。德才很高兴,看着枣红马,他的心却有点发酸。

枣红马要生产了,德才媳妇的肚子也拧劲儿地疼上了。生产队的大院里围了一帮人,德才家也围了一帮人。

德才媳妇一阵折腾,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

枣红马产驹却不那么痛快。好半天,马驹生下来了,枣红马却意外的死了。队长心疼得直叫,说枣红马是因为缺营养,后悔高粱米加少了。

德才喘着气跑到生产队时,正好听到队长这句话。他心一蹦,脸色就跟枣红马的毛一样。他低着头,看着枣红马的尸体,手心里出了一堆汗。他不明白,这么大的一匹马,咋还没媳妇尿性呢?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

队长说,这是两匹马的命。母马死了,小马驹还能活吗?可也怪,从那天起,家家轮班给小马驹喂饭米汤,小马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生产队长叹了口气,吩咐人给枣红马扒皮。忙了小半天,一块块马肉被分到了各家。

德才拎着一斤多的马肉摇晃着回到家,媳妇乐了,说枣红马是可惜了,但好歹能吃上一顿马肉馅的饺子。说完,拿刀就去剁肉。倚在门框上的德才呼地抢过菜板子上的马肉跑出了门。媳妇当时愣住了,撵出去。德才跑得飞快。他出了屯子,在东山湾把马肉埋了。

不知什么时候,媳妇已经站在德才身后,抹着眼泪,她不明白德才为啥这么做。德才眼珠子有些发红,回过身狠狠说一句话:你想吃肉?你早就把马肉吃了,你吃了一匹马,一匹枣红马!

德才媳妇看着德才,有些害怕。结婚两年了,没见到老实巴交的德才这般吓人。嘴张了两下,想问问这话是从哪说起呢,但没有说出来。

德才在马坟旁边坐了好长时间,太阳落山了才往回走。屯子里到处弥漫着马肉的香气。 德才媳妇吸了吸鼻子,眼睛有些湿润……

小马驹长大了,又成了一匹枣红马。德才也成了生产队里出了名的车把式。

这年,他领着队里的三挂马车去山里倒套子,就是从小兴安岭上把木头运下来,再拉回屯子。下山时,枣红马不知什么原因受惊了,突然狂奔起来。跟着德才的掌包的,就是赶车的副手刘二急忙跳下车。德才拼命地拽着枣红马,刘二大喊,叫德才赶紧撒手,不然被卷到车底下或者挤到树上,德才肯定得成为馅饼。德才没有理会刘二破嘶拉声的喊叫,他使劲儿地一边拖住枣红马,一边喊叫着。德才说他要撒手,枣红马就成了馅饼。

结果,德才被挤到一棵粗大的松树上,成了馅饼。马车卡在树上,枣红马仰脖嘶叫一声,前蹄抬起,然后落下,浑身的毛被汗水湿透了,喘了几口粗气,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低下了头,站在那一动不动了。

马坟旁,多了一块新坟。德才媳妇跪到坟前烧纸,眼睛瞪得老大,眼泪就在眼圈里打转转,但始终没有掉下来。人们奇怪,不是因为德才媳妇没哭,而是坟头有一碗新磨的高粱米……

德才的儿子长大了,考到省城师范大学,学的是画画。毕业那年,德才的儿子画了一幅画,老师推荐他参加省里的美术比赛,说一准能获奖。交作品时,老师却找不到他了。

德才的儿子这时已经坐着火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二佐村。

在那棵榆树下,在德才的坟和挨着德才的马坟旁,德才的儿子磕了三个响头后,慢慢站起身,打开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匹奔腾的枣红马,昂着头,鬃毛飞舞,四蹄腾空。

(选自 2018 年 08 月《海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将怀孕的德才媳妇与枣红马对照着写,表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B.德才偷了枣红马的夜宵,但他觉得枣红马会挺过去;听到队长的话以后,他明白是自己造成了马的死,内心愧疚至极。
C.德才因救小枣红马而死,德才媳妇明白他是为了报答枣红马的恩情而死,所以用一碗新磨的高粱米来告诉枣红马。
D.小说运用顺叙的方式,从德才偷高粱米写起,又介绍了媳妇与枣红马的现状,一步步讲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的故事。
【小题2】小说结尾写德才儿子在坟前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幅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7 06:4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身后的眼睛

