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独坐[明]李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小题1】这首诗意象丰富且颇富象征意味,如第二联通过___和___两个带有季节性特点的意象,展现出诗人终年独坐的情景。
【小题2】标题“独坐”一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07 04:5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若均定中原,地税、商税及盐、酒、铁冶、山泽之税,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式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防等,皆宽厚长者,参佐皆省部旧人为之。辛卯秋帝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金帛。帝大喜,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如此。”即日拜中书令。旧制,凡攻城对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皆屠之。汴梁将下,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于外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复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乃诏罪至究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楚材又请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置编修所于燕、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帝议裂州县,赐亲王功臣。楚材曰:“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与之。”帝曰:“已许之奈何?”楚材曰:“若朝廷置吏,收其贡赋,岁终颁之,使毋擅科征,可也。”帝然其计,遂定天下赋税。朝议以为太轻,楚材曰:“作法于凉,其弊犹贪,后将有以利进者,则今已重矣。”丁酉,楚材奏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武,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
(节选自李贽《藏书》)
①储特:储备、积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B.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C.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D.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间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元日时行政区域名。宋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元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地区”。与现在“道路”的“路”意义不同。
B.林庙,指孔林、孔庙。孔林,指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园。孔庙,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付以林庙地”即给予他孔林、孔庙的用地。
C.文治,指以文教礼乐治民,常与“武功”连用,指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常用于描述古代君主在统治国家时的表现。
D.“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中“作法”即制定赋税,“凉”即“重”。这句话指出,制定很重的赋税以后,还会出现贪污的弊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耶律楚材勤于政事。他白始至终侍奉在元太祖身边,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他曾建议让忠厚的汉族读书人担任正副征收课税使,结果国用充足。
B.耶律楚材关爱百姓。当汴梁将被屠城时,楚材这样说服元世祖:有地无民,要土地无任何用处;如果杀尽聚集于此的巧匠、富家,最终一无所获。
C.耶律楚材有治国才能。楚材请求寻找孔子后裔,并使之世袭衍圣公,尊崇儒术;反对太祖分割州县赏赐给亲王功臣的做法,并亲自制定了赋税制度。
D.耶律楚材重视读书人。楚材奏命刘中到各郡主持考试,下令被俘为奴的读书人也可参加,主人不得藏匿、阻止,脱颖而出的读书人达四千三十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诏罪至完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
②若朝廷置吏,收其贡赋,岁终颁之,使毋擅科征,可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亮传

(明)李贽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屡遭大狱,归家读书,所学益博。是时,熹与亮往复论王伯之辨。叶适曰:“同甫既修皇帝王伯之学,上下三千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者夫其指,故不足以开物成务。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过 迭沐,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攉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授佥书建康军判官斤公事。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

亮虽为布衣,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有刪节)

(注)①种放:北宋隐士,曾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后来被诏到京城。②伯,即“霸”。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入,不 报:回复
B.擔闻而之 嗛:怀恨
C.而台官论亮 属:叮嘱
D.群臣进迭谏 更:轮流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葵担任郡守时读了陈亮写的《酌古论》后,便断言陈亮日后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等到周葵执掌朝政,常指使朝中学子去拜见陈亮。
B.陈亮渡江而回,每天和县邑的狂士喝酒,因喝醉了乱说大话而被人中伤下狱,被拷打得体无完肤,幸亏皇帝干涉才得以幸免。
C.陈亮与朱熹就“王伯之辨”又多次激烈的争论,叶适认为陈亮的学说都是今人没有讲到的,朱熹对陈亮的观点虽不认同但也不想改变什么。
D.陈亮在光宗策选进士时状元及第,被朝廷授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然而还没等到上任,在一天晚上突然去世了。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事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失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馈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①愿士②,非有奇伟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选自《续藏书孝义名臣》)
注释:①姁姁(xǔ xǔ):和悦貌。   ②愿士:谨慎老实之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练药。 躬:亲自
B.旦暮置其手,问所苦。 置:放下,搁下
C.籍其数而封识之。     籍:登记入册
D.传其事以劝焉。 劝:劝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我不幸被疾矣   ②妆成每被秋娘妒
B.①面发囊 ②面刺寡人者,受人赏
C.①籍其数而封识之 ②籍吏民,封府库
D.①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事亲戚B.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C.人用是多疑D.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
【小题4】选出最切合本文写作主旨的一项是(   )
A.希望社会上的人崇尚道义,患难相恤,不图回报
B.希望社会上的人以诚相待,助人为乐,继承古风
C.痛感世俗以貌取人,埋没清士,毒化社会风气
D.痛感世俗嗜利忘义,以李疑之事劝谕世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
译:
(2)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译: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方竹图卷文

(明)李贽

①昔之爱竹者,以爱故,称之曰“君”。非谓其有似于有斐之君子①而君之也,直怫悒无与谁语,以为可以与我者唯竹□,是故傥相约而谩相呼,不自知其至此也。或日:“王子②以竹为此君,则竹必以王子为彼君矣。此君有方有圆,彼君亦有方有圆。圆者常有,而方者不常有。常不常异矣,而彼此君之,则其类同也,同则亲矣。”然则王子非爱竹也,竹自爱王子耳。夫以王子其人,山川土石,一经顾盼,成自生色,况此君哉!

②且天地之间,凡物皆有神,况以此君虚中直上,而独不神乎!传曰:“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已容。”此君亦然。彼其一遇王子,则踈(古同“疏”)节奇气,自尔神王,平生挺直凌霜之操,尽成箫韶驾风之音,而务欲以为悦己者之容矣,彼又安能孑然独立,穷年瑟瑟,长抱知己之恨乎?由此脱之,鹤飞翩翩,以王子晋世也③。紫芝烨烨,为四皓饥也④。物之爱人,自古而然矣,而其谁能堪之。

③今之爱竹者,吾惑焉。彼其于王子,不类也。其视放傲不屑,至恶也,而唯爱其所爱之竹以似之。则虽爱竹,竹固不之爱矣。夫使若人而不为竹所爱也,又何以爱竹为也?以故余绝不爱夫若而人者之爱竹也。何也?以其似而不类也。然则石阳之爱竹也,类也,此爱彼君者也。石阳习静庐山,山有方竹,石阳爱之,特绘而图之,以方竹世不常有也。石阳将归,难与余别,持是示余,何为者哉?余谓子之此君已相随入蜀去矣,何曾别。

注:①有斐:有文采的样子。《诗经•淇澳》中有“有斐君子”之语。②王子:东晋王子猷。他雅爱竹子,有“何可一目无此君”之语。③王子晋:即王子乔,东周人,传说他成仙后乘白鹤升天。④四皓:指秦末隐居在商山的四位白发皓须老者。相传四皓作《紫芝曲》,中有“晔晔紫芝,可以疗饥”之句。烨烨,一作“晔晔”,美丽繁茂的样子。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B.乎C.耳D.也
【小题2】分析文章第②段列举王子晋、四皓事例的用意。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昔之爱竹者与王子猷作对比,表明他与竹同类则亲、竹也爱他的观点。
B.以士为知己、女为悦己与王子猷爱竹作类比,表现他对竹子的知遇之感。
C.第②段以拟人手法形象描绘竹子的气节神韵,表达作者喜欢竹子的原因。
D.以昔之爱竹者与今之爱竹者作对比,突出今之爱竹者狂放傲慢缺乏真爱。
【小题4】第①、第③段画线短语意思相同,它们有何不同作用?
【小题5】作者认为“凡物皆有神”,物也爱人,对此观点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