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做一棵城市树需要勇气
毕淑敏
城市中的树比乡村当中的树,要更经得起吵闹。乡村是安静的,有黎明前的黑暗和黄昏的炊烟,城里的树却要被五花八门的噪音轰得聋掉。如果把城市里的树叶和乡村的树叶堆到一起,拿一把音又来测它们对声音的反应,乡村的树叶一定是灵敏和易感的,像婴儿一样好奇。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有点大智若愚地呆傻在里面。
城市的树比旷野当中的树,要肮脏许多。它们的脸上蒙着汽油、柴油和地沟油的复合膏脂。旷野当中的树,即使屹立在沙尘暴中,满了黄土的斗篷上点缀着不规则的石英屑,寒怆粗糙,却有着浑然一体的本色和单纯。
城市的树比起峡谷当中的树,要谨小慎微得多。不可以放肆地飞舞杨花柳絮,那会让很多娇弱的城里人过敏。人们用无性繁殖的方法让绿化扩数,那些太一致太规整的树林,让人感觉不到树的天性,仿佛列队的锡兵。只有峡谷中的树,才是精神抖擞风流倜傥的。
城市的树比山峰上的树,要多经几番挣扎磨难,还有突如其来的突变。下雪之后,勤快的人们会把融雪剂堆积在树干深处。无声无息地渗透下去,春夏之交才显出谋杀的威风,盛年的树会被腌得一蹶不振。
城市当中的树比之平原之中的树,多和棍棒金属之类打交道。平原的树,只限被请去做梁做檩,虽死犹荣。城市当中的树,却是要年年岁岁屡遭劫难。手脚被剁掉,冠发被剃去,腰肢被捆绑上一种叫作“瀑布灯”的电线,到了夜晚的时候,原本朴素的树就变成了圣诞树一样的童话世界,有了虚无缥缈的仙气。
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有得天独厚的享受。当乡下的树把根系拼命往地底下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车喷下的甘霖。可惜当暴风雨突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脚轻软了根基。
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有得天独厚的享受。当乡下的树把根系拼命往地底下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车喷下的甘霖。可惜当暴风雨突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脚轻软了根基。
城市的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常常被人抚摸。只是我至今也闹不明白,倘若站在一棵树的立场上,被人抚摸是好事还是坏事?窃以为凶多吉少。树是一条鲜活生命,喜欢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它不是一朵云或一条狗,也不是恋人的手或是一沓钞票。若干得了“50肩”的半老不老之人,为了自己的胳脖康复,揪住树的胳膊荡秋千。他们兴高采烈地运动着,听不到树的叹息。
城市的树还像城市里的儿童一样,常常被灌进各式各样的打虫药。这究竟是树的幸福还是树的苦难?看到树上的虫子在药水的毒杀下,如冰馓一般落下,铺满一地,不禁在思忖:树若在山中沐浴临风摇头晃脑,还会生出这般饶密的虫群吗?
如此说来,做一棵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它们背井离乡到了祖先所不熟悉的霓虹灯下,那地域和风俗的差池,怕是比一个民工所要遭受的惊骇还要大吧?它们把城市喧嚣的废气吞进叶脉,把芜杂的音响消弭在摇曳之中,它们夜深了还不能安眠,因为不肯熄灭的路灯还在照耀着城市。路灯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打了折扣的太阳,哺育着附近的叶子。不信你看,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的树,必定是最靠近电线杆子的那一株。
有的人像树,有的人不像树。像树的人,有人在乡下,有人城市。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几段,将城市里的树和乡村的树、旷野的树、峡谷的树、山峰的树、平原的树等作对比,形象地诉说了城市树的种种委屈。
B.文章还描写了城市的树得天独厚的享受和好处,看似优越和幸福的生活,实际上是天性被抑制、失去自由的生活。
C.城市里的树能绿化环境,消除噪音,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利益,同时也被化学药品、灯光设施等无情地伤害着。