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

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简洁,节奏明快,用平实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孩子独自打跑了一只野猪的故事。
B.文章关于父母的笔墨不多,主要通过描写孩子与野猪搏斗,来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C.文章题目“身后的眼睛”是全文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D.父母没有直接开枪去帮孩子,而是在背后默默地注视孩子的行动,这是另一种爱的方式。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3】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父母,也有人认为是孩子,你觉得是谁?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殉情的鲎

许钦文

(1)那天从集美到厦门去,在将靠趸船的时候,忽由一个作伴的同事指点我看鲎,随即报告我这种动物的情形,知道是从海边捕来的,春间才有,可以做汤吃,味道很鲜。末了他又这样说:“这种东西很有点奇怪,总是两个接连在一起的,雄的背在雌的上面;渔人去捕的时候,一定捉住下面的雌的,那末雄的也就跟着来,不会逃,好像是舍不得雌的,但如捉着上面的雄的,雌的就滑去了!”

(2)我连忙赶到船头上去察看,果然都是成着对的,颜色好像是甲鱼的,形状也有点像,不过来得大,背壳分成两部分,尾巴尖长而硬,见不到头和脚,因为一对对的被稻草绳缚住,船又已经停泊,拥挤得很,终于不曾看清楚。

(3)凑巧得很,上岸以后,就在中山路上碰到了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是卖小鲎的。我说不好厦门话,跟着旁人出钱买,四个铜子得到了六只,小的不过铜元一般大,大的也只像个双铜元。放在水中会得游,桌子上面会得爬,尾巴一耸一耸的翘动,很有点像小乌龟,只是不露头脚,其实根本没有显明的头。因为太小,仍然看不大清楚。在碗中用淡水养了两天,死去一只;以后每隔一两天死去一只;较大的一只,却一直活了十二天。

(4)过了些日子,我到厦门大学去参观生物展览会,蒙方君殷勤招待,参观以后同在招待室里休息,看见壁间挂着鲎的标本,是大的,就要求拿了下来观察,这才看了明白:原来嘴巴长在腹部的中间,从嘴边四展,生着六对脚,能曲能伸。脚端各成钳形,仿佛是虾所有的,可是长得大。第六对脚较长,末端分裂为五,其中有一支特别长出,另成一个钳形。

(5)照方君的解释,这是归在蜘蛛类的了;做汤吃的是尾部的肉,就是附着游泳器的。 方君也说,这是一种殉情的动物。可是所谓殉情,只是雄鲎对于雌鲎──捉住了雄的,雌的会得自顾溜脱,难道也是殉情么?

(6)雄鲎这样重情,雌鲎却要顾自逃生,好像原是薄情的;殉死于这种薄情的对象,雄鲎好像是痴情了。

(7)但我以为不该随便这样断言;虽然对于鲎,我未作过有系统长时间的研究,可是动物的性同生活的关系,实在是很复杂而多变化的:比如蜜蜂和蚂蚁,雌的都比雄的寿命长,为的是要完成生殖的使命;又如蛾,雄的交尾以后不再进食,不久就毕命,雌的要产完了卵才死去。如果本同蛾类一样,那末雄鲎既经交尾,反正生命就要了结,当然用不着逃,同“爱妻”共存亡,何乐而不为呢?雌的还得产子,所以要图生;有着如此重情的“夫君”,共生死本也是甘愿的罢;忍心生别,苟延残喘,为着“传宗接代”,由于不得已,雌鲎的“薄情”,或者原是母性的伟大!

(8)据说鲎,平时生活在海中,不容易去捕;春间才到海边的沙滩上面来,为的是生育;可见所谓殉情,根本为着繁殖种子。只是人,无论是殉情也罢,殉种族也罢,总要捉得来吃,连小的都要收罗得来供玩弄。

【小题1】上文(1)-(5)段介绍了鲎的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的特点。
【小题2】文章第六段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为什么说“雄鲎的薄情,或者原是母性的伟大”?请结合文意,加以解说。
【小题4】第七段列举了蜜蜂、蚂蚁与蛾的相关材料,其目的是什么?
【小题5】如何理解文章的结束句?它与全文的关系是什么?
【小题6】通读全文,综合信息,写一段文字来介绍鲎这种动物。
【小题7】本文的写作很有特点,请从文章的语言或构思角度进行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古渡

