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条“低头族专用通道”亮相西安街头。消息引起热议,有人质疑此举是鼓励人们走路玩手机,有安全风险。

笔者认为,“低头族专用通道”是纵容不是警示。“低头族专用道路”的设立,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隐患。喜欢一边玩手机一边走路的人自然会“点赞”。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手机低头族”改掉这种不良习惯,而不是为他们设立一个专用道路。这无疑是在浪费城市里有限的道路资源。更可怕之处在于,我们用这种所谓的人性化措施,助长了违规出行的坏习惯。

日前我回还没有针对“低头族”的重罚。笔者建议,对奔走于马路上的“低头族”,我们应当像对待酒驾一样保持高压态势,该顶格处罚的就要顶格处罚,不能无视甚至纵容。在此基础上,有关方面也应该加大对“低头族”现实危害的宣传,要通过一些事故案例引导公众自觉远离开车走路“低头看屏幕”。总之,要想方设法警示“低头族”,让“低头族”从此抬起头来,而不是纵容他们,为他们提供“方便”。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二:

日前,浙江温州交警对斑马线上的“低头族”胡女士开具罚单一事,引发社会广泛讨论。这是《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自2019年元旦实施后,温州交警对在斑马线上看手机的行人开具的首张罚单。该条例第二十八条(三)规定,对于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棋穿道路时低头看手机、嬉戏等,影响其他车辆或者行人通行等不文明行为要重点整治,违反该规定的会受到警告或十元罚款。

不提倡行为是否就要处罚,或是怎么处罚,仍是个需要精细处理、充分讨论的问题。目前看,对于难以淮确纳入执法体系的行为,可能仍以警告或宣传较为有效,温州在相关规定中的“警告”与“十元罚款”也是比较实际的做法。这种警告,既包括交警的警告,社会层面来理解,也包括典论宣传或是在信号指示灯处有所警告,同时也要考虑赋予机动车警告的能力。有些地方为了控刹噪音污染,将鸣笛纳入违章行为。乱鸣笛固然不文明,但很多时候鸣筋起着警示作用,对于“低头族”等行人来说仍是必要的,一刀切恐怕并不合适。对此,一些地方不妨妥善考虑。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三: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7万行人,死于路面交通事故,而行人走路时玩手机分散注意力被认为是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园之一。分析具体的案例,既有害人的也有害己的。据报道,南京一名男子在经过火车道口时,由于专注玩手机,连火车的鸣笛声都没听到,导致火车被逼停18分钟;而中山市一个男子一边玩手机,一边闯红灯,与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相撞,导致摩托车乘客身亡。

近年来,一直有关于立法规范“低头族”的呼声。地方立法的空间相对有限,有的时候可能还达不到舆论希望的“沉重痛感”,但要看到,这代表着一个趋势。只要“低头族”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对“低头族”普遍立法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现在,法律已经明确禁止“开车玩手机”。《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机动车时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有不少人建议,把开车玩手机的行为纳入危险驾驶罪。同样是玩手机,行人“低头族”恐怕也很难置身法外。

(摘编自《北青报》)