D.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用比拟手法表现了城市数树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痛苦。
【小题2】“如此说来,做一棵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7:0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木头的信仰
刘云芳
他用细长的钢挫在小叶紫檀上打磨,这块木头是他近得的。紫红色的粉沫纷纷落进透明的杯子里,这些微小的鱼太沉,迅速沉了底。他在检验这块木头的真伪,探究它真正的身份。这个过程中,他比木头还安静。目光却像猫,在杯底捕捉着木屑的表情。 
检验一块木头的真伪还需要闻它的气味。他轻易就能察觉它们在气味上的差别。我是分辨不出的。“不都是木头吗”我总这样说。他并不怪罪我粗糙的嗅觉和归类,每次都像第一次那样,充满期待地把木头送到我眼前。有的木头在人的手里传来传去,汗味让它自身的气味变淡,甚至完全改变。这时需要稍稍打磨一下,将外层褪掉,它的气味就会重新回来。木头跟人一样,在人群里呆得太久,就把自己的味道藏在了身体里。后来,我真的从小叶紫檀里嗅到了一种带着甜味的果香,这气息让人上瘾,那是木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修练的结果。同样一种木头,有的是果香,有的是奶油味,有的却散发着巧克力的味道。这些信息记录了一棵树的出身、籍贯、生长环境以及它所经历的种种的遭遇。再出身高贵的木头,也需要修行,在阳光雨露里丰满自己的年轮。木头习惯用花纹记录心事,而不是叶子。叶子来去反复,是靠不住的。繁茂的枝叶像鸟和巢,禁不起寒冷,也禁不起别离。 
他——我的丈夫是一棵人形的树。很多时候,他是沉默寡言的。他在背包里装满了钢挫、刻刀,这些坚硬的东西,穿过大街小巷,活像个带着秘密任务的刀客。作为年轻的男性,他没有把目光放到实用的事务上,无意于职位高低,沉湎于当下的安逸,难免让亲友们跟着着急。他只能看见木头的心事。那些被人视为无用的边角料的木头,身体的大部分已经成为某个家具,在一个富贵人的家里,或者某个高端红木家具的展室里,被鸡毛弹子或者一双厚实、柔软的手抚摸。现在,它被弃之的部分,要么是多余,要么是因为不合规则。 规则是人验示自己的同类或者其他事物的标准。从幼儿园起,小小的人类就被迫割掉异于常人的部分。唱歌时,身体要跟别人一样摇摆;一律把太阳画成金色的圆圈;房子前一律有小草和一个长着发丝一样细腿的小人……得让他们明白:拥有不整齐的部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们需要忘记自己真正的内心,那个与他人不一样的部分。依照这个规则,一些木块被流放,它们在小摊上辗转,像一个插草标的民女,等着有人来怜悯、相认。一些看似平庸的木头,也可能有着奇特的内心。它紧紧搂住这隐秘的部分,等待一个用目光来透视、用硬物来开门的人。__
我的“人形树”丈夫心里有一块能照见木头内心的镜子,在遇到它们之前或者之后,一块木头的内心就活在他脑海里。他们在交流中互换心情。你看,他嗅它的气息,抚摸它的棱角——那些被切割之后留下的伤疤。他的目光多么柔情,那是他看到女人、看到人民币时没有出现过的一种光亮。他仿佛见过它,当时是个影子,是虚幻的,此刻它从影子里出生,变得如此具体。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能让他有这样的激情,就像娶妻。那时,别人给他介绍了许多女朋友,她们高挑、美丽、物质条件优越、有良好的修养。可他不要。他偏偏找了一个穷人的女儿,来自偏远的小山村,也没能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他明白,只有在她面前,他像木头一样的沉默才不是异类。 
他那样小心地唤醒沉睡的木头,用三角刀、斜刀、平刀等等几十把不同型号的刻刀为它的骨骼定形、定位。2000号或者3000号沙纸能让它们光滑如真正的婴儿。而小叶紫檀这样的木头也不辜负人的辛苦,闪出金星,这迷人的眼神。这个过程中,他像个接生婆,虽然预测了它们的大小和结构,但不到最后完工,一切变化皆有可能。他不希望被打断,但琐事却不断来:忙工作,给幼子折纸,搭积木,给电脑前的妻子倒水。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似乎都比给一截木头接生重要。但任何事情带来的欣喜,都不及一截木头的重生多。那一刻,木头也是欣喜的,因为它发出了超越金子的光芒。那光芒能把人的目光吸进去。 
