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

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吴王用之,红姝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3]夫君齿最少,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涘。[4]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 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挟藻见奇有如是耶?

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1)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夕。(2)昕夕:朝暮。(3)一行作吏:一旦做了官。废阁:废弃物置。(4)摅:抒发。(5)裒次:搜集编排。梓:刊印。(6)两部鞭箠:喻上级部门的责令督促。(7)挟藻:铺张辞藻。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乎C.焉D.耳
【小题2】下列对“锦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锦帆历史起笔,寄寓物是人非,引出下文。
B.锦帆是袁君任职之所,袁君因此而充满自豪之情。
C.袁君以锦帆为书名,意在寄托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D.作者祝愿袁君此书与锦帆之水一样能够永久流传。
【小题3】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A.[1]B.[2]C.[3]D.[4]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自嘲自叹表达赞美袁君之情,语调诙谐而又曲折有致。
B.以自己“不能有所题咏撰著”对比袁君“有所题味撰著”。
C.以自己治所不能借文章得以传扬对比锦帆“托兹集以传”。
D.以想象将来西施责问袁君与如今西施为袁君捧砚作对比。
【小题5】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说理的逻辑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0 12:4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西湖梦寻》序

明张岱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他,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傒,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①僦(jiù)居:租屋居住。②傒:同“奚”,仆役。③蘧榻纡徐:蘧榻,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纡徐,从容缓慢。④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⑤金齑瑶柱:食品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B.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C.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D.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午”“丁酉”“辛亥”都是天干地支纪年方式,其中天干有12个,地支有10个。
B.“供奉”指李白,他曾任过翰林供奉一职。
C.“总角”指少年儿童时期,因古时儿童束发为两髺,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D.“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文集《西湖梦寻》所作的序言,作者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之情。
B.作者阔别西湖多年,当他再至西湖,却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西湖虽仍旧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但作者却只能作“‘梦寻’七十二则”,“以作西湖之影”。
C.作者认为,他对西湖的“梦寻”不同于李白的梦游天姥,他的梦是如同“家园眷属”,梦中所见皆是西湖本来就有的事物,是真实的,而李白的梦中所见都是未曾见过的想象之景,是虚幻的。
D.作者在文末以从海上归来作比,用“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再次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的一往情深与写作本文的目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2)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是州,恒惴栗 惴栗:忧惧不安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C.意有所极,梦亦同 趣:情趣
D.故为之文以  志: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始知西山怪特 凌万顷茫然
B.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游是乎始 月出东山之上
D.高下之势 皆出于此乎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小题4】请阐述选文怎样通过反衬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题5】请用“/”为下面文字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黄山日记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髲bì,毛发。矼gāng,石桥。枵xiāo,肚子饿。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觅导者各携上山    筇:竹杖
B.公等何得上也 由:由于
C.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    胜:美景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 跻:攀登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山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了天门。
C.智空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松树。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小题4】徐霞客凭借什么成功登上黄山?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