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古渡

(1)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2)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矣欠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十分。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3)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4)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折案。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5)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6)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7)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8)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小题1】请对第4段中“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句加以赏析。
【小题2】第5段“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独成一段,其作用是
【小题3】第2段、第4段在写到洪峰来临,人们表现的态度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出其中作者所包含的情感。
【小题4】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2段通过乡人渡河的众多细节,反映了他们快乐、纯朴却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
B.第4段中“葛藤”的“肆无忌惮”运用比拟手法,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素。
C.黑白片在追忆往事,表现人物上效果可能比彩色片更好一些。
D.文章最后一句既照应开头,保持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有点题作用,揭示了古渡的内涵。
E.文章在写作上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富有感染力又引人深思。
F.文章虽是写古渡,其实是表达对以“古渡”为代表的带有“朴化”韵味的事物的怀念。
【小题5】本文与教材中汪曾祺的《 》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而在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则有    特征。
【小题6】回头眺望“古渡”与“向前的生活”是否矛盾?结合上文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5:50: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纪录电影题材与类型百花齐放的当下,如何运用记录式的影像叙事讲好方方面面的“中国故事”,这不仅是创作者需要反复思忖的命题,也是纪录片这一重要的影视文本回应“记录新时代”愿景的必由之路。这意味着,纪录片应当在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条线索上觅得相互观照的创作突破。
作为《厉害了,我的国》全片聚焦的现实议题,“砥砺奋进的五年”从时间跨度上而言并不短,尤其在关涉具体的展现对象方面,本片的创作面临内容编排组织的两个难点:其一,要想入题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这五年的卓著成就,并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度观照,文本自身需兼顾展现大国雄姿的历史叙事和唤起国人共情的细腻书写,问题随之而来一一《厉害了,我的国》如何在打开格局的同时不疏离于观众的情感共振?其二,中国这五年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取得的突破和跨越,皆是全片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将不同面向的议题包容于一部作品之中?
《厉害了,我的国》用“大国”和“小家”两部分统领全片的结构与线索,不仅有力化解了上述两大难点,也在立意命旨方面更进一步。观众步入影院看到的,或许不止于随着镜头推进伴生而来的对于国家的归属、认同与自豪之感,更有充分的个体移情展现其中一一每一个“中国奇迹”的背后,都离不开平凡百姓的参与和书写。最终,一种最能引起共鸣的文化表达得以浮现:所有的历史书写都是人的书写,国之“厉害”,源于每个国人的共同努力。
《厉害了,我的国》既有“大国风采”的纷呈展示,借由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个角度加以诠释,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的影像及其背后故事,也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体现国人追寻“中国梦”途中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情操,“五年”的前行车辙得以渐次描摹和勾勒。
除了颇具视野和胸怀地讲述中国故事、刻画中国面貌、展现中国变化,还有涓涓流淌、直抵人心的情感叙事润色全片。《厉害了,我的国》在观照“大国”的同时,也把“小家”作为重点加以展现,平凡百姓的社会生活变迁最能直观有力地回应新时代的火热之姿,片中生动记录了中国在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保障、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展现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征程上的诸种努力。
当前,纪录片发展已步入黄金时期,尤其是在进入新时代以来,纪录片已在快速发展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席的重要组成,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有如《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小屏到大屏,正在用更有力的声音阐述源于真实的影响力,或将迎来更多关注与期待。
(摘编自何天平《纪录电影里的大国雄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新发展理念的观照,是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所聚焦的现实议题。
B.《厉害了,我的国》以“小家”的社会生活变迁为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展现。
C.本片颇具视野和胸怀地展现了我国在精准扶贫、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大成就。
D.《厉害了,我的国》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用影像叙事来讲述“中国故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影评开篇提出论题,纪录片要能从宏大叙事和情感书写两方面相互观照。
B.第二段分析问题,阐述了《厉害了,我的国》在内容编排组织上的两大难点。
C.第三至五段所述的用“大国”和“小家”统领全片的办法只把两大难点化解。
D.文章从理念和思路、结构和线索、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评价《厉害了,我的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观照“大国”时,《厉害了,我的国》既展示大国风采,也注重体现国人精神。
B.诸如《厉害了,我的国》的纪录电影,凭借其影响力将引领新时代纪录片的主流。
C.《厉害了,我的国》从大国小家方面展示国之厉害,描绘出“五年”的行进历程。
D.人是历史的缔造者,国之历史是国人的历史,历史的车轮由人们推动着缓缓前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小巷深深深几许