上班时,他不是人形树,是螺丝。从早上起床,挤公交车开始,到天黑前挤公交车回来结束。这枚没有野心的螺丝,在单位让其他人觉得安全而舒适。但到了饭桌上就会受人嘲笑。他不喝酒,也不拍马屁,这就很没意思。无论怎样劝解,他都坚持自己的选择,长时间与木头交往,让他已经拥有了木头般的定力。这一点跟旁边那位黑脸男人不同。那个原来跟他一样有着沉郁个性的男人已经改变,他学着李白的样子潇洒地喝酒,也用播音腔吟诵着关于赞颂的诗歌,这种语言的按摩,让他在别人陶醉之前先醉了,开始语无伦次。他想变成人群里的雕刻者,而非木头。他要把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把真正的自己封存起来,等着有一天拥有雕刻他人权力的时候,再将之释放。那是一个小芽,在一个金闪闪的螺丝的体内,它伸出触角敲打螺丝的心墙,让人不免纠结和烦躁。更多的时候,它们胎死腹中。主人一遍遍扼杀它们,却要等真正强大之后,以各种形式,假装那个小芽还在,假装它们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木头也是需要赞歌的。当一块儿木头从雕刻刀下飞尽它的木屑眼泪,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它就需要一首赞歌。这赞歌是一件与之搭配的绳子,或者一些愿意时常浸染它的汗水和目光。当这样的赞歌出现,并能左右一个人心情波动的弧度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雕刻者。它们用微小得几乎不被察觉的力量,雕刻着我的丈夫和学会闻木香的我。 
这棵“人形树”像很多人一样,每天急匆匆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心里却思索着某块木头的形态。也像一块木头一样,被雕刻的同时,雕刻着别的东西。被破坏的同时也破坏着别的什么东西。雕刻与破坏是天然的邻居。 
某个夜晚,他兴奋地走过来,让我看一块新打磨过的木头,“是赞比亚血檀,不是小叶紫檀。”为了验证这句话,他端来两杯水,再把两种木屑像药沫一样同时撒入水里。左边杯里的木屑已经干脆地沉入水底,右边杯里的木屑却显出一丝犹豫。它们的表面那么相近,遇到同一种事物却有着两副表情。他说,这好比机器能雕刻出精致的属相、坠饰和佛相,却雕不出一块木头内心的信仰
我相信,这是真的。
【小题1】作者刻画了一个“黑脸男人”,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小题3】作者含蓄地诠释了“木头的信仰”,请结合全文指出这“信仰”的内涵。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段“他比木头还要安静。目光却像猫,在杯底捕捉着木屑的表情”,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塑了一个内心沉静,有着“木头的信仰”的男人形象。
B.“他偏偏找了一个穷人的女儿,来自偏远的小山村,也没能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他”的目的是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不愿受社会规则雕琢,将对名利的追求降到最低的人。
C.第六段重生的木头的“欣喜”是被雕琢之后,具有了很高的经济价值,散发出超越黄金的光芒,它被赋予了高于黄金的收藏价值,甚至成为无价之宝。
D.他上班时被比喻成了一颗“螺丝”,表明“他”在工作中没有出人头地的想法,没想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工作对他而言,只是谋生手段。
E. 本文语言储蓄蕴藉,引人深思,用机器雕刻的工艺品已推动了本性,被“规则”雕琢的人失去本性,再光鲜亮丽,也无法找回真实的自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屋前屋后搜之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呆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
⑧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B.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身边小动物的爱时常被人们忽略,可作者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这些小动物当做生命中的朋友、亲人。
C.文章选取了老猫生活的两个片段,重点就老猫临终前的片段议论抒情,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悟出人类要有豁达的生命观。
