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方竹图卷文

(明)李贽

①昔之爱竹者,以爱故,称之曰“君”。非谓其有似于有斐之君子①而君之也,直怫悒无与谁语,以为可以与我者唯竹□,是故傥相约而谩相呼,不自知其至此也。或日:“王子②以竹为此君,则竹必以王子为彼君矣。此君有方有圆,彼君亦有方有圆。圆者常有,而方者不常有。常不常异矣,而彼此君之,则其类同也,同则亲矣。”然则王子非爱竹也,竹自爱王子耳。夫以王子其人,山川土石,一经顾盼,成自生色,况此君哉!

②且天地之间,凡物皆有神,况以此君虚中直上,而独不神乎!传曰:“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已容。”此君亦然。彼其一遇王子,则踈(古同“疏”)节奇气,自尔神王,平生挺直凌霜之操,尽成箫韶驾风之音,而务欲以为悦己者之容矣,彼又安能孑然独立,穷年瑟瑟,长抱知己之恨乎?由此脱之,鹤飞翩翩,以王子晋世也③。紫芝烨烨,为四皓饥也④。物之爱人,自古而然矣,而其谁能堪之。

③今之爱竹者,吾惑焉。彼其于王子,不类也。其视放傲不屑,至恶也,而唯爱其所爱之竹以似之。则虽爱竹,竹固不之爱矣。夫使若人而不为竹所爱也,又何以爱竹为也?以故余绝不爱夫若而人者之爱竹也。何也?以其似而不类也。然则石阳之爱竹也,类也,此爱彼君者也。石阳习静庐山,山有方竹,石阳爱之,特绘而图之,以方竹世不常有也。石阳将归,难与余别,持是示余,何为者哉?余谓子之此君已相随入蜀去矣,何曾别。

注:①有斐:有文采的样子。《诗经•淇澳》中有“有斐君子”之语。②王子:东晋王子猷。他雅爱竹子,有“何可一目无此君”之语。③王子晋:即王子乔,东周人,传说他成仙后乘白鹤升天。④四皓:指秦末隐居在商山的四位白发皓须老者。相传四皓作《紫芝曲》,中有“晔晔紫芝,可以疗饥”之句。烨烨,一作“晔晔”,美丽繁茂的样子。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B.乎C.耳D.也
【小题2】分析文章第②段列举王子晋、四皓事例的用意。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昔之爱竹者与王子猷作对比,表明他与竹同类则亲、竹也爱他的观点。
B.以士为知己、女为悦己与王子猷爱竹作类比,表现他对竹子的知遇之感。
C.第②段以拟人手法形象描绘竹子的气节神韵,表达作者喜欢竹子的原因。
D.以昔之爱竹者与今之爱竹者作对比,突出今之爱竹者狂放傲慢缺乏真爱。
【小题4】第①、第③段画线短语意思相同,它们有何不同作用?
【小题5】作者认为“凡物皆有神”,物也爱人,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7 11:0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耿中丞
明 李贽
昨承教言,深中狂愚之病。夫以率性之真,推而扩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既欲与斯世斯民共由之,则其范围曲成之功大矣。“学其可无术欤”,此公至言也,此公所得于孔子而深信之以为家法者也。仆又何言之哉!然此乃孔氏之言也,非我也。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且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也。使孔子而教人以学孔子,何以颜渊问仁,而曰“为仁由己”
而不由人也欤哉!何以曰“古之学者为己”,又曰“君子求诸已”也欤哉!惟其由已,故诸子自不必问仁于孔子,惟其为己,故孔子自无学术以授门人。是无人无己之学也。无已,故学莫先于克己;无人,故教惟在于因人。如仲弓,居敬行简人也,而问仁焉,夫子直指之曰敬恕而已。雍也聪明,故悟焉而请事。司马牛遭兄弟之难,常怀忧惧,是谨言慎行人也,而问仁焉,夫子亦直指之曰“其言也讱”而已。牛也不聪,故疑焉而反以为未足。
夫惟孔子未尝以孔子教人学,故其得志也,必不以身为教于天下。是故圣人在上,万物得所,有由然也。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天下之失所也而优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夫天下之民物众矣,若必欲其皆如吾之条理,则天地亦且不能。是故寒能折胶,而不能折朝市之人;热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何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是故贪财者与之以禄,趋势者与之以爵,强有力者与之以权,能者称事而官,懦者夹持而使。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何其事之易也?虽欲饰诈以投其好,我自无好之可投;虽欲掩丑以著其美,我自无丑之可掩,何其说之难也?是非真能明明德于天下而坐致太平者欤是非真能不见一丝作为之迹而自享心逸日休之效者欤然则孔氏之学术亦妙矣则虽谓孔子有学有术以教人亦可也然则无学无术者其兹孔子之学术欤
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故。凡公之所为自善,所用自广,所学自当。仆自敬公,不必仆之似公也,公自当爱仆,不必公之贤于仆也。
则公此行,人人有弹冠之庆矣;否则,同者少而异者多,贤者少而愚不肖者多,天下果何时而太平乎哉!(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范围曲成之功大矣 曲成:多方努力使有成就
B.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 格:推究,研究
C.而不能伏竞奔之子   伏:制伏,阻挡
D.不问出入  出入:出身,背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故孔子自无学术以授门人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故疑焉而反以为未足 朝济而夕设版焉
D.贤者少而愚不肖者多 蟹六跪而二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鲜明地阐述了人们不应对孔子亦步亦趋的观点,强调人应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认为天生其人,必有用处,不必取法于孔子才得以满足。
B.作者列举颜渊等人问仁而孔子予以不同的回答的事例,说明儒家“为仁由己”就是要人们具有主体意识,其目的强调孔子因材施教的做法。
C.通过这封书信,作者批判了耿中丞尊孔的言论,又对以“仁”为核心的儒学理论进行批判,要求冲破“德礼政刑”的桎梏,具有时代意义。
D.作者分别从“孔子之言非我也”“孔子未尝教人学孔子”“天地不能强求天下民物一律”等角度逐层论证,从而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是非真能明明德于天下而坐致太平者欤是非真能不见一丝作为之迹而自享心逸日休之效者欤然则孔氏之学术亦妙矣则虽谓孔子有学有术以教人亦可也然则无学无术者其兹孔子之学术欤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
(2)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何其事之易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②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③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①李贽:明代思想家。②儒先:儒家先辈   ③亿:通“臆”,预料、推测。④目:眼力
【小题1】孔子是_____学派代表人物,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依据孔子及弟子言行编撰而成了《_______》
【小题2】第①段通过层层推因,揭示出“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 (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3】对第②段“虽有目,无所用矣”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有很多有眼力的人,但不能改变亿度的现象。
B.即使有很多有眼力的人也不能派什么用处。
C.虽然有眼力的人,但还是不能改变社会上的从众风气。
D.即使有眼力的人,也无法改变对孔子盲从的风气。
【小题4】“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一句中“万口”、“千年”的作用是_____
【小题5】作者反对盲从,但在文章中多次写到自己的“从众”表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定林庵记