李俏红

①小巷是这座城市最老旧的地方,其实几十年前还是很热闹的,如今成了最败落的场所。小巷的路口正对一条繁华的大街,原本那里有十六座石拱桥,如今经过不断改造,一座也没有了。

②我来小巷缘于这儿住着我的一个婆婆,她是我奶奶认的一个妹妹。婆婆最大的儿子-一我大伯,在小巷开了一家理发店。店门前挂了个一年四季不停旋转的彩色灯箱作为标志。其实没有灯箱,大家也认得这家理发店。因为时间太久,小巷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

③理发店一般早上九点开门,里面设施陈旧。一条已经发白的挂在墙上的抹布刀,油光水亮的一块磨剃须刀的青石放在门口角落里。一只老大老沉的黑色吹风机挂在墙上——款式是挺老的那种,一开就“嗡嗡”作响,好像十几个马达在发动。大伯生意有旺有淡,来的基本上都是熟客。手推剪理过一阵后,开始刮胡子、刮后颈、刮脸,“滋——滋——滋”,声音绵长而有节奏……顾客便会享受地闭上眼睛,全身松弛下来。

④大伯是个侠义之人,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小巷的人们依然时不时说起那年大伯奋不顾身抢钢瓶的事情。有一年,邻居家着火,消防队还没有赶到,火马上要烧到一个液化气瓶了,就在这危急关头,大伯二话不说,勇敢地冲进去,背起液化气瓶就往外跑。当时如果液化气瓶没有抢岀来,发生爆炸,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事后,邻居家对大伯千恩万谢,大伯说乡里乡亲的,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有事,邻里之间帮个忙是应该的。

⑤小巷里还有一个做生意的女人,叫小芳。虽然叫小芳,但她既没有漂亮的容貌,也没有姣好的身材,更没有歌中所唱的粗又长的辫子,凡女人能引以为傲的东西她都没有。甚至在很长段时间里,我经常想,她这样艰难地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后来,因为经常到她的摊头买饼吃,混熟了才明白。

⑥小芳租住在小巷里七八年了。每天风雨无阻出来摆摊,他们的全部家当都是靠摆摊一点点挣下的。小芳是个苦命人,她有糖尿病,需要长期打胰岛素吃药。“我能活到现在太不容易了住院花掉了我们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十九万元钱。日子过得不顺心,不过我还是尽量让自己开心点。虽然穷,但老公对我很好,儿子也听话。”那段时间,我正在为自己一个小小的目标不能达成而闷闷不乐,小芳的话让我知道,自己的那点烦恼根本算不了什么。

⑦小芳说,糖尿病会有很多并发症,如全身乏力、不会走路、眼睛失明等。她停了一下,眼晴蒙上了一层泪光:“你说悲哀吧?”我心沉沉的,不知如何作答。“儿子今年二十六岁,他打工赚的钱都给我还债了,到现在还没有女朋友,你说我怎么对得起他。老公摆摊都要凌晨两点来钟才回家,也很辛苦。”记得有谁说过,这世间,苦,也是一种成全。但这句话,我不敢用在小芳身上,若能不苦,祈祷上苍,让她脱离苦痛。

