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在古代,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合了大众的心理,而青花瓷是一个从素色到彩色过渡的瓷器品种,它以青白二色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在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白色的纯洁如皑皑白雪,给人无限思;而青色则让人的灵魂超逸。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简净雅逸之气。青花中的白色不是苍白,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成,所以这种白色有一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润的色泽;青花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加入铬、锰、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深邃、沉静。

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钩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从整体来看,它在青白相间的色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青花画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使人顿感幽雅清逸的仙风道骨之美。

(取材于应海燕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宋代的青白瓷,第二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第三是清代的粉彩瓷。

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景德镇这个响亮的名称,就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偏爱青白瓷,而于公元1004年的景德元年用自己的年号来命名的。一个皇帝将自己的年号赐予一个城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自然促进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钴料进行釉下装饰的瓷器。它虽早在唐代河南的巩县窑就已萌芽,但真正成熟来自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窑工的贡献。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既得益于宋代青白瓷的烧制基础,又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此前波斯对青花钴料的运用。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青白瓷。由于青花瓷具有素雅大方、纹饰丰富、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优点,很快赢得了国内外各阶层的普遍青睐,并成为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元代以后,以青花为主的彩瓷逐渐统治了明清时代整个世界瓷器的市场,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及世界的制瓷中心。

粉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从康熙珐琅彩瓷器蜕化而来的。粉彩瓷器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很快地取代五彩瓷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的主流,而且也成为能够与青花瓷器抗衡的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粉彩瓷的色彩丰富,有立体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给人以华丽富贵的艺术感觉,正好迎合了清代追求华丽丰满的审美思潮。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瓷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空前繁盛,“    ,   ”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窑业繁荣的写照。然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世界制瓷业逐渐进入了多元争霸的时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国际地位每况愈下,昔日陶瓷霸主的地位怎么也恢复不了。

(取材于曹建文、余志琴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停产,景德镇陶瓷产业随之下滑。景德镇一度出现了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市场主导品牌、以落后的小型手工作坊为生产模式的分散经营状态,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缺乏具有国际发展空间的商业品牌。

从2004年开始,景德镇创建了占地七万五千多平米的法蓝瓷工艺品陶瓷生产基地,如今已经打入5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遍布全球,达到6000多个卖点。

法蓝瓷的外形充满浮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传统工艺中,这种有倒勾倒角的外形只能通过手工完成,无法实现量产。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倒角脱模工法”,坯体表面密布短小倒角,使突出的造型能够通过模具生产,并实现量产,千百年来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这一技术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法蓝瓷的设计团队是由一群喜欢探索大自然,追求真、善、美境界的艺术家组成。庄子曾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指人可在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中体会万物之美,获得生命哲学的顿悟。这是东方人所青睐的美学思考,设计师们将它贯穿于法蓝瓷的设计理念中,使作品完美融入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显现出的外观,就是花草摇曳、虫鸟嬉戏跃然瓷上,盈绿的树枝变成茶杯的把手,一只红嘴鹦鹉停驻在杯沿上……这样的瓷器,东方人从中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人则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丽。第一套“蝶舞”系列一经推出就大受西方市场认可,第二年更获得了纽约礼品展一等奖,法蓝瓷借此在国际精品礼品市场上声名鹊起,备受瞩目。

(取材于有仪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元代之前,中国的传统制瓷业以烧制素瓷为主
B.青花瓷的青白二色协调温和,具有简净雅逸之美
C.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表现青花瓷之美
D.官窑青花瓷的主体画面布局繁密,彰显肃穆之感
【小题2】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合:   “契”读作qiè    意思是“符合”
B.皑皑白雪:“皑”读作ái 意思是“洁白”
C.无限思:“遐”读作xiá    意思是“空闲”
D.秀:   “隽”读作juàn   意思是“清秀”
【小题3】在最后一段横线处填入两句诗,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C.陶舍重重倚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D.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彩瓷”的推断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的青白瓷由青、白两色构成,属于彩瓷
B.根据技术不同,彩瓷有釉上彩、釉下彩之分
C.清代粉彩瓷代表中国彩瓷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D.鸦片战争后,中国彩瓷的国际影响日渐式微
【小题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制成
B.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技术
C.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超过了青白瓷
D.使景德镇在元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倒角脱模工法”有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一技术是法蓝瓷工匠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B.这一技术使瓷器突出的造型能通过模具生产
C.这一技术打破了千百年陶瓷生产的形状限制
D.这一技术的成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法蓝瓷设计理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B.天人合一C.中西并融D.张扬个性
【小题8】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出其中三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8 10:1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 铐

