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节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和B.余所者   诛:铲除
C.牧以谗诛   洎:及D.余以为此未足以信陵也   罪:罪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今悉兵临赵
B.二败三胜   使祸不在赵,在他国
C.斯用兵之效   未有岌岌于此者
D.为秦人积威所劫   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诚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甲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坑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乙文中作者赞同窃取魏国的兵符去分解六国的灾难的做法,因为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而赵、魏又是楚、燕、齐等国的屏障。
D.乙文中“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自古以来一直传为美谈,但文中说评论历史的人认为“窃符”这件事信陵君是有罪过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2 12:0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B.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C.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D.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蔺相如”是春秋时赵国大臣。蔺相如请命奉璧入秦,见秦王无意给赵城,用计骗回和氏璧,并叫随从化装从小路逃走,完璧归赵。
B.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宾指傧相,迎宾礼赞的官吏。
C. “武安君”是秦国大将白起的封号,其“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D. “渑池”是地名,公元前279年,秦王约赵王会于渑池。宴会上秦王请赵王鼓瑟以辱赵王。蔺相如随行,便以刺杀秦王相威胁,请秦王为赵王击缶。
【小题3】下列各句不属于论述作者不相信“蔺相如完璧归赵”观点的一项是(    )
A.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B.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C. 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D.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夏梅说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欲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①,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②,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③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也。
(注释)
①朱夏:《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故称夏季为“朱夏”。
②“廷尉董崇相”二名: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这廷尉。廷尉,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③属:通“嘱”,嘱托
【小题1】纵观全文,第一节中的“冷”“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冷:  ;热:    
【小题2】“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原因是
【小题3】对“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一句理解错误的是()
A.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奸巧的人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
B.作者批评那些表面上“趋梅”,实质上是“附热”;表象上是“趋同”,实质上是“附势”;表面上是“趋时”,实际上是怀有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人。
C.作者指出,这些人趋炎附势却不被人察觉,这是因为他善于制造假象,而把本质掩盖起来。
D.作者感叹那些能不计前途而附和处于低谷时的权贵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小题4】本文与《病梅馆记》都采用了  表现手法,都以梅说事,但主旨不同,本文主旨是 《病梅馆记》的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游天都
徐霞客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B.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来去无定
C.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D.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陡者级之 级:凿石级
B.悬者植梯接之     植:树(梯子)
C.从流石蛇行而上   蛇:像蛇一样
D.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    壁:石壁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B.作者“决意游天都”,遇险阻“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
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黄山特有的奇观。
C.文章记叙翔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石罅、文
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
D.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大自然的热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2)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
B.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
C.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
D.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遂扫石坐    弃甲曳兵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  盘盘焉囷囷
C.乐无已乎    孰能讥之乎
D.遂李及道士别 今君廉颇同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3)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
①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嶾①,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
②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②,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憟然不能止。
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③,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注释)①雰:云霞。嶾(yǐn):山势高耸突兀。②蒏(y6nɡ):酗酒。③牛山: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蕉鹿:喻人生梦幻。
【小题1】对第①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使我飞登而上,但吏卒守护着我,不让我动身。
B.让我悠然想飞登而上,但官职在身,不能动身。
C.让我想象自己生出了双翼,但吏卒都无动于衷。
D.使我轻盈得仿佛生出双翼,但吏卒守着不能动。
【小题2】赏析第②段“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一句的意境。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小题4】简述文章三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记游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