【小题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低头族专用通道”,不是警示而是纵容,浪费城市里有限的道路资源,助长了违规出行的坏习惯。
B.温州交警对在斑马线上看手机的行人开具首张罚单,材料二对这种警告或十元罚款的做法并不认同。
C.全世界每年有很多行人死于路面交通事故,玩手机分散注意力被认为是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D.虽说地方立法的空间相对有限,但材料三依然建议对于行人“低头族”也应给以法律的处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认为行人“低头族”已经是社会的普遍问题,尤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很大。
B.材料一、三都认为不能对行人“低头族”纵容,而材料二认为需要再充分考虑,精细处理。
C.新闻具有时效性、真实性的特点,通过阅读多家报纸,读者不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还能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D.行人“低头族”害人害己,因此必须要突破地方立法的空间的限制,用法律约束行人“低头族”会成为一种必然。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请你对行人“低头族”的现象提出几条合理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3 10:0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又见弟弟
刘 鹏
在深圳世界之窗门口见到弟弟的那一刻,我很高兴。多年未见,他那清瘦的面庞,卷曲的头发,弱不禁风的身板依然没有改变。
没有太多寒暄,弟弟和弟媳妇极尽所能,殷殷相待于我这个远从新疆而来的大哥。与弟弟分别已久,这么多年一个东南,一个西北,各自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饱尝人生风雨,辛苦无比。此次相逢,高兴自然不在话下,推杯换盏,酣畅淋漓。
当年弟弟为了减轻家中负担,放弃上学的机会供我上学。他中专毕业便前往南方打工,十余年来省吃俭用,历尽艰辛!而我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大西北,茕茕孑立,亲朋无助,直到今日才总算安定下来。总是挂念他,并为他心疼不已,但又苦于现状,帮不了他多少,于是内心便常常愧疚。
看着他那清瘦的面庞,不禁想起小时候我们兄弟相依为命的时光。那时生活除了童年无几的快乐,留给我们更多的便是无尽的贫穷。这么多年,兄弟二人如同家乡山间的野花一样默默地绽放着自己的生命,顽强地抵抗生活的风风雨雨,卑微地背负着生活给予我们的使命。想来父母在我们儿时植于房前屋后的椿树早已成材,合围而抱了吧!那时父亲总是打趣:“种下树,将来给你们兄弟娶媳妇打家具!”那时的天总是很蓝很远,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味道,老黄牛悠然吃草,大公鸡慵懒而卧,阳光像孩子一般无邪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我和弟弟总喜欢围在爸爸的身旁听他吹笛子,或者让他给我们做玩具。农人家的孩子玩具总是那么简单,而爸爸的手总是那么巧,一根树杈做成的弹弓可以很轻易地满足一个小男孩神枪手的欲望,一棵麦穗,一截树皮就可以演奏出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弟弟总是哭鼻子说自己不要媳妇,娶媳妇干什么啊!有爸爸、有妈妈就可以了。那时,爸爸妈妈总是笑得很开心,我和弟弟也很开心,当然,老黄牛也很开心……日子似乎过得总是很快,当年的椿树早已蓊蓊郁郁,枝繁叶茂,记忆中爸爸却不再吹笛子了,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少了起来。生活真是可笑,可以肆无忌惮地将一个男人的额头雕刻成它想要的任何模样,并无情剥夺他曾经无数的对生活的热爱和最初的冲动,最终将这些热爱和冲动再带给这个男人最为挚爱的男人们,循环往复。只是,它的代价也未免太过昂贵了些。
父亲的家具始终没有打成,我和弟弟便已各自成家,娶妻生子。那些树倒是很幸运地留了下来,倔强地伫立于我们的梦中,随风翩翩起舞!
弟弟执拗地要去给我买些东西带回新疆的家中。原本应是我买,作为哥哥,应该给他们的。但看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我又想起小时候他趴在我身上那可爱的样子,那双水汪汪会说话的眼睛,充满了对生活的好奇。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问我:“哥哥,麻雀为什么会飞?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得像你那么高?”时至今日,这些场景依然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挥之不去。人言:长兄为父,而作为兄长的我,所作所为有时真的配不上这句话。想起这些我又转过身去,忍不住落下泪来。
我与他一娘所生,一父所养,本就是手足,情深不言而喻。只是多年未曾一起生活,性格、志趣、遭遇又各不相同,见解相左,常为家中琐事而生争执,以致鲜有联系。但是任人评说,血浓于水的事实终究是不可更改的。这几年随着家中境遇渐渐变好,我俩又初为人父,便开始慢慢的去理解对方,又慢慢亲密起来。
此次鹏城一逢,匆匆几日,又将别去。人生漂泊辗转无常,苦乐无涯,不日即将离去,尚不知几时才能再逢,共同把酒言欢。只愿此番分别能彼此安好,事业家庭无虞,身体健康无恙!
与弟弟在世界之窗留下了时隔近二十年的又一张合影。记忆中的那张合影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扎着红领巾,黑黑的他比我整整矮了一头,青山绿树装点着两兄弟的背影,脸上写满了农家少年的质朴;此番的情景却是他比我整整高了一头,瘦了许多,高楼大厦映衬着兄弟俩的寂寥,不同的是曾经的质朴已然不在。这个城市太过繁华,我和弟弟终究只是过客,为了衣食,为了生活客居异乡。只是,我从未想过会在4700多公里之外的他乡能再次重逢,也算遂了心事一桩!
没有让弟弟来送别,离别总是让人伤感。凌晨四点悄然离开鹏城,路上海风轻抚面庞,纷扰着我凌乱的发丝。到广州火车站时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无限江山,秀丽壮阔。车站人来人往,茫茫人海,我仿佛又看到那个拉着箱子,湮没于滚滚人流中的清瘦少年……
【小题1】题目为“又见弟弟”,有何深意?
【小题2】本文是如何表达作者和弟弟兄弟情深的?
【小题3】作为亲情散文,本文行文有何特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就会立即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述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饱满。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迅捷凸显。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与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戏剧要在文学上下功夫,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就容易文本粗糙,或是忽略了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只要文学基础扎实,就能使二度创作飞升起来;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出来。
D.动人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与根本,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正面举例,列举古今中外名剧,分析得出“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的观点。后文正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证的。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戏剧忽视文学的力量造成的种种弊端,从反面证明了“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观点。
C.文章末尾运用比喻的方法,意在阐明《窦娥冤》等能够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原因就在于它们文学上的精致。
D.文章为了强调文学对戏剧的重要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等多个层面对这一中心进行了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文学需要演出团队的共同努力,戏剧舞台上的每一个参与者也都是文学创造者,一旦某个方面出了问题,整个艺术创作就会全功尽弃。
B.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留给人们思考的时间。
C.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D.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迅捷、直接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她爱美。她懂得美。
“我来替你梳,我最喜欢设计发型了!”——一声热切的提议,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向她那双明激的眸子投去含笑的一瞥。
随即,充满信任地将头发交给她“玩”上一会儿。
……那常在琴键上欢快跳动的纤柔手指,从我细长的发丝上轻轻滑过……凭借小圆镜的反射,我有些出神地凝望着她。
——恩……她又那么蹙起了眉。
那个晚霞灿烂的黄昏里,我们身着游泳衣途经水库边一棵古树旁时,她就这么微微地蹙起了眉。
落日,给波光粼粼的水面抹上一层晕红。绿叶飘酒着垂下,几乎是企图与岸边英姿飒爽的小草相吻……仪态万千的网眼中,漏进一缕炫目的光、又一缕炫目的光。
她蹙起眉,静静地伫立了好一会儿……直至亲手摄下这幅充满了韵味的图案。
——啊……她又那么抿紧了唇。
那个雾霭袅袅的晨曦里,她领我来到一块绿毡般的“微型草原”跟前——“看!这像不像一幅中世纪油画……”随即,就是那么紧紧地抿紧了唇的。
绿色,迷迷蒙蒙,由狭到阔紧夹在两根急转直出的雄浑线条之中,两旁是庄严矗立着的原始森林般的树木。远处,起伏的群峦略有层次地向深奥莫测的空中隐去、隐去……。
她抿紧唇,许是在提防不留神呵出的一口气会惊着了幻觉中那位直奔开阔而来的中世纪骑士——而拨转了马头罢?
——哎?她又那么神秘地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
那个颠簸动荡的车厢里,我俩并肩相依遥望窗外时,她就曾这般悄悄颤动着眼睫毛的。毛的。
【小题1】“她”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
【小题2】文中的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多处使用省略号,它们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请探究文中所表达的“美”的丰富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未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说》,有删节)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文中引用唐人诗句“秋尽江南草未凋”,说明秋老时分的扬州,风光依然怡人。
C.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D.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小题2】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写作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请结合第④段加以赏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衡量这些定义是否靠谱,还是要回到“情”上来。有了“情”,才有文艺;越是情深意长,艺术性就越强。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写道:“艺术是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关学史都要提到。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关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的不一样。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有人指出,文学不过是一种生产活动。这是有道理的,他说出了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存在的状况。文学研究者一般将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或“经典性”文学作品,另一类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诸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这些小说都有一些吸引读者的手段,例如侦探小说提供智力游戏的快感,科幻小说用于实现对未来猜想的科学等。“类型小说”受市场经济的支配,所以只需将一些套路固定下来,把握其中的要素,就可以迅速而大量地生产,形成固定的消费需求。

