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澳门的心
许锋
以前去过几次澳门,但是还想去。就想在街上走一走。
我是北方人,小的时候见不到什么水,眼旱得很。我刚才看海,也往岸上看。这边没有山,却有山的气象;水阔得很,无比的浩淼。岸上的这些楼,好似活活地长在水里,像我的故乡的土里茁壮生长的葱、玉米、树;漫山遍野仿佛都是水。一团团白的云,在楼与楼间,楼与天间,天与水间,两岸间,由着性子轻盈地游弋。让生于北方的我的眼里灌满了自卑与羞涩。美,的确会因水而生。在水一方的城美得令人窒息,它让人目光盈盈,仿佛含着笑——或者伤,或者悲,或者痛,杂糅着海水一样丰富的情愫……
从码头出来,几步就入了城,那是所谓的城,我心中的城,它没有城墙,不要拾级而上,或者费劲地攀援、跳跃。我们似乎是在非常不经意之间,以不假思索的状态进入一种不同寻常的生活。像是回到故乡一般自然,没有大动静,风一样无痕。
我认为只有行走才是与城市私语的最好的方式。其实不管在哪一座城市,你都不要习惯于走马观花,一掠而过。不管城市有多老,多神秘,多高傲,多富有,多凌乱,多朴素,或者多年轻,只要我们有耐心,耐着性子,用轻轻的,友善的,谦逊的步子和目光走过那一条条街,一道道巷,一种说不出来的很奇妙的感觉一定会油然而生。你甚至会产生错觉,自己就是城里的人,本地的居民,土著——一个一点都不伟岸的父亲,拉着女儿的手,在街头若无其事地徜徉,在超市里选一种水果。真是一股说不出的幸福。
澳门的老城是标准的“市井”制式。你看,前后左右四条道,差不多一致的长度,将中间围成一个方方正正的格子。格子里面、上头住人,格子四周都是店,格子上空都挂着这样那样的牌子,许多的老字号“悬”在半空。一个一个的格子,由着我们一个一个地转。“巴掌”大的岛屿,买与卖之间,是澳门人的生活。为了生活,人便会无比的勤谨与和气。不管是二十岁的少女,六十岁的老者,来自菲律宾的年轻的打工者,川妹子或者湘妹子。离开人声鼎沸、人头簇拥之处,深入幽静的偏巷,在清淡寂寞得能落几只麻雀的地方竟也见到地上摆着几件“古董”,几本旧书……我们转了很多个格子,转得几乎迷了向,一直转到夜幕时分。我们的心像老街一样和气,像那些经历了岁月和人烟的格子、店铺一样朴素与敦厚。
在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当我们的脚正要迈出去时,有车驶来,我们本能地退回,那车却无声无息地停了下来,里面的人默默地看着我们,像绅士或者淑女。这样一个镜头,充盈了我的眼,我的心,我的胸腔——对,那一刻,车、人,所有的,连空气,都给一个不相识的生命让出了宽阔的空隙。我拉着女儿的手,我轻轻地对女儿说,看见没,这才是城市的心,你要多到这样的城市来。
夜里,我从一座高楼的21层的某一扇窗注视这座城市。我的目光所及之处灯火辉煌。我知道,这座城市丝毫不会感受到一个陌生人的呼吸与心跳,它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世事更迭,并非麻木,而是荣辱不惊。只是,我愿意细细感受与聆听它的呼吸与心跳,像回到老家,急切地抚摸那一草一木,感受它的温度与湿度;跃过沟壑,爬上山冈……在高处眺望。
我们继续在城市行走,可能像几个探险者,却不是在探险。是探索或者探求。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7·6.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澳门的城临海而立,既是所谓的城,也是心中的城;老城是标准的“市井”制式,街道、商店都给人以和气、沧桑又不乏古朴之感。
B.作者说行走才是与城市私语的最好方式,用轻轻的、友善的、谦逊的步子和目光,耐心地走进一座城市,我们就能成为城里的人。
C.第六段运用细节描写,写出澳门人的温婉知礼;“让出”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澳门人心中那种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敬畏与尊重。
D.全文以作者行踪为线索,为澳门而歌,形散神聚,情感真挚而不矫饰,文笔细腻而不冗繁,表达了对澳门这座城市由衷的喜爱。
【小题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澳门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小题3】结尾作者自称探险者,却说不是在探险,“是探索或者探求”,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4 11:0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身后的眼睛

