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的题目。
B.辛弃疾是继苏轼后又一“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人物。
C.词作一般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长调。
D.苏轼的词题材广泛,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11 09:03: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苏廷评行状①

(宋)苏轼

①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日:“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白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②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③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③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④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注:①苏廷评:即苏序,苏轼之祖父。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府藏:通“腑脏”③施施:形容语调平缓。
【小题1】(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凶年其田以济饥者
(2)皇考病没
(3)郡吏素暴苛,是大扰
(4)吾儿当忧不学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B.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D.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小题3】把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小题4】第④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小题5】用自己的话概括苏序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燮论

苏轼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却诛,厉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圣人所甚惧也。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至前,匹夫犹或按剑,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我乎?抑天之祸余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呜呼,小民之家,一朝而获千金,非有大福,必有大,何则?彼之所获者,终日勤劳,不过数金耳。所得者微,故所用者狭无故而得千金,岂不骄其志而丧其所守哉。由是言之,有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汉高皇帝得天下,亲冒矢石与秦、楚争,转战五年未尝得志。既定天下,复有平城之围。故终身而不事远略,民亦不劳。继之文、景不言兵。唐太宗举晋阳之师,破窦建德,虏王世充,所过者下,易于破竹。然天下始定,外攘四夷,伐高昌,破突厥,终身师旅不解,几至于乱者,以其亲见取天下之易也。

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有以使之也夫。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而益其疾也。”晋果灭虢。此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谏而不纳,而又有功,敢逃其死哉!使其不死,则厉公逞志,必先图于范氏,赵盾之事可见矣。赵盾虽免于死,而不免于恶名,则范文子之智,过于赵宣子远矣。

(选自《新编东坡海外集》有删改)

[注]①士燮:即范文子,名燮,士为其官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晨晋师而陈 压:逼近
B.必有大    咎:罪过
C.故终身而不事远略     远略:长远的谋略
D.是天夺之而益其疾也 鉴:镜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因至前  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B.此天之厚我乎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C.汉高皇帝得天下     卒以吾郡发愤一击
D.过于赵宣子远矣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鄢陵一战,范文子深藏谋略但胆小无能,在各位将士请求出征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不欲战”,从而导致了一年内晋国大乱。
B.作者善于设喻说理,以普通人家突然获得大量钱财必有大祸临头的事例设喻,引出了君王若得天下容易,那么丧失天下也会很容易的观点。
C.作者高度评价了范文子的政治智慧,认为他“不求一时之功”正是由于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盛赞他“过于赵宣子也远矣”。
D.本文是一篇史论,语言明快畅达,议论颇有思辨色彩,表明了作者对历史规律的看法,在为历史人物定性的同时,也为当下现实提供了借鉴。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
(2)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小题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小题2】以下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B.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
C.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写作者的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D.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
【小题3】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端坐)
B.下江陵(向下) 顺流而东(向东进发)
C.酾酒临江(斟酒) 横槊赋诗(长矛)
D.驾一叶之扁舟〔小船〕  渺沧海之一粟(米粒)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托遗响于悲风。
B.渺渺兮予怀。
C.何为其然也?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小题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C.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