(1)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2)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矣欠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十分。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3)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4)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折案。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5)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6)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7)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8)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小题1】请对第4段中“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句加以赏析。
【小题2】第5段“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独成一段,其作用是
【小题3】第2段、第4段在写到洪峰来临,人们表现的态度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出其中作者所包含的情感。
【小题4】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2段通过乡人渡河的众多细节,反映了他们快乐、纯朴却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
B.第4段中“葛藤”的“肆无忌惮”运用比拟手法,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素。
C.黑白片在追忆往事,表现人物上效果可能比彩色片更好一些。
D.文章最后一句既照应开头,保持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有点题作用,揭示了古渡的内涵。
E.文章在写作上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富有感染力又引人深思。
F.文章虽是写古渡,其实是表达对以“古渡”为代表的带有“朴化”韵味的事物的怀念。
【小题5】本文与教材中汪曾祺的《 》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而在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则有    特征。
【小题6】回头眺望“古渡”与“向前的生活”是否矛盾?结合上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通过对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进行大量研究发现,大脑衰老细胞在疾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肺和肾脏等细胞可在体内不断进行复制,DNA损伤也不断积淀。尽管并非所有细胞都发生凋亡——其中一些细胞只是衰老——但是,细胞的生物学改变可阻止细胞分裂以及正常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衰老的细胞可以产生一种蛋白质,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细胞衰老可以避免癌症的产生,这是毫无疑问的。”加利福尼亚州诺瓦托巴克老龄化研究所的朱迪思·坎皮西说道。一旦DNA损伤累积到一定的量,细胞会出现衰老以避免错误分裂而形成肿瘤。这种自杀机制的好处是,它可以向免疫系统发出一个信号,使其破坏周围可能受到影响的细胞。
几百年前,当人类寿命较短时这种细胞的自杀机制运行良好,但如今发现这种机制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受损的细胞并没有被杀死,而是在释放炎症蛋白,这种蛋白能够导致年龄相关性疾病产生,如器官衰竭等。对此,德雷克塞尔大学医学院的克劳迪奥·托雷斯认为,炎症蛋白可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原因之一。
神经元不能复制,但星形胶质细胞可以。星形胶质细胞约占大脑的80%至90%,对神经元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可清除与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托雷斯团队将人星形胶质细胞暴露于过氧化氢中(一种可以触发正常细胞产生代谢应激的化合物),不出所料,细胞停止分裂,并开始表达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胞开始释放出大量的炎症蛋白。
随后,托雷斯团队在胎儿、35岁到50岁以及78到90岁之间的人脑切片中寻找衰老细胞。结果显示,35岁以上健康成年人的大脑中衰老细胞的数量是胎儿的6倍~8倍。此外,与健康同龄人相比,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脑中衰老细胞数量更多。在寿命最长的人脑中,大约有30%的星形胶质细胞已经衰老,而在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中,这一数字高达40%以上。
“这是人类首次在大脑中找到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脑中积淀有大量的衰老星形胶质细胞,”托雷斯说,“这一研究结果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一发现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多种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增加。
当然,防止衰老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有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相反,这种方法可能只是想单纯的清除衰老细胞。托雷斯认为,“如果能够清除衰老细胞,或许可以消除阿尔茨海默氏症。”塞拉也认同此观点,“也许通过清除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最终在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研究上取得一些进展。”
【小题1】下列对“衰老细胞”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体细胞不断进行复制的过程中,DNA损伤也在不断积淀,衰老细胞就是在这种生物学改变中产生的。
B.衰老细胞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却可以产生一种蛋白质,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C.一旦DNA损伤累积到一定的量,衰老细胞不能再进行错误分裂而形成肿瘤。
D.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肺和肾脏等细胞可在体内不断进行复制,衰老细胞是导致皮肤、肺和肾脏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受损的细胞释放炎症蛋白,于是导致年龄相关性疾病产生,据此,托雷斯推断,炎症蛋白就是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原因之一。
B.托雷斯的团队所做的人星形胶质细胞代谢应激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衰老细胞能释放大量的炎症蛋白。
C.托雷斯的团队证明,健康人大脑中衰老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D.几百年前,当人类寿命较短时这种细胞的自杀机制运行良好,细胞的生物学改变可阻止细胞分裂以及正常功能的发展。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雷斯的团队在大脑中找到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可清除与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是对医学的一大贡献。
B.托雷斯的团队的研究结果,其意义不仅为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还对多种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C.根据托雷斯的团队的研究结果,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或许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防止性病的衰老,二是清除衰老的细胞。
D.虽然防止衰老因有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而不被认为是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最好的方法,但科学家们仍把“衰老细胞”作为阿尔茨海默氏症治疗的新靶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条“低头族专用通道”亮相西安街头。消息引起热议,有人质疑此举是鼓励人们走路玩手机,有安全风险。