曾 平

(1)那是一头野猪。

(2)天高月爽,四周清亮空明,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3)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4)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5)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6)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7)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8)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9)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10)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

(11)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12)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13)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14)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15)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16)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17)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18)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19)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20)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21)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22)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23)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24)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25)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26)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27)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小题1】文中第二自然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孩子”的性格特点。
【小题3】说说你对小说的题目“身后的眼睛”的理解。
【小题4】孩子的父母本可以一枪打死野猪,可他们没有,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的立意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③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④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从此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斧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
⑤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则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碳,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
⑥项羽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歌词,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
⑦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⑧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⑨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⑩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词语的读音与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扛(gāng)鼎    岁月沧桑
B.栖(xī)身 浅尝则止
C.亵(xiè)玩 破斧沉舟
D.驰骋(chěng)   生灵涂碳
【小题2】下列词语中的“疾”与第③段“狂呼疾喊”之“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疾驰B.疾恶如仇C.奋笔疾书D.疾风暴雨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但作者并没有否定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B.第⑧段末对姑娘和小男孩的描写,暗示项羽故里对他们仅具有游乐价值。
C.第⑨段“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D.作者认为司马迁和青桐古槐一样,都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
【小题4】第③段写出了手植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小题5】本文以“秋风桐槐说项羽”为题目,请结合第④-⑧段内容分条概括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小题6】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状。
【小题7】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情无赝

周海亮

四二年逃荒,爷爷把什么都扔了,包括那把壶。一路上九死一生,待回来,壶仍然躺在自家院子里,染满尘埃。擦了擦,釉黑,斑蓝;敲了敲,音色沉美。

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时间越久,越有感情。

可是现在父亲病了,很严重。他需要一笔钱。

唐钧就想到了执壶。

与妻子商量,妻子说,卖掉执壶,等于要了爸的命。唐钧说,也许卖掉执壶,能救爸的命。妻子说,你能保证不让爸知道?唐钧说,不告诉他就行。妻子说,你以为你能瞒过去?唐钧长叹一声,说,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唐钧找到朋友,说他有意出手那把执壶。朋友听了,眼珠子当时就直了。

朋友也许比父亲更喜欢那把壶。朋友是小城有名的收藏家,他知道一把品相极佳的执壶的价值。几年前他曾有意买下这把壶,却被唐钧的父亲骂了一顿。

真打算出?朋友问。

真打算。唐钧说。

老爷子同意了?

同意了。

拿来!价钱好商量。

壶就卖了。唐钧查过很多资料,价钱绝对是对得起这把壶的价钱。现在父亲住进医院,他不知道父亲还能不能熬过来。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万一熬不过来,他想用这笔钱带父亲到处转转。之前,父亲一直想去一趟西藏。

可是父亲突然很想看看那把执壶。

你哪儿来这么多钱?父亲问他。

借的。

我怀疑你把它卖了。病床上的父亲说,这几天,我总是心神不宁的。

壶在家里呢。他低着眼睛,不敢看父亲的脸,您那么喜欢它,我不会卖掉它的。

我想看看壶。父亲固执地说。

没办法,唐钧只好再一次找到朋友。朋友说,君子不夺人之爱——要不这样,壶你先拿回去,钱你也送回来。唐钧只得把父亲病重的事情跟他仔细说了。朋友想了想,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还可以这样,壶你拿回去,钱算我借给你的,你给我补张借条就行。

最终,唐钧既没有给朋友补一张借条,也没有把壶拿回去。不过他捧回了一把执壶的赝品。他问朋友,这样行吗?朋友说,相信我,别说你爸,就连业界专家,都很难分辨出来。

父亲捧着壶,细细地看,笑了。他说,是咱家那把,看来你果然没有说谎。唐钧笑笑说,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怎会卖掉呢?心里,却隐隐地痛。

