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它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接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小题1】本文节选自《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是当代散文家__________。
【小题2】节选第一段中作者引述林肯对斯佗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评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
【小题3】节选部分引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诗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分析这句诗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在物理学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B.文章第二段中对居里夫人的外貌进行了形象的描写,目的是为后文表现居里夫人不为外形美丽所累,崇尚理性美丽作铺垫。
C.爱因斯坦盛赞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高于世界上所有著名人物。
D.本文语言朴实,却非常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因为文章列举大量体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事实(甚至细节),再辅以精练又不乏生动的描写和深刻透辟的议论。
E.综观全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标题的深刻意义在于“赞扬居里夫人超越常人的美丽而庄重的形象虽经百年历史的尘封,也依然散发着迷人夺目的光彩”。
【小题5】“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这里谈到了一种“理性的美丽”,请另举一位具有“理性的美丽”的人物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本文提到的人物除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03:36: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但人不易知,各人与各人的天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诸位治史学,不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一史学家?
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才能走进此学术园地。此所谓“把臂入林”,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知此。也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自己才能参加此队伍,随着向前。否则读书虽多,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意见。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如此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系,绝无内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诸位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想自己出风头。那实在要不得!
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之境,此是学问入门后之事。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人。读人所著书,却不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材料。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学自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不同。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辫出此三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欧、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应能从此三家文字“想见其为人”。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虽在我口里说不出,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解其为人。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当知学术有血脉,人物有个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无所知。学问到此境界,始能与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否则交臂失之,当面不相识,只听人闲说话,哪里是学问!
我们的先一步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此即上面所讲“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之一项。现在所讲则是要以自己之心来证发前人之心,即“以自己之功力来体会前人之智慧”之一步。此一步功夫较难,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诸位当知,一本书之背后,有此一个人,一门学问之背后,有此一位专门名家之学者。学问倘至此步,始可谓懂得了做学问。到此已是“升堂”境界,已能神交古人,恰如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那是何等欢乐愉快呀!上述第一步是“从师治学”,现在第二步是“升堂”了,乃是“从学得师”。如此,才能说有了师承,才不是跟着前人走,而是与前人同道而行。诸位今日一心只是要创造,却不再想从师受学,从学得师。也不是要与人同道,只是想前无古人,别创一格。如此用心,则决非所谓学问之道。
(摘编自钱穆《关于学问的智慧与功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做学问,既要研究学问,又要研究做学问的人,如果对做学问的人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心灵上的对接,便不是真做学问。
B.“把臂入林”是说阅读他人学问之书,犹如面对写书人,真切感受其人。唯其如此,方能领略其学问的真谛。
C.单纯阅读书籍只会获得一堆材料,增加一些见识,难以让自己与他人的学问融会,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
D.作者认为如果治学者不关注做学问的人,就会对古人的血脉精神了解不足,缺乏内在精神上的传递与交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的比较为例,证明做学问的人在智慧、境界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其所做学问的差异。
B.“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作者如此言说的目的是启示读者重视“把臂入林”精神的践行,最起码自身要感到心知其人。
C.欧阳修、王安石都学习韩愈,但三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作者以此为例意在证明讲学问既讲源流承接,也应研究做学问的人的不同。
D.做学问达到“升堂”境界,就像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作者以此来阐释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术有血脉,不单指学问的相连相成,也指人与人精神上意气相投,阅读古人治学之著作,要真切感受治学者的面目精神。
B.所谓“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就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要想有此功夫,则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
C.做学问到达“从学得师”这一步,便能与古人神交,有了师承,与前人同道而行。这也是做学问需要追求的境界。
D.在学术传统上无知识,就忙着找材料,一心要创造,要出风头,只想显示个性,不想从师,作者认为这绝非做学问之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下列小题。

美天文学家提出星光罩理念

在搜寻太阳系外行星时,遇到的最主要阻碍不是太空光学望远镜有限的观测能力,而是恒星发出的强烈星光。它淹没了恒星周围行星的反射光,让人们无法观测行星。至今,在解决星光问题上,科学家采用的常规做法是在太空光学望远镜的镜头前安装遮光罩来遮挡星光。然而,遮光罩的方法存在局限性,部分原因是光线在遮光罩周围会产生衍射,从而影响对太阳系外行星的观测。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罗拉多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韦伯斯特·凯什宣称找到了解决星光问题的更好方法——将遮光罩从太空光学望远镜前取下,放置到太空中。据7月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介绍,凯什基于19世纪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创立的光学理论,设计出一种专门用来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太空望远镜系统,这一系统由“恒星遮光板”和太空望远镜两部分组成,该星光罩呈花瓣形状,直径大约35米,安放在离太空光学望远镜2万公里的太空中,“花瓣”用来遮挡恒星的光芒,而“花朵”中间的孔洞可以供行星发出的微光通过。这不仅能够免去光线衍射现象,同时也能几乎完全阻挡住强烈的恒星星光。当天文学家要聚焦观测某个特殊的星系时,他们可以让星系、太空中的星光罩和太空光学望远镜处于三点一线,最终在没有星系星光干扰的情况下研究恒星附近的行星。