D.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小题2】结合上下文,谈谈如何理解第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颜值回归美学
厉震林
①在我看来,满眼“高颜值”明星的现象是非美学的,是粗放的甚至低端的文化行为。
②近年来,“高颜值”、“颜值爆表”的“美少年”出现了,中国电影业似乎又重回审美时代了,电影也从萧条走向复苏,乃至繁荣。从某种意义讲,当今电影的“颜值”几乎是靠明星的颜值支撑起来的。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影片是由哪几位“美少年”主演的,而对故事内容和影片内涵的关注反倒在其次。现在,连艺术院校招生也重考生颜值,以便与电影市场无缝对接
③中国电影界如此重视颜值,首先是“韩流”起到了示范作用,俊男美女如云,应该是只有童话中才会出现的图景,却被韩国电影和韩剧生生拽回了现实;其次是台湾“小清新”电影的催生效应,虽然说的是青春成长的“残酷”故事,演员却青春洋溢,俊美无限。
④还需要看到,目前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约为22岁,花样年华,也爱花样颜值,这既是一种自我青春的印证,也是一种情怀放飞的补充。而社会资本席卷电影产业,使市场经济的许多规则粗暴地进入电影业,资本的利润天性催使电影业千方百计去迎合青年观众,大量炮制青年人喜欢的“高颜值”电影,制造出电影业一片繁荣的假象。
⑤“高颜值”明星在银幕上到处晃动,不管何种职业、身份、性格,都是俊男美女,这既不符合生活真实,也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从而违背了艺术审美的规律。要知道,以前艺术院校表演专业招生,都是按照“生、旦、净、末、丑”配置的,因为生活当中有各种形象和气质的人,演员也就需要有各种形象和气质的。
⑥本来“高颜值”电影作为一种类型存在,也是一种文化常态。但是,如果“高颜值”电影在市场上占据着一种排他性的“霸王”地位,将其他类型的电影挤得无法“喘气”甚至无法生存,那么显然破坏了中国电影业的文化生态平衡。在电影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曾流行过审丑和审怪,也有过审丑和审怪挤兑审美生存空间的现象,但是,远没有“高颜值”电影来得严重。
⑦众所周知,电影应该有着更多的文化情怀以及责任,它不仅仅是逐利的工具与“选美”的平台,它还应该是民族“心灵养护”的“鸡汤”。“高颜值”电影,只是一个电影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权宜性产物,它需要转型升级,需要让颜值真正回归美学。影片中的角色该有颜值就要颜值,无需颜值就要少颜值。高颜值演员能赢得喜爱,少颜值演员也可以获得成功。著名演员冯远征就说过,我的成功是少颜值、高演技类型演员的成功。可以说,优“质”(包括颜值和演技)演员越多,中国电影业的文化生态才会越加健康。
(有删改)
【小题1】高颜值流行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
【小题2】请根据全文,理解第②段中“无缝对接”的含义。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如何解决电影过度依赖“高颜值”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绳
沈从文
今天镇上雨水特别好。如今雨又落了整三天。
水再大一点,进了溪里桥洞时,只要是会水,就可以得到些例外的利益。
然而水却并不能如大家的意思,涨到河码头木桩标示处,便打趣众人似的就止了。人人都失望。
桥头的老兵做了梦,梦到是水还要涨……人人都愿意这梦是灵验。
“得贵伯,是有的,”说话的,叫二力,十六岁,同到得贵打草鞋为生。这时得贵正在一个木制粗糙轮上搓一根草绳,这草绳,大得同小儿臂膊,预备用来捉鱼。
二力蹲坐在房中的一角,用一个硬木长棒槌击打刚才编好的草鞋,脱脱脱的响。那木槌,上年纪了,在上面还返着光,如同得贵的秃顶那模样。
得贵一只强壮的手抓住那转轮木把,用力摇,另一只手则把草捏紧送过去。绳子这样便越来越长了。木轮的轧轧转动声,同草为轮子所挤压时吱吱声,与二力有节奏的硬木棒槌敲打草鞋声,合奏成一部低闷中又显着愉快的音乐。
“得贵伯,我猜这是一定会有的。”
二力说的是明日河中的大水。若是得贵对老兵的话生了疑惑时,这时绳子绝不搓得这么上劲的。
“我想我们床后那面网应当早补好,”二力大声说,且停了敲打,“若是明天你老人家捕得一匹牛;——就是猪也好——可以添点钱,买只船;——不,我想我们最好是跳下水去得了一只牛,以外还得一只船,把牛卖去添补船上的家伙,伯伯你掌艄,我拦头,就是那么划起来;——以后镇天不是有鱼吃?”
得贵把工作也稍稍慢住下来:“我跌到斤丝潭里去谁来救援?”