⑧好几次,我给小芳钱,她都不要,我只能时不时给她买点吃的和日用品。前两天,小芳在微信里突然说唱歌给我听,唱一首《拉着妈妈的手》——“想想小时候,常拉着妈妈的手,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没有忧和愁……”是啊,小时候没有烦忧,长大就不一样了。小芳说唱歌解忧愁,她在医患沟通群里也常唱歌……“时间一天天过去,但心里的恐惧和身体的痛苦是没有人能理解的。有时候想想自己已经赚了,我十七岁时在门前河里差点淹死,是一个消防队员救了我。现在别无它求,就想病情发展得慢一点,有生之年能见到儿子成家立业,”看着微信里的这几行字,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觉得小芳活得太不容易了。小巷人知道小芳得病后,不时帮助他们一家。常常有人将一些水果或米面放在他们家房门口,大家都不留姓名。

小巷确实很老了,但依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风貌,小巷的人,质朴中透着善良。小巷的岁月,从来没有神灵保佑,毎日上演的只是无数普通人的普通故事。

(2018年第9期《散文百家》,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小巷的今昔、小巷与繁华大街的对比,突出小巷的老旧特点
为下文写相关的人和事提供背景。
B.第④段插叙大伯那年奋不顾身抢钢瓶的事情,既是对他个人行侠仗义的赞美,也含有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C.小芳向“我”诉说病情时眼睛蒙上了一层泪光,还说“你说悲哀吧?”,透露出她内心的恐惧以及对生活的绝望。
D.本文取材典型,以小见大。虽写的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但通过这些事情,表现了作者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小巷确实很老了,但依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风貌”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你认为小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北无隙 山水言情
汪为胜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中盖有南北画派之分。归纳而言,北派山水画以布置全山大水为主要特征,推崇刚健苍劲的壮伟之美。画中多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浑厚、杂木丰茂,多取正面山形的崇高正大之感,飞瀑流泉,长松巨木,着意表现雄伟浑穆的意境,同时刻意表现北方山石的质感,石质坚凝,棱角分明, 风骨雄浑。从艺术手法来看,格法森严,画家们对待画面中的林木、山石、云雾、烟霭、岚光、风雨、雪雾、人物、关城、寺观、山居、舟船等极为重视,墨法精微。
而南派山水画因南方特定的地形特征,则呈现出草木茂盛、烟云氤氲、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南派山水画崇士气、尚率真、重笔墨而不重实景。画家着力表现江南特有的宁静、平和与烟云秀润之景,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亦反映出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
南北画派着力点的不同使其形成所谓“南势北气”的风格特征。自近代以来,以傅抱石与陆俨少为代表,在南北画风的融合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他们将中国画北派的雄浑与南派的秀逸相结合,创作出章法新颖、画意深邃、自成一体的绘画。傅氏纸上浇铸笔扫千军绝顶气脉,又有墨色韵律的丰致;陆氏造古新之强悍奇幻云烟,而不乏笔墨精微之精神。而当代画家中,做此融会之工者亦有其人,雷正民先生当属其中之佼佼者。在经过东北林区、戈壁大漠、黄岳漓江、三峡雪域的多年写生实践之后,其凭借丰厚的生活素材和深厚的艺术素养,在融集南北、推陈出新的绘画创作中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
雷正民的山水画归纳起来,应当说是突破传统形式派别上的区分,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经过概括、整理,重新构筑新的山水画秩序。这个秩序既尊重传统的法度,又不拘于传统的窠臼,在立定笔墨为主的基础上,又不时引入水彩、水粉或者是版画等其他因素融入画中,常给人既朴素自然、意蕴深长又不乏惊艳之处的别样感受。
当然,雷正民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形式语言上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其回归自然的旨趣和对天地人的哲思。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到南方的古镇桥影,从飞瀑奔腾的浑灏壮宏到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既有峻拔雄奇,又不乏飘逸清新,画家把热爱自然、敬拜自然的深沉情感挥洒在笔墨之间,清晰透彻地表达了画家的文化心理选择, 也是艺术上的深情告白。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雷正民的山水画去芜存菁,突出个性。其破笔散锋的斧劈与浓淡墨色的渲染,使得他笔下的山水既有北方山石的气概又兼具南方清丽婉约、浑然天成的气象;二度平面法的构筑方式,赋予了山川在雄浑激荡中也不乏隽永与秀韵的特征;而以泼墨与泼彩表现气象,将恢宏与幽深紧密地结合,确为南北画风融会贯通之佳作。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北派山水画,因为以布置全山大水为主要特征,推崇刚健苍劲的壮伟之美,才有了雄伟浑穆的意境。
B.南派山水画,反映的是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因而呈现出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
C.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从艺术风格上看, 北派格法森严、墨法精微,南派则崇士气,尚率真,重笔墨而不重实景。
D.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中无南北画派之分,因着力点的不同而形成了所谓“南势北气”的风格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论述北派山水画、南派山水画的特点和南北画风的融合,其中重点论述了近代以来画家们在南北画风上的探索与实践。
B.文章采用对比论证,分析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南、北画派“南势北气”的风格特征。
C.为了论证中国山水画南北画风的融合,近代举了傅抱石与陆俨少的例子,当代举了雷正民先生,并且将傅、陆二人与雷正民的艺术成就的高低进行了比较论证。
D.文章从斧劈、渲染、构筑方式等角度论证了雷正民先生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突出个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正民的山水画既尊重传统,又不拘于传统,在立定笔墨为主的基础上,注重引入水彩、水粉等其他因素,常给人别样的感受。
B.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奔腾的飞瀑到南方的小桥人家,雷正民的山水画突出表现了回归自然的旨趣和对天地人的哲思,而不注重对画作形式语言上的把握。
C.雷正民的山水画寄寓着他对自然的热爱、敬拜之情,清晰透彻地表达了他的文化心理选择,也是其艺术上的深情告白。
D.雷正民的山水画堪称南北画风融会贯通之佳作,与雷正民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北方与南方山水的特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无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猪头