凯什介绍说,他用计算机模拟和1/1000大小的模型对花瓣形状的星光罩进行了测试,两者的结果均显示星光罩能够极大地减少星光的干涉作用。如果将星光罩同先进的望远镜(如美国宇航局计划于2013年发射的韦伯太空望远镜)相结合,天文学家就可以直接获得太阳系外行星的成像。凯什估计,星光罩和光学望远镜这种一前一后的设计能观测到远在100光年处的行星,因此在以地球为球心、半径为100光年的宇宙天体中,那些类似太阳系的星系都可以是其研究的对象。

对于凯什提出的方案,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太阳系外行星专家马克·库兹内表示,星光罩的概念没有得到相关的检验,因此可能会出现无法意料的技术问题。加州工学院的太空望远镜专家查尔斯·贝奇曼就认为,让星光罩精确地在某个位置稳定一定时间以便望远镜捕捉到行星图像也许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凯什表示,最新提出的设计方案比现有的方法具有更佳的光学特性,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凯什说,“恒星遮光板”可以让恒星发出的光芒衰减百亿倍,使太空望远镜能观测到行星,甚至辨认行星上大陆、极地和海洋等地貌特征,以及甲烷、氧气和水等可能与生命有关的物质。

【小题1】下列关于“星光罩”的功能的解说,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避免光线的衍射现象。   B. 研究恒星附近的行星。
C. 阻挡强烈的恒星光芒。   D. 利于行星的微光通过。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星光罩理念的提出目前尚处于一种理论的假设阶段,还没有经过相关实践的检验.
B. 让星光罩长时间精确地固定在某一位置,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难度.
C. 在星光罩的作用下,天文学家可以通过太空望远镜捕捉到太阳系外行星的图像.
D. 凯什通过多种测试发现,星光罩能够极大地减少恒星发出的强烈星光的干涉作用.
【小题3】“最新提出的设计方案比现有的方法具有更佳的光学特性”中“具有更佳的光学特性”所指的一项是
A. 不仅能够免去光线的衍射现象,又能几乎完全阻挡住强烈的恒星星光.
B. 这一系统由“恒星遮光板”和太空望远镜两部分组成.
C. 能使星系.太空中的星光罩和太空光学望远镜处于三点一线.
D. 它将遮光罩从太空光学望远镜前取下,放置到太空中.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家们在探索太阳系外的行星时,由于忽视了行星周围反射光线的存在,加之受望远镜视程的限制,所以无法观测到行星.
B. 星光罩和光学望远镜配合使用能够观测到很远很远以外的行星,因为这一方案比现有的方法具有更佳的光学特性.
C. “恒星遮光板”可以让恒星发出的光芒衰减百亿倍,那么,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一定能够将其长时间固定在太空中.
D. 尽管凯什宣称找到了解决星光问题的更好方法,但是,人们要通过望远镜观察太阳系外的行星尚需假以时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寂寞恩江

彭文斌

①从一座千古不朽的“醉翁亭”,们知道了一个千古不朽的名字,醉翁流芳千年,文章流传千年,恩江奔流千年。小城的深处,跳动着游子那颗不变的心。

②我习惯了这种宁静的寻找。小巷尽头,便是日夜不息的恩江,两座桥梁越江飞架,沐浴在阳光里,通体焕发着活力。沙滩上,儿童戏水的笑声从简易的浮桥上迅疾滑落,化为浅浅的浪花。阳光如同一匹暖暖的金帛,披在河床上,折射出一片耀眼的鳞波。一切安详从容,小城独有的静谧中,透着一点儿淡淡的怅惘。

③永叔公园就在堤岸上,几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守望着静静的恩江,听凭流水寂寞地发出微微的叹息。我知道,此刻,我正向那个久仰的先贤走近,也许,这是一场特殊的考试,试题便是心灵、品格

④翻越千年的崇山峻岭,我终于可以近距离读一个人。

⑤远远的,一座文官打扮的雕像耸立在公园的广场上,其后,矗立着报恩塔。忽然间,红尘、噪音、名利、愁绪悉数被抖落在萋萋芳草中,一切变得豁然、宁静、清纯。我忍不住仰视着他,然而,欧阳修依然只是深情地眺望着恩江。附近的碑亭里,镌刻着那篇名动朝野的《泷冈阡表》。据说,这篇纪念父亲欧阳观、母亲郑夫人的文章,欧阳修数易其稿,历时近二十年。碑文就琐事琐谈率意而写,不事描绘,情真意切,影响深远,被选入《古文观止》。