二力知道是逗他。却说道:“伯伯你装痴!你说我!我是不怕的,明天可泅给你看。”
“伯伯这几年老了,万一吃多了酒一不小心?你能救你伯伯吗?”得贵说了就哈哈大笑,如同一个总爷模样的伟大……然而得贵如今却是一个打草鞋度日的得贵。也许是运气吧。那老兵说是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这时节,运,或者就在恭候主人的,是以得贵想起“晚运”,不服老的兴奋着搓绳,高兴的神气,二力也已看出了。
二力伸手去取那葫芦,又捧葫芦摇,继递与得贵,“请喝干了吧,剩得有,回头到她那去灌酒又要少一点,那老苗婆——我想她只会要这些小便宜。”
得贵举葫芦朝天,嘴巴逗在葫芦嘴,像亲嘴一个样。啯弄啯弄两大口,才咽下,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葫芦便为二力攫过来,二力开门就走了。
绳子更长了,盘在地下像条菜花蛇。得贵仍然不休息,喝了两口“水老官”,力气又强了。
得贵期望若是船,要得就得一只较大一点的,能住三个人就更好——这正派人还想为二力找一老婆呢。
打了八年草鞋的得贵,安安分分做着人,自从由乡下搬进城整整是八年,这八年中得了沙湾人正派的尊敬,侄儿看看也大了,自己看看是老了,天若是当真能为正派人安排了幸福,直到老来才走运,这时已是应当接受这晚运的时节了。
不久又听到巷口狗乱吠,二力转家了。
“伯,听人说沿河水消一点了。”
得贵听到只稍稍停转手中木轮子。
“我想这不怕,这里天空有星子,西边天黑得同块漆,总兵营一带总是在落吧。”
二力把绳子试量,到三丈长了,得贵还不即住手。
听得碉堡上更鼓打四下,何处有鸡在叫了,得贵的手还在转轮木把子上用劲转。轮子此时声音已不如先前,像是在呻吟,在叹气,说是罢罢罢,算了吧,算了吧,……
为了老兵的梦,沙湾的穷人全睁眼做了一个欢乐的好梦,但是天知道,这河水在一夜中的消退!老兵为梦所诳——他却又诳了沙湾许多人。河里的水偏是那么退得快,致使几多人在第二天原地方扳罾也都办不到,这真只有天知道!老兵简直是同沙湾人开了一个大玩笑,得贵为这玩笑几乎累坏了。
从此那个正派人还是做着保留下来的打草鞋事业,待着另一回晚运来变更他的生活……
(节选自《蜜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雨势,具有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作用,本来雨势很大,应该给沙湾人带来额外的收益,这正是下文得贵和二力搓草绳的原因。
B.桥头的老兵是一个善卜者,他做了个梦,梦到水还要涨。这梦是一个人人都期望的梦,人人也都愿意这梦灵验,以便得到额外的利益。
C.小说中细节描写逼真细腻。得贵举葫芦朝天喝酒的描写,形声兼具。特别是“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的细节,活画出嗜酒如命的酒鬼形象。
D.老兵说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得贵也坚信自己会有晚运,这是得贵赖以维持生活的一点精神寄托,因此,得贵与二力期盼雨大,奋力搓绳。
【小题2】结合小说有关内容,概括得贵和二力形象的共同点。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草绳”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里的山林鸟
亚华
从不远处山林里移居来了一户鸟家,他们把家安在老榕树的最深处。虽然山林是祖辈居住的地方,但是近期人类在山边大兴土木盖房子,再一次打搅了鸟家的宁静。人类把这样的地方叫做楼盘,楼盘的名字叫做山居鸟语。
鸟父不断在这一带找寻合适的住处,但经过人类新开采的地方树嫩屋新,实在没有多少安全的感觉。
有一天鸟母记起很久以前的传说,在城市的一角有个古老的村庄,他们的祖上曾在那里筑巢,日子过得也还可意,之后祖上为了大规模地扩充家族,才找到那片山林,举家迁移。
如今家族的确扩大了,但由于人类也需要大规模扩充,它们毕竟是弱者,想来想去只好回到那个老村庄去。
安定下来之后,鸟家发现这里的人们已过着城市的生活,传说的村庄叫做老城区,田野已不复存在。
对于鸟家众多的孩子们来说,老山林中的一棵棵树是他们极好的玩乐地方,移居后,他们照样四处寻找心目中的树,而且疑惑父母怎么就安然于那几棵老榕树。
孩子们到处寻找着,无意中发现一种特殊的树,这种树外表灰白光洁,拔地而起,直指云端,比森林里最粗的树干都要粗上好多,人类很有规则地住在这些树上,就像他们鸟类在森林里住在树干上一样,而且他们在这些树上发现了的同类,不同的是这些同类给关在笼子里了。
有一天,鸟家的孩子们终于忍不住,叽哩喳啦地和笼子里的鸟儿对起话来。他们立在一个个花盆边上,抬头望向高高挂着的笼子;在他们看来,呆在笼子里的鸟儿并没有因为不能到处飞而忧伤,他看上去还挺快活。
孩子们问:“你为什么给关起来?”