乡长被抓走的那天,陈大明正在乡长办公室里向乡长汇报高岭乡旅游度假村的建设情况。陈大明清楚地记得,他刚刚汇报完第一件事,办公室的门就被撞开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公安走了进来,其中一个人手里举着一张逮捕令,走到乡长面前高声说:“你被依法逮捕了!”另一个人就马上拿出一副锃亮的手铐,“咔嚓”一声铐住了乡长的双手,然后不由分说地把乡长带下楼,塞进了楼下的警车,警车就“呜呜呜”地开走了。

乡长被抓走后,陈大明被县里任命为代理乡长,继续负责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陈大明当上乡长后,眼前老是晃动着那副锃亮的手铐,虽然他与原乡长的贪污案并无牵连,但原乡长被抓的那一幕还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决心引以为戒。为防止自己意志不坚定,他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

果然,自从他当上乡长后,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有送名烟名酒的,有直接送现金的,还有假借妻子的名义送金银首饰的,他都一一回绝。其实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妻子常年下岗在家,孩子今年又刚刚上大学,农村老家还有一个经常患病的母亲。事事都得花钱,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多块,因此,他几乎月月都出现“财政赤字”。有一次,他感到自己实在顶不住了,很想赌一把,他已经把那个建筑商送来的一万元塞进了抽屉,但就在那一瞬间,他立刻想起了悬挂在床前的那副手铐,就赶紧又将钱退回去。

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老同学到他家来玩,看到了那副手铐。那个老同学就问他:“你这是从哪买来的?”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同学,是从一个地下的工艺品商店买来的。老同学就又将那副手铐把玩了很长时间,然后很认真地说:“没错,就是它,就是它!”陈大明一下子迷惑了,老同学就告诉他,其实这副手铐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它曾是一位海外华侨的传家之宝;它也不是普通的钢铁制造的,而是用一种稀有金属制成的,至于那位华侨为什么要把手铐作为传家之宝,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副手铐值钱,最起码值五万元钱!

陈大明对老同学的话将信将疑,就带着手铐到市里一家最有名的古玩店里做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老同学的话是真的,这副手铐真的很值钱!陈大明兴奋不已,马上将手铐以四万八千元的高价卖给了古玩店。毕竟,他太需要钱了!

有了这笔巨款,陈大明就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把老母亲从农村接到自己身边,还请了一个保姆;他抽出两万元给妻子开了一家油米店,还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他的生活压力没有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也体会到了有钱的幸福。他从内心里深深感谢那个同学。

从那以后,老同学就成了他家的常客。老同学是个“能人”,陈大明对他是信得过的,很快就安排他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再后来,陈大明又发现了不少“能人”,一一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度假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旅游度假村很快建好了,开业的那一天,陈大明喝了很多很多酒。回家后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了那副手铐!第二天,他决定去把它赎回来,不论花多少钱!钱对他来说已并不成问题了。他找到了那家古玩店,但古玩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副手铐他是代人收购的,早就被一位客人以五万元的价格买走了。不过幸好老板记下了那位客人在市里的地址,陈大明决定按图索骥。

陈大明很快找到了那座豪宅,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把他领到一个池塘边,并告诉他,主人就在那边钓鱼。他匆匆地赶过去,发现他的同学正在笑吟吟地等着他。他一下子愣住了,但嘴里却问道:“我的手铐呢?”老同学恰好此时钓起了一条大鱼,他一边收线一边拍着钓竿说:“那东西有什么好?我早已将它改成了钓竿。看,这钓竿多结实,五万块呢!”陈大明一下子明白过来,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但他分明听到了老同学在喊他:“别走啊,陈乡长,中午咱们喝鱼汤啊!……”