再痛,也认为自己做得没错。他不否认执壶的价值,但他还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无价之宝,在父亲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

父亲没能熬过来。但父亲安然地死去,几乎没有痛苦。

父亲走后第九天,他将执壶还给朋友。朋友细细看了看,擦过,小心地把壶收起。唐钧问他,哪儿弄来的赝品?朋友说,这不是赝品,这就是你卖给我的那把执壶。唐钧有些吃惊,忙问,为什么不弄个赝品?朋友笑笑说,你父亲对这把执壶的感情这样深,假如真是赝品,我相信他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他虽非专家,但是自家的东西,他绝不会看错的。

不会吧?唐钧有些不太相信。

找个世界上最像你的男人冒充你,你认为他能不能看出来?朋友说,当他发现你拿了赝品给他,他会怎么想?或许直到离去,他都不会安心。

可是万一我把它弄坏了呢?磕了,碰了,或者不小心打碎……

我相信你肯定不会的。朋友笑笑说,在你心里,只要父亲喜欢,哪怕它是赝品,也价值千金,需要小心呵护……

万一我发现它不是赝品,死不认账呢?难道你不怕我昧下它?

你肯定不会。认识这么多年,我对你的这点信任还是有的。朋友笑着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一个儿子的孝心更有价值呢?

(摘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如借唐钧妻、友之口,表现了唐钧的孝心,借唐钧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写出了唐钧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B.插叙唐钧朋友被唐钧父亲骂了一顿,既说明唐钧父亲对执壶十分珍惜,又让朋友产生疑问的情节合情合理。
C.文章以“情无赝”作为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充分说明人的情感都是真挚的,不像商品那样有真假。
D.小说运用了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的“延迟法”, 使得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小题2】简要分析执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请结合全文,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同类题4

材料三
“北斗+”是北斗应用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增强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和创新提供广阔的智能平台。通俗来说,“北斗+”就是 。
“北斗+”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智能交通、精准农业、智慧旅游、民生关爱、智能驾考等都是“北斗+”的杰作。
例如,精准农业(即“北斗+农业”)就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下的综合系统,由北斗卫星导航、农田信息采集、遥感监测、智能化农机具、网络化管理等系统组成,对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目标起了极大的作用。
又如,现阶段社会老龄化严重,老人的安全位置信息、紧急救护与救援等综合服务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重视,急需得到解决。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但由于家长工作繁忙,便出现了监护真空,儿童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校园是突出的人群密集活动区,传统的一对多的学校管理模式,并不能满足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因此,如何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以至社会的高度重视。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当老人或儿童外出时,携带追踪型的终端,通过位置服务平台的多通信链路(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将自身的位置信息发送至家人的终端设备中,使家人能够实时掌握老人儿童的位置;遇到突发状况,老人儿童可以通过终端上的报警设置发送报警信息,向位置服务中心寻求帮助,中心即时通知其亲属,以便采取最有效的救援措施。
卫星导航领域的每一个进步过程,都是导航与传统行业的结合过程。目前,“北斗”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融合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趋势,这种进步将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深刻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社会价值。
(取材于“百度百科”)
【小题1】根据“材料三”,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语句,解释“北斗+”的含义。
【小题2】下列对三则材料中成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有千秋 千秋:长处
B.大显身手 身手:本领
C.运筹帷幄 筹:计策
D.耳熟能详 详:清楚
【小题3】我国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哪些重大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⑴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⑵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 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⑶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⑷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⑹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⑺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⑻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⑼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⑽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⑾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⑿“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⒁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⒂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⒃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二段说“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意在强调人们与土地渐行渐远的现状。
B.文章第十段写我“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是因为我的父亲具有正直、质朴的美德。
C.文章第十一段使用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菜园植物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
D.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的描写,为后文写他在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做铺垫。
E.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小题2】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
【小题3】赏析第(2)段划线句。
【小题4】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但文章第(14)段却说“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