笼中鸟答:“我从小就这样!”
孩子们说:“我们鸟儿从来都是到处飞的。”
笼中鸟说:“我不知晓,我只知道在笼子里是为了跟人在一起。”
“鸟类应该自己生活,你知道吗?”
“你们要是在人类的森林里生活,就必须像我这样。”
“你很孤独。”
“我和人类交流,不会感觉孤独。”
“我们不会和人类交流,我们自己可以解决孤独。”
笼中鸟听到这里哈哈大笑:“你们这样终有一天会饿死,那就是彻底的孤独了!”
鸟家的孩子们不明白笼中鸟的傲气,但他们好像明白了父母为什么只生活在老榕树里了。
不管老榕树内外的生活怎么样,孩子们终归面临生活道路的抉择,他们明白,就算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留在父母身边,老榕树终有一天容纳不下他们,何况在这人类的边缘世界中,老榕树自己的生死存亡也是难言的。
一个晴和的早晨,鸟父母照例张罗开一天的生活,两队孩子悄悄列队在他们四周,其中一队思索良久后叽哩喳啦告诉父母,他们要回原来的山林里去,不管那个地方现在还有没有山林,但毕竟那儿已被人类叫做“山居鸟语”,相信人类会善待他们。
鸟父母只能默默地点头,因为生活也只能如此选择。
这一队孩子飞走后,另一队孩子也默默地列队在父母的四周,他们也是思索良久后告诉父母,他们要去和人类一起居住。
父母对这一队孩子的决定很是愕然,因为他们是为了躲避人类才搬走的,如今却要和人类在一起……?
这一队孩子解释不出理由,因为和人类呆在一起将会发生什么,他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们必须被关在笼子里,但绝对能保证衣食无忧;于是他们将遇见笼中鸟的事告诉了父母。
鸟父母无语,这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也从没想到过的。他们发现孩子们很坚决,由不得父母有一丝的阻拦,好像鸟类的生存必须如此,别无选择。
这一队孩子最终飞走了,他们在笼中鸟和其主人的安排下,分别奔赴其他的人家中居住,他们唯一的聚集方式是各自的主人将笼子集合到一起,他们隔笼相看和聊天。
从此,这一队孩子都没再见到父母;至于繁殖,他们也没想得太多,因为这已不由他们去想了,在人类的手中,所有的繁殖都是要有计划的,他们清楚自己已落入计划中,他们不再是山林鸟,而是确确实实的城市鸟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人类把建造的楼盘命名为“山居鸟语”,保证笼中的鸟儿“衣食无忧”,说明人类喜欢鸟儿,也能善待鸟类。
B.鸟父母对鸟孩子的决定表现出的默然或愕然,都能侧面反映出面临生活道路的抉择时,鸟父母处境的困窘和无奈。
C.“他们好像明白了父母为什么只生话在老榕树里了”是说鸟孩子们明白了父母只生活在老榕树里是为了免于饿死和孤独,也是为了避免成为笼中鸟。
D.小说围绕一户鸟家的迁徙展开叙述,在孩子们自主选择生活道路进行迁徙时,作者显然不赞成鸟孩子们成为“笼中鸟”。
【小题2】这篇小说既具有现实批判性又有精神开掘力,这种批判性和开掘力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这篇小说的构思独特,请简要分析小说在构思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