⑥我们熟悉的还有“画荻教子”的故事。而今,这个动人的典故以雕像的形式再现于恩江之畔。“四岁而孤”的欧阳修凝视着母亲,专注地聆听着教诲。父亲为官清廉,死后没有遗产,但这阻拦不住郑氏“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的决心,阻拦不住欧阳修成为“宋学”开创者的道路。他一生勤政正直,治学严谨,扶掖新人,学识、文章、操守素为人景仰。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提出洗涤革新骈文和西昆体的绮靡之风,让文章回归朴实。那个在沙滩上以芦荻画沙的孩子,终于在历史的江面上击打出了一片绚丽水花。

⑦虽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但欧阳修保持着文人的气节。在他迁任京城馆阁校勘之时,范仲淹遭贬,见风使舵、逢迎拍马者趁机落井下石。义愤填膺的欧阳修不畏权贵,当即写了著名的《与高司谏书》,痛斥高氏不辨是非、与权臣狼狈为奸。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4月,欧阳修回永丰沙溪祭祖,不想惊扰地方官员,而从水道悄悄回到故里。一酒店老板想试探其人品,故意刁难,他却毫不介意,从而折服乡人。这就是欧阳修,一位“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的先贤。

⑧公园的一翼,坐落着一处园林式建筑。“欧阳修纪念馆”宠辱不惊地守着一派苍茫和寂寞。那楹联道:“社稷贤臣千古传颂,文坛宗师百世流芳。”馆门敞开,院内修葺得整齐简洁。有鸟鸣声缓缓地落下来。然而,几个展厅全部是“铁将军”把门。我一阵惆怅,沿着走廊,透过门缝,我粗略地看了展厅的概貌。虽然光线昏暗,依然可见主厅里那尊傲首问天的汉白玉雕像。“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或许,这短短的十四字,已高度浓缩了欧阳修波澜壮阔、坎坷跋涉的一生。