然而,文学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类型化与内在于文学中的反类型化冲动之间摆动。这种反类型化的内在冲动背后的动力源,在于表现和传达真情实感的需要。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如果没有作者深入人心深处的描写,就只是一个情欲泛滥而自取灭亡的类型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从一个出轨女人最后走投无路自杀的滥俗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杰作,这些都是由于情感溢出了故事本身,点石成金,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并不独占语言。各类人文学科,各类社会和自然科学,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述自身的内容。但是,文学在使用语言时,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只用语言表达意义。比如,科学的语言陈述某种规律和道理;法律的语言为人的行为提供规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与此相反,文学要用语言凝聚情感。

文学的语言是要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是人的体温。文学要把作者的体温传递出来,使接受者感受到其中的炙热或者温暖。托尔斯泰所讲的那种情感,放进文字之中,使接受者也能感受到情感,这就是体温的传递。文学是人学,不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那种将人当作类来研究的人学,不是体现在统计数、一般心理规律、生理解剖学意义上的人学,而是作为个体情感体验,展现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人学。作家写出的作品,是传情达意的,是有温度的作品。

(摘编自高建平《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困扰人们许多年的“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直到托尔斯泰情感“传达说”出现才形成了一致看法。
B.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成功地将情感传递给读者,这有助于他对艺术是什么问题的思考。
C.西方职业美学家、学院理论家及批评家只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
D.与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相比,文学表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它才是真正意义上关于人的研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了传情达意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一观点。
B.文章以《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的类型化情节为例,意在阐明真情实感对文学作品的重大意义。
C.文章将文学语言与其他学科语言进行对比论证,以此突出文学语言在各学科语言中的独特优势。
D.文章主要从类型化文学中的情感传递和文学语言中凝结的情感两个方面,来论证文章的中心论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创作者在创作时必定是情深意长的,接受者则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去体验这种情感。
B.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类型化小说由于创作过程相对简单而得以快速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情感的表达。
C.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述自身,唯独文学的语言在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还凝聚着人的丰富情感。
D.创作者通过作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传递给接受者,从而完成文学作品的情感传递,形成有温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