李贽

万历戊戌,余从焦弱侯至白下,诣定林庵,而庵犹然无恙者,以定林在日素信爱于弱侯也。定林不受徒,今来住持者弱侯择僧守之,实不知定林作何面目,则此庵属定林创建,名曰定林庵,不虚耶?今定林化去又十二年,余未死,又复来此,复得见定林庵。夫金陵多名刹,区区一定林庵安足为轻重,而旧椽败瓦,人不忍毁,则此庵虽小,实赖定林久存,名曰定林庵,岂虚耶!

夫定林,白下人也,自幼不茹荤血,又不娶,日随其主周生赴讲,盖当时所谓周安其人者也。余未尝见周生,但见周安随杨君道南至京师。时李翰峰先生在京,告余曰:“周安知学。子欲学,幸毋下视周安!”盖周安本随周生执巾屦之任,乃周生不力学,周安供茶设馔,时时窃听,或独立檐端,或拱身柱侧,不欹不倚,不退不倦,卒致斯道。又曰:“周安以周生病故,而道南乃东南名士,终岁读书破寺中,故周安复事道南。”夫以一周安,得身事道南,又得李先生叹羡,弱侯信爱,则周安可知矣。后二年,余来金陵,获接周安,而道南又不幸早死。周安因白弱侯曰:“吾欲为僧。夫吾迄岁山寺,只多此数茎发,不剃何为?”弱侯无以应,遂约余及管东溟诸公,送周安于云松禅师处剃为弟子,改法名曰定林。此定林之所由名也。弱侯又于馆侧别为庵院,而余复书“定林庵”三字匾之,此又定林庵之所由名也。

弱侯曰:“庵存人亡,见庵若见其人矣。其人虽亡,其庵尚存;庵存则人亦存。虽然,人今已亡,庵亦安得独存;惟有记庶几可久。”余谓庵已不足记也,定林之庵不可以不记也。今不记,恐后我而生者且不知定林为何物,此庵为何等矣。

夫从古以来,僧有志行者亦多,独定林哉!子独怪其不辞卑贱,而有志于圣贤大道也。故曰:“贱莫贱于不闻道。”定林自视其身为何如者,故众人卑之以为贱,而定林不知也。今天下冠冕之士,俨然而登讲帷,口谈仁义,手挥尘尾,可谓尊且贵矣,而能自贵者谁欤!况其随从于讲次之末者欤!又况于仆厮之贱,鞭棰之辈,不以为我劳,则必以为无益于充囊饱腹,且相率攘袂而窃笑矣。肯俯首下心,归礼穷士,日倚檐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古无有矣。是宜记,遂为之记。不记庵,专记定林名庵之由。呜呼!道不虚谈,学务实效,则此定林庵真不虚矣。

(选自李贽《藏书》,有删改)

(注)①焦弱侯:焦竑,字弱侯,号澹园,南京人。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此庵属定林创建 第:宅子。
B.幸毋下视周安    下视:轻视。
C.送周安于云松禅师处剃为弟子 披:穿上袈裟。
D.且相率攘袂而窃笑矣 攘袂:捋起袖子。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周安供茶设馔,时时窃听 自其不变者观之
B.夫以一周安,得身事道南 臣敢上璧
C.而余复书“定林庵”三字匾之 退论书策舒其愤
D.僧有志行者亦多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安,仆役出身,先随周生,后事杨道南;因为奋力好学而致大道,得到焦竑、李翰峰的信任和赞许;后剃度为僧,法名为定林。
B.本文题为“定林庵记”,作者不在定林庵的形制规模上着笔,却围绕名之虚实展开叙述和议论,主要意图是想让后人记住定林庵。
C.作者从自己第二次来到定林庵写起,引出对定林庵往事的回忆,采用叙述并辅以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刻画了定林“知学”形象。
D.本文语言运用依文而定,先用平和舒缓的语气叙述,为后文蓄势;到结尾处语势突然崛起,并多处用感叹句进行议论,语气强烈。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夫吾迄岁山寺,只多此数茎发,不剃何为?
(2)归礼穷士,日倚檐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焚 林 而 猎 愈 多 得 兽 后 必 无 兽 以 诈 伪 遇 人 虽 愈 利 后 无 复 君 其 正 之 而 已 矣。(《淮南子·人间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