⑨恩江依然紧一阵慢一阵地绕城吟唱。故纸堆里的诗文、小城里的旧事、渐行渐远的身影,仿佛苍穹下的数缕烟尘,迷蒙苍凉。

⑩就让我在这宁静的恩江边,专心地怀念一个人。

【小题1】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这是一场特殊的考试,试题便是心灵、品格。
(2)红尘、噪音、名利、愁绪悉数被抖落在萋萋芳草中,一切变得豁然、宁静、清纯。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题目“寂寞恩江”的理解
【小题4】第⑨段用到了哪些手法,有何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处于不断的创造之中,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
那么,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的创造性,源自对客观现实具有的新鲜感。王羲之所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个“新”字非常重要,它是创造性的关键。天底下固然没有绝对是新的事物,但也绝对没有两件是重复的事物。一切都在变,在时时进行新的创造。美的创造更是如此。人们能否对各种审美现象产生新鲜感,直接关系到美的创造的成败。因此,如果要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得对现实、人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
但是,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功能,因此,每一次成功的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南京的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雄伟,不能不说这是美。这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它是由石级一层层积累而成的。一层一层的石级,而上积累,到了顶上,配上两旁的白墙和孙中山这个人物伟大的历史意义,以及观赏者对这一意义的理解程度等,于是,本来是一些平凡的石级、白墙、青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组合成了崭新的中山陵的形象。旅游中,一个具备了相应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只要进入状态,用心观照,类似的审美创造是不难实现的。
实际上,中山陵这样的人文景观,其审美潜能是很大的。人们面对这样的人文景观,不但有愉悦的视觉享受,而且还会萌生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有了这些不同层次的审美发现,人们才能真正走进审美创造的殿堂,美的形象才能真正被创造出来。人文景观如此,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也是如此。
比如,夏天的晚上,仰望天空,群星灿烂,很美。这个美又是怎样创造的? 首先,要有星球群的存在,才能构成满天星斗;其次,要有黑夜的环境,才能使星球的光照射出来;再次,要有文化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关于星空的种种神话和传说,这些星球的美才富有更多的意蕴;最后,观赏星空的人,各自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会使他们在观赏同一个星空时,品味出不同的美。而且,即便是同样的星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相同的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美。如杜甫,星空对他,有时是“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有时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时又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些,都随着杜甫的生活经历和心情而变化。因此,星空的美,不仅涉及物质存在的星球群,而且也涉及审美主体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可见,美的创造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的累积。
总之,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积的突创。其基本含义在在于: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缔延,相互交错,所形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面前。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审美对象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那么就能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
B.中山陵的美,是石级、白墙、青瓦等物质材料,人类的文化,观赏者的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C.人文景观或自然最观让人们产生了愉悦的审美享受,萌生了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时,美就慢慢产生了。
D.观赏同一个星空,不同的人会品味到相同的美,也会因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不同而品味到不同的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出了本文论述的话题“美”,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概述了美的创造的特点及其基本含义。
B.第二段先以一个问句引出了本段的内容,启人深思;然后重点阐述了新鲜感对美的创造的重要性。
C.文中以杜甫为例阐述了同一个人面对同一景象会因时间、地点等因素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美的道理。
D.文章把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性创造作对比,,把人文景观的审美创造和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作对比,体现了两者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客观现实具有新鲜感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的关键,也是一个人能否创造美的关键。
B.有相应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看到类似中山陵的人文景观就可能获得美的体验。
C.星空的美的形成,由各种因素和条件积累而成,如星球群、审美主体的相关因素等。
D.既然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那么人们有时不要固定的实体也能创造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滋 润
刘醒龙
生活在南方,对湿润有着别样的感情。
去年十一月,我去西北某地时,突然接到朋友的邀请,从干涸到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黄土坡上的窑洞,直接飞到宁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由于是深夜到达,直到第二天早起,才产生对她的第一感觉。一个在长江边玩水长大的人,去到那种干旱得对水都麻木了的地方,自然更加怀念天设地造的江河湖泊了。
我是一个对水怀有不舍之心的人,偏偏宁波读懂了我。在我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就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好雨。那一天,只要在户外,自己就坚持不使用任何雨具。并说,自己是从西北来的,那里的人将打伞当成一种罪过。
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人在室内时,她便下得激越而豪迈。一旦发现我们走到门口,那雨马上变得温婉而抒情,细细密密地从空气中弥漫下来,比打湿脸庞多一点,比浇透衣服少一点,让人实实在在地放心地走在雨中。
说来很怪,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机会来宁波,来过一次后,不算因故没有成行的那几次,仅成行的,半年之内竟达三次。
第二次从武汉自驾来宁波,时值四月,沿途都是艳阳高照。一到宁波,天就下起雨来,待我离开宁波,出城区不远,那雨就消失了。所以,第三次来宁波时,心里已经不可能有其他假设了。从武汉开出的动车到上海后,不出站依然是动车转到宁波,七小时的动车车程,我一直在入神地看一位藏族肢残作者写的长篇小说打印稿。一旦放下书稿,朝着车窗外若有所思时,一定会在心里重复地问:宁波会再下雨吗?
宁波后来用我所喜欢的湿润回答说,会,一定会的。
事实上,在我前往的路上,宁波正下着一场少有的豪雨,只是当我们走近时,那雨才变得温情脉脉。对于外来者,走马观花是其永无休止的真理。第一次来宁波,只与浙东古代雕刻艺术最集中、最精致、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林宅有一些接触,它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诗意而建造。第二次来宁波,也只看了赫赫有名的天一阁。坦率地说,第三次宁波之行,所了解的是比天一阁的存在更让人为之心动的另一种事实,二O一O年十一月二日的《宁波日报》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八十四家,其中国办七十一家,民办十三家;由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三十一家;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十家;向社会免费开放六十六家。让人觉得惊讶,同时又更觉得欣慰的是,文章所说的十三家民间博物馆,馆舍总面积有四万四千八百余平方米,藏品总数已逾一万九千六百件。这样的事实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使人觉得,这是一场无声细雨在湿润这座城市!
在宁波的最后一天下午,去阿育王寺,瞻望佛顶骨舍利。一行人一边排着队,一边听管事的僧人细说瞻望之要领与心得。说是自从佛顶骨舍利供人瞻望以来,无数得到佛祖引领的人,所看到的景象,再没有任何重复的,人所各异,异所各人。终于轮到我们一行,并终于轮到我自己,诚惶诚恐地上前去,尽可能地贴着阿育王塔的小小飞檐,放飞自己的视野。或许只有十秒钟,这样短的时间,想要看清一种影像该是何等的不易,更何况是在金碧辉煌的背景之中。所以,我只能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种感觉。但至于是什么,则不敢轻易地说定。
从寺庙里出来,上了车,迷迷糊糊中像是又遇到一片雨雾。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滋润!
在阿育王寺内的阿育王塔中,我所看到的正是一种滋润,将人的渴望还给人,让人的渴求满足人的滋润。
正如宁波的雨,可以轻浥心尘,却不会寒侵筋骨。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
【小题2】文章前半部分详写宁波的雨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的题目是“滋润”,结合全文,探究 “滋润”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