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通过对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进行大量研究发现,大脑衰老细胞在疾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肺和肾脏等细胞可在体内不断进行复制,DNA损伤也不断积淀。尽管并非所有细胞都发生凋亡——其中一些细胞只是衰老——但是,细胞的生物学改变可阻止细胞分裂以及正常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衰老的细胞可以产生一种蛋白质,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细胞衰老可以避免癌症的产生,这是毫无疑问的。”加利福尼亚州诺瓦托巴克老龄化研究所的朱迪思·坎皮西说道。一旦DNA损伤累积到一定的量,细胞会出现衰老以避免错误分裂而形成肿瘤。这种自杀机制的好处是,它可以向免疫系统发出一个信号,使其破坏周围可能受到影响的细胞。
几百年前,当人类寿命较短时这种细胞的自杀机制运行良好,但如今发现这种机制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受损的细胞并没有被杀死,而是在释放炎症蛋白,这种蛋白能够导致年龄相关性疾病产生,如器官衰竭等。对此,德雷克塞尔大学医学院的克劳迪奥·托雷斯认为,炎症蛋白可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原因之一。
神经元不能复制,但星形胶质细胞可以。星形胶质细胞约占大脑的80%至90%,对神经元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可清除与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托雷斯团队将人星形胶质细胞暴露于过氧化氢中(一种可以触发正常细胞产生代谢应激的化合物),不出所料,细胞停止分裂,并开始表达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胞开始释放出大量的炎症蛋白。
随后,托雷斯团队在胎儿、35岁到50岁以及78到90岁之间的人脑切片中寻找衰老细胞。结果显示,35岁以上健康成年人的大脑中衰老细胞的数量是胎儿的6倍~8倍。此外,与健康同龄人相比,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脑中衰老细胞数量更多。在寿命最长的人脑中,大约有30%的星形胶质细胞已经衰老,而在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中,这一数字高达40%以上。
“这是人类首次在大脑中找到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脑中积淀有大量的衰老星形胶质细胞,”托雷斯说,“这一研究结果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一发现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多种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增加。
当然,防止衰老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有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相反,这种方法可能只是想单纯的清除衰老细胞。托雷斯认为,“如果能够清除衰老细胞,或许可以消除阿尔茨海默氏症。”塞拉也认同此观点,“也许通过清除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最终在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研究上取得一些进展。”
【小题1】下列对“衰老细胞”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体细胞不断进行复制的过程中,DNA损伤也在不断积淀,衰老细胞就是在这种生物学改变中产生的。
B.衰老细胞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却可以产生一种蛋白质,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C.一旦DNA损伤累积到一定的量,衰老细胞不能再进行错误分裂而形成肿瘤。
D.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肺和肾脏等细胞可在体内不断进行复制,衰老细胞是导致皮肤、肺和肾脏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受损的细胞释放炎症蛋白,于是导致年龄相关性疾病产生,据此,托雷斯推断,炎症蛋白就是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原因之一。
B.托雷斯的团队所做的人星形胶质细胞代谢应激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衰老细胞能释放大量的炎症蛋白。
C.托雷斯的团队证明,健康人大脑中衰老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D.几百年前,当人类寿命较短时这种细胞的自杀机制运行良好,细胞的生物学改变可阻止细胞分裂以及正常功能的发展。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雷斯的团队在大脑中找到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可清除与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是对医学的一大贡献。
B.托雷斯的团队的研究结果,其意义不仅为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还对多种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C.根据托雷斯的团队的研究结果,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或许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防止性病的衰老,二是清除衰老的细胞。
D.虽然防止衰老因有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而不被认为是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最好的方法,但科学家们仍把“衰老细胞”作为阿尔茨海默氏症治疗的新靶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8 02:0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造 船
蔡楠
马长远是白洋淀有名的水木匠,他会造船,木船。
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一绝是看树料。有次他去旱地买树,看上去高大光滑的树料他不要。偏偏看中了有一片疤的木头。儿子泥鳅问他为什么,他拽着泥鳅的老头辫儿说,傻小子跟爹学着点儿,你看这高大光滑的树,它顶部的叶子有焦梢,根部肯定空了。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空了半截。来,看这块,你甭看它有疤,还是一片疤,没关系,这是干疤,不是水疤。水疤说明树质有毛病,干疤呢,就白捡便宜了,木头坚硬,价钱又低。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无碍。第二绝是甩线一手准。旱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长远造船时能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第三绝是放印子,就是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船孔自然呈不规则状态。然后选一块合适的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凭着这三个绝活儿,马长远的造船作坊在水乡名噪一时。
马长远开始时造鹰排子、鸭排子。老年间白洋淀水势大,水阔鱼多,渔民们放鸭牧鹰,自在得很。后来,马长远又稍加改造,造成了枪排船。船只平底无舵,前宽后窄,宽处能搭上三管火铳,供白洋淀的猎户用来打野鸭,捕大雁,捉水鸥。枪筒里,前边装满沙子,后边装上火药。这设计,人是不在船上的,而是潜伏在水里。锁定目标以后点火,火药点燃就会把砂粒顶出去,一声枪响,猎物就轰然落地了。1937年的一个雨夜,任大桅神神秘秘地找到马长远,把一兜大洋交给了他。喘着气说,长……长远哥,你抓紧备料,连夜加工,给……给我造艘枪排船!他接过大洋问,干什么要这么急?任大桅说,雁翎队打鬼子,日本的汽艇都开到白洋淀了!他把大洋兜子放回到了任大桅手里,穿着裤衩跑到院里清点木料。兄弟,够十二只船的料,我再把前面造宽些,放四管火铳,杀伤力大些!任大桅这回不喘气了,他说,那这船钱?马长远说,船什么钱?打完鬼子再说!任大桅道了谢,说了声小心些就要走,马长远一把拦住了任大桅,等等,我把泥鳅叫醒,你带上他吧——
全国解放以后,当过雁翎队长的任大桅当上了县长。土地改革中,任县长打倒了汉奸渔霸熊邦忠,拆掉了他家的祠堂,就在熊家祠堂的旧址,帮助马长远盖起了船厂。鞭炮声中,任大桅给船厂剪了彩,然后红着脸对马长远说,长远哥,我回来了,我没把泥鳅带回来,他被安排在天津造船厂了。他才十几岁,先学学徒吧。将来回你厂里当工程师!马长远鼻子一哼,屁!连家都不回的人,能学出什么好?能当什么工程师?我不稀罕,我自己就成!