苏童

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看,看见的是张云兰紫红色的胶鞋。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

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我母亲说,“还有四只,拿出来!你不拿我自己进来拿了。”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推推这人,拨拨那人,可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一些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她说,“张云兰记仇,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她,我跟你一样,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吃肉的,怎么去得罪她呢?”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还是说猪头吧,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里出来了。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里走,尽管天底下的猪头长相雷同,我母亲还是一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在肉铺失踪的猪头之一。

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

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布票。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衣服新裤子穿。

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一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东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女邻居把我母亲说动了心。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好了。

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张云兰提供的一捆布要求做五条长裤子,都是男裤,长短不一。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你们记不住我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她看见猪头就会知道,我来过了。

听我母亲说,张云兰家后来也搬走了,她不在肉铺工作,大家自然便慢慢地淡忘了她。我母亲和张云兰后来没有交成朋友,但她有一次在红星路的杂品店遇见了张云兰,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我母亲说她和张云兰在杂品店里见了面都很客气,两个人只顾说话,忘了扫帚的事情,结果那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就写了母亲的尴尬处境,并且故意交代并不是没有猪头肉可买,这为下文她和张云兰起争执做了铺垫,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母亲和张云兰争执时,周围绝大多数人不让母亲进入店铺检查张云兰是否自己私藏了猪头,都觉得母亲是无理取闹,选择站在张云兰一边。
C.母亲“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是因为她认出了那就是早上肉铺消失的猪头,这体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对母亲的聪明能干的赞美。
D.张云兰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可以看出她经常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利益。得知要调走了,就让“我母亲”为她赶制裤子。
E.小说表现了人们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因迫于生计,为人处世显得有些势利,但依然保有着人性的温暖。
【小题2】“我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杂品店相遇的情节去掉更好,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书家和善书

沈尹默

“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休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四号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有删改)

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