笔者认为,“低头族专用通道”是纵容不是警示。“低头族专用道路”的设立,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隐患。喜欢一边玩手机一边走路的人自然会“点赞”。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手机低头族”改掉这种不良习惯,而不是为他们设立一个专用道路。这无疑是在浪费城市里有限的道路资源。更可怕之处在于,我们用这种所谓的人性化措施,助长了违规出行的坏习惯。

日前我回还没有针对“低头族”的重罚。笔者建议,对奔走于马路上的“低头族”,我们应当像对待酒驾一样保持高压态势,该顶格处罚的就要顶格处罚,不能无视甚至纵容。在此基础上,有关方面也应该加大对“低头族”现实危害的宣传,要通过一些事故案例引导公众自觉远离开车走路“低头看屏幕”。总之,要想方设法警示“低头族”,让“低头族”从此抬起头来,而不是纵容他们,为他们提供“方便”。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二:

日前,浙江温州交警对斑马线上的“低头族”胡女士开具罚单一事,引发社会广泛讨论。这是《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自2019年元旦实施后,温州交警对在斑马线上看手机的行人开具的首张罚单。该条例第二十八条(三)规定,对于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棋穿道路时低头看手机、嬉戏等,影响其他车辆或者行人通行等不文明行为要重点整治,违反该规定的会受到警告或十元罚款。

不提倡行为是否就要处罚,或是怎么处罚,仍是个需要精细处理、充分讨论的问题。目前看,对于难以淮确纳入执法体系的行为,可能仍以警告或宣传较为有效,温州在相关规定中的“警告”与“十元罚款”也是比较实际的做法。这种警告,既包括交警的警告,社会层面来理解,也包括典论宣传或是在信号指示灯处有所警告,同时也要考虑赋予机动车警告的能力。有些地方为了控刹噪音污染,将鸣笛纳入违章行为。乱鸣笛固然不文明,但很多时候鸣筋起着警示作用,对于“低头族”等行人来说仍是必要的,一刀切恐怕并不合适。对此,一些地方不妨妥善考虑。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三: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7万行人,死于路面交通事故,而行人走路时玩手机分散注意力被认为是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园之一。分析具体的案例,既有害人的也有害己的。据报道,南京一名男子在经过火车道口时,由于专注玩手机,连火车的鸣笛声都没听到,导致火车被逼停18分钟;而中山市一个男子一边玩手机,一边闯红灯,与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相撞,导致摩托车乘客身亡。

近年来,一直有关于立法规范“低头族”的呼声。地方立法的空间相对有限,有的时候可能还达不到舆论希望的“沉重痛感”,但要看到,这代表着一个趋势。只要“低头族”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对“低头族”普遍立法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现在,法律已经明确禁止“开车玩手机”。《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机动车时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有不少人建议,把开车玩手机的行为纳入危险驾驶罪。同样是玩手机,行人“低头族”恐怕也很难置身法外。

(摘编自《北青报》)

【小题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低头族专用通道”,不是警示而是纵容,浪费城市里有限的道路资源,助长了违规出行的坏习惯。
B.温州交警对在斑马线上看手机的行人开具首张罚单,材料二对这种警告或十元罚款的做法并不认同。
C.全世界每年有很多行人死于路面交通事故,玩手机分散注意力被认为是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D.虽说地方立法的空间相对有限,但材料三依然建议对于行人“低头族”也应给以法律的处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认为行人“低头族”已经是社会的普遍问题,尤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很大。
B.材料一、三都认为不能对行人“低头族”纵容,而材料二认为需要再充分考虑,精细处理。
C.新闻具有时效性、真实性的特点,通过阅读多家报纸,读者不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还能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D.行人“低头族”害人害己,因此必须要突破地方立法的空间的限制,用法律约束行人“低头族”会成为一种必然。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请你对行人“低头族”的现象提出几条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