马长远说对了,泥鳅终究也没有回到水寨定居,没有回到他爹的船厂。他在天津造船厂当到了厂长,退休后在县城投资创办了白洋淀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马泥鳅每年都回来给他爹拜年,拜年的时候就做马长远的思想工作。早些年,他说爹跟我去天津吧,你看白洋淀都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你造的船也用不上了,连吃喝都挣不上;你去看看我造的画舫、龙舟,颐和园、西湖都用呢!你再看我造的万吨巨轮,直达太平洋呢!马长远就懒懒地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后来黄河水来到了白洋淀,他又说,爹你都90多岁了,搬到城里住吧,我为你可是让了步,回到了县城,还给你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马长远眼皮耷拉着说,我住着任县长给我的房子舒服,那是人民政府给我的念想!每到这时候,马泥鳅就想用武力解决,他和司机把马长远架到车上。马长远总是打着坠儿往下出溜,我不去,本来好好的水路能跑我的木船,你倒好,捐资架桥,水路都修上油漆了,我走不惯!
马泥鳅没辙了。他给马长远雇了个保姆,寒假暑假还打发上大学的孙子马力来和马长远做伴。马力觉得他太爷这白胡子老头儿好玩儿,就不停地打听他的过去,打听他造船的事。听完了,他就对马长远嘟囔,太爷,都是你自己吹牛,现在白洋淀里跑的都是快艇、机帆船,顶不行也是机器钢船,你说你造的木船在哪里啊?
马长远就轻轻地拍了一下马力的头,说了声小混蛋,你来!他颤巍巍地把马力领进了院里一间锁着的棚子里,嘎吱吱棚门打开,一道阳光窜进来,哇,马力看到了一屋子精巧细腻的木船模型。
马长远含糊不清地说,这是鹰排子,这是鸭排子,这是枪排船……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马长远不要高大光滑的树料,却偏偏看中有疤的木头,一方面是他有看树料之“绝”,另一方面也是告诫儿子做人不要华而不实。
B.马泥鳅为了父亲而回到县城,为父亲在县城买房子,不可谓不孝,可是他并不真正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父子之间存在隔膜。
C.小说写白洋淀“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的衰败,是为了与老年间“水阔鱼多”的盛景形成对比,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
D.小说情节以看树料为开端,以答应为雁翎队造船为发展,以拒绝进城为高潮,以领马力看船模为结局,时间跨度虽大,结构却不枝不蔓。
【小题2】小说为什么写任大桅找马长远造枪排船这一情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马长远对儿子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马长远说这话时的心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体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体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1.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2.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
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
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
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
正有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都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①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注)①七十五年前:指1926年。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然后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朱自清高洁傲岸的人格。
B.文章前六段按照作者的行踪,移步换景;所写景致,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致基本一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C.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地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小题2】文章第⑦段中,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称作“新生代农民工”的他们,大多是背井离乡肩负帮助家庭脱贫责任的孩子,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除了满足他们劳动就业、权益保障、民生期待之外,还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有人说应满足“休闲”。其实,“休”是要有环境条件的,而“闲”则指心情不但足以放松,且较愉悦。此两方面,目前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脏、险、苦、累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和社会保障不健全,从经济、精力和体力上抑制了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无闲”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在全面商业化了的城市社会,如果一个劳动者,特别是做那种脏、累、挣钱又少的活儿的体力劳动者,如果仅仅被视为劳力,而不被当成必须友善而礼貌地对待的一个人,则他或她根本不能感受到劳动者的尊严,更何谈给他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这不应该是一个向他们自身提出的问题,而应是对城乡差别和社会平等的叩问。总而言之,“有尊严的劳动”也罢,“有尊严的生活”也罢,首先应立足于对政府对企业对社会的建言,而不是反过来“教化”需要关注和关怀的劳动者。启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必要的,启蒙社会良知则更必要
【小题1】为什么“休闲”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奢望?(4分)
【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5分)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当前之于“他们”我们应该怎么做?(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