在此以后的好多天里,陈大明眼前总是没来由地晃动着一副锃亮的手铐。

(选自《微型小说家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手铐巧妙地比作了人生的防线,但陈大明由于一时的糊涂,结果被别有用心的老同学设计了一条“钓竿”,引了他这条“大鱼”上钩。
B.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匠心,主人公从开始坚持不受贿,到最后发现自己中了老朋友的圈套,波澜顿生,情节发生突变。
C.描写乡长被捕过程,其细节描写真实细腻,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让人心有余悸。
D.这篇小说主题深刻,文章通过主人公因手铐而受贿的故事,说明如果不能廉洁奉公,即便暂时避开了有形的刑具,却无法避开无形的刑具。
【小题2】小说主人公陈大明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3】小说以“手铐”为题,很有创意,试结合小说内容从不同角度作出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青衣

胡玲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来到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①柳月如眼波流转,一翘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戏散,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定倔强劲儿。柳月如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 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也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从最初的失落、失望演变为绝望。

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挖掘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说完,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那天,青莲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找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相约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传进青莲耳朵里。

老板来了。

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出来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②青莲内心像被人投了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第三天,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你是青莲吧?月如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

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里面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安静的村庄因柳月如来唱戏而热闹,与后文“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形成对比,为后来青莲去唱歌作铺垫。
B.小说一波三折,从听戏、学戏到放弃戏曲,最后又重新走上戏曲的舞台,以青莲的人生选择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柳月如的形象,突出了她深厚的功底、生动的气韵与对戏曲的坚守。
D.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青莲重开剧团说明青莲对月如充满愧疚,也表现了她对戏曲的喜爱。
【小题2】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及其作用。
【小题3】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请结合全文试作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好生活是一个文化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节能、低碳、绿色、宜居等已经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这当然都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经济的增长不是“好”的全部含义,在经济增长“好”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好社会”。“好生活”、“好社会”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它当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好(愉快)的心情等。
因此,“好生活”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问题。一个时代的公共文化是这个时代的公众对“好生活”的认识。
由于经济理性属于工具理性,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效益,因此它无法回答何谓“好生活”的问题。或者说,它对“好生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质计量、工具理性的层次,无法进入实质理性、价值理性的层次。从这个层次理解和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很难对其好坏作出实质性的价值判断。比如,一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漠视代际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享乐主义者就可能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好的,因为它能够让你迅速致富,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情地消费、挥霍、享乐,至于子孙后代则不在考虑之列。只有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持久存在和后代的福祉抱有深切的关怀,当你觉得在身体享乐之上还有更高的“好生活”的标准时,你才会警惕和批判断子绝孙式的发展模式。
至于正义、公平等,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以牺牲公平和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好的,是因为我们认为人不是动物,不能把金银珠宝装饰的笼子当作自由的天空,把奢侈的物质享受当作幸福的全部。人要活得像一个人,要有人的尊严,而奢侈品无法给你这样的尊严。这就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民主和法制,能够保障公民的权利。
可见,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价值观念之争、不同的“好主活”理念之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表明我们认识到了原先的“发展就是一切”、“GDP挂帅”的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这种发展模式背后的“好生活”理念有问题。因此,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而解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问题。
【小题1】请简要归纳文章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为什么说“好生活”是一个文化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低语

