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梅谷化妻
鄱(pó)阳何梅谷英妻,垂老好佛事,自晨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怒我,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怒汝耶?”妻顿悟,遂止。
【小题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垂(________)(2)贻(_______)
(3)再(________)(4)辍(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仅呼半日,汝即怒我,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怒汝耶?
【小题3】选出与“何聒噪若是耶”句式相同的一项
A.有句如此,居易何难B.唯马首是瞻C.何陋之有D.绳之以法
【小题4】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1 05:3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渭

①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童又往往诧于野火转燐。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④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乃
B.则
C.然
D.因
【小题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叙写了西施山之名,及其古老传说。
B.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
C.西施山上宫殿已成墟落,现此处民风淳厚。
D.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时能与自己同感。
【小题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
【小题4】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盛此公传
周亮工
①盛此公,南陵人。此公年十数龄,即能读等身书,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称籍甚。
②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绐。
③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事卒不济,而金垂尽。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里闬,里闬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侘傺无聊,多饮酒,不数年,病矣。少愈,右指遂不诎伸。此公故工书,丐其书者,辄以左手濡墨,纳右指窍中。见者以为苦,顾其书则益工。
④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此公独异予,以为恨不十载前识。明年,此公目病,数明晦,或不能视。
⑤此公归,吾师静原相公方督学江以北,耳其名,询之郡大夫,郡大夫以盲告。于是邑令盲试之,旅诸士进于郡大夫。郡大夫复盲试之,旅诸士进于公。公大奇之,乃得补博士弟子员。嗟夫!此公盲矣,犹不忘试,俯而与邑之黄口儿扶掖彳亍,旅进旅退,争有司阶前盈尺地不惭,岂不悲哉!试后,犹寄语予曰:“盲儿无以慰老亲,子毋嗤。”
⑥又明年,予自秣陵返大梁。闻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然呜呜吟如往昔。丐其书者,以笔濡墨纳右指窍中,如其不盲时。此公以手扪幅,兔起鹘落,神采奕奕,视不盲时有加,环观者自愧其双眸炯炯也。益好读书,危坐绳床,听他人诵,更番不令休,滔滔汩汩,凡数人不能供笔札。
⑦尝以书寄予,至数千言。言“子当不长贫贱。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子当登我堂,拜我老母,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
⑧嗟夫!此公能文章,而不以文显;好弯弓驰驱,而不以将名;行谊不愧古人,而不以行征;工为诗,而不以诗辟。黄金既尽,日徒愤激,又以盲死。老母寡妻,形影相吊。生平故旧,不为存问。遗书狼籍,行谊莫传。徒存此数卷之诗,悬命于七十余年母氏之手,使不知此公者,读其诗,以为其才且尽于此。嗟夫!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夫士既不能块然独处,则不得不出而与人交;与人交不受其益,徒为所害如此!此虽其不慎交游所致,然孰非天哉!孰非天哉!天为庸流俾长守富贵,少为姱节奇行者,必阴摧折之。从来久矣!予又何憾于广陵儿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为广陵儿所 绐:欺骗
B.其书者 丐:乞求
C.进旅退 旅:共同
D.不盲时有加   视:看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行举止异乎众人的盛此公,虽聪颖有才,却困于场屋,不遇于时,且又连遭身残目盲的打击,贫窘困顿,最后抑郁而终。
B.周亮工接受父命而与此公交往,两人一见如故。死前数日,此公写信托付亮工在他死后拜见其母,并为他书写墓碑。
C.盛此公遭受打击后失意无聊,喜欢饮酒,没几年就生病了,右手手指不能屈伸。但他的书法造诣愈加精深。
D.对于盛此公的不幸,作者认为他生前不能名声显扬;死后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他的才华,其主要原因是他交友不慎。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事卒不济,而金垂尽。
(2)天为庸流俾长守富贵,少为娉节奇行者,必阴摧折之。
【小题4】根据文章②③小节内容,概括盛此公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兰亭集序.》
(二)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选自《兰亭记》,有删改)
(注)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寄所托   因:依,随着
B.不能之于怀 喻:通“愉”,愉悦,愉快
C.弟子又幼来耽 玩:研习、玩味
D.辩才详之曰 熟:仔细的、详细的
【小题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太宗以德政
B.知在辩才
C.梁元帝曾孙
D.及其所既倦
【小题3】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兰亭集序》便属此类。
B.“若合一契”中的“契”指的是符契,用木或竹刻成,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C.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D.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借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D.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密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称之。

大同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密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密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密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B.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C.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D.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B.“洗马”即太子洗马。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为太子管理车马,并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
C.“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D.“高祖”是刘邦的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祖母在世时,他曾多次拒绝,不曾出仕。
B.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密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赏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C.李密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供养父母的时间要长。
D.李密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②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