朱以撒

①我必须穿过几条小巷才能到达老家的门口,拐一个弯的时候,我又见到了很熟悉的场景:两个老妇人倚在门边,头挨得很近,正在交谈。她们注视着过往行人,调整着本来就很低的音量,以致低到只限定在两人的耳听范围内。一方口中的气息笼罩着对方的脸,如果是冬日,随着密谈的节奏,两张脸之间不时升起一片薄薄的雾。
②少年时经常遇到这么一种言说方式——悄悄地、窃窃地,有一种神秘在言说的背后。一有人靠近,话语戛然而止。好几次想逼近言谈的内容,却都徒劳。
③肯定是当时的生活状态使人如此。一种语言不是推到广大空间为人所知,而是有意控制在两人之间——对话的数量降低到最小值,也许就潜藏着戒备和保全的警觉。
④如果轻轻地言说也能传达出内在的意绪,那么,这个世界永在寥廓和清静之中。
⑤敛约、平和、徐徐溜出唇齿的话语,在耳际轻拂时,内心已开始温暖。同样地表明一种含蓄,如微风一般轻柔,听到了,甚至更为明晰。柔情似水,其中就包含了语言的柔软性,还有表达时运用恰当的速度。对于强音的普遍使用,肯定是代表某一种权力,企图压倒倾听的对方。噪音,有一部分就是这类话语的沉渣——那么多人在街市上冲着手机叫嚷,这一段路程就都充满了声浪,人像浪中的泳者,污浊没过头顶,看不到宁静的岸。
⑥一个人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秘密,也不会有太多的人际关系,以前的人生在这方面趋于简单。找不到适合倾诉的人时,就一个人呆在田野上,直到黄昏才悄然返回——我自己就曾如此,只有面对旷野,才使自己轻快一些。而平日,语言被收藏着,如同储蓄罐中的硬币,不轻易掏一枚出来消费。一个乡村的孩童在前边引路,一路无语,只是在客人询问时答上一句。谈不上热情也不显出怯意,这种朴实得到了外乡人的好感。想想自己城市里的孩童,经常派出去充当迎接客人的小天使,伶牙俐齿地说着套话,好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却把自己很珍贵的童趣、稚气,蜕皮般地蜕掉了。一个人在她的孩童时期,看多了矫揉造作的表演和放纵张扬的渲染,不知不觉就收不住了。像家中有耳聋的老人,全家大小的声调都要拔高许多,到了单位也是如此,把人吓了一大跳。
⑦趴在蓬松柔和的草坪上,有窸窸窣窣声传来,土地舒展着气孔,花瓣轻轻绽开,枯枝清脆落地。经过一片主人迟迟不来收拾的豆荚地,已经失去了等待耐性的枝条,借助秋阳的余威,在豆壳打开的同时,豆粒弹射到周围的土壤里。没有哪种拟声可以发出这种生命跃动的轻吟,在轻吟中划出一道优美降落的弧线。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运气好的时候,在古城老宅里走,有隔岸的箫声幽咽,像一条丝线在夜风中起落。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到这个生存的自然环境仍然可爱,就是这些低吟浅唱给予的——在人的声调越来越高昂的进化中,那些藏身于瓦砾石缝、田畴篱角的小生物,它们随着季节到来又一次的啁啾、呢喃,依旧是委曲婉转,人坐在石阶上听着,一时不愿起身。
⑧接下来就是碰巧读到几帧弘一的墨迹,从落款处分析,离他圆寂时日已经不远了。几根萧疏的线条带着对于彼岸的眺望,静静地延伸,随心而信手。精神生活发生如此大变故的人的遗留物,我只是十分惊奇,自知进入它的内部毫无希望。从红尘喧嚣中毅然脱身来守候晨钟暮鼓,从李叔同墨痕的尖峭到弘一的清寒枯瘦,调子越来越低,声气越来越平,甚至就是旁人听不清的自言自语了。寂静的修行之路耗尽了朝觐者的体力,此时,笔墨里已经脱离了我们常规的体验。所以,我坦然地说看不懂或者不好看。晚景中的人生大多是在低语中度过的,自说自笑,自问自答,使人以为他正与另一个世界交流,属于现实中的虚幻部分。因此,见到有人临写弘一晚年的墨迹,我就有一种绝望感——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欣赏、赞美甚至怀疑它的构成是借助了超然的力量,可就是万万不能效仿——我一直固执地坚守着这种念头。
⑨一个时期过去了,悄悄地带走了低低的语调,还有低低的笔调。

(有删改)

【小题1】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部分。
【小题3】第⑧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985高校和三流院校的学生就业网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

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路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你的工作经历再多、情商再高,如果没有学历这一前提条件,很多单位在招人时连机会都不会给你。
B.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比最高。
C.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能超过九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人,全部都是985高校毕业生,而且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毕业生最多。
B.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总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C.我国高校研究生扩招,高学历人才大量增加,用人单位选人有了更大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D.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E.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商品快速迭代,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都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小题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看待学历与工作、收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