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乎水月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多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多百倍,说明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
B.“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中一个“视”和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
C.“暴箱露,斩荆棘”是写诸侯先人创业成效得来的不易;“以有尺寸之地”是写诸侯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D.文中谈赂秦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的,概述韩、魏、楚三国赂奏的史实,具体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2 09:4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攻取之外 作《师说》贻之
B.诸侯之亡与战败而亡者    而不知其
C.以有尺寸地 不知日
D.秦兵又至矣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如弃草芥
D.然后得一夕安寝
【小题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全对的一项是(    )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B.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事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C.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国力消耗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D.①诸侯送秦国的土地越频繁,国力消耗就越厉害。
②以至于发展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贿赂秦国土地,小则送邑镇,大则送城市,足见秦国受赂得地之轻易,同时也暗示秦国贪婪无度。
B.各诸侯曾经开辟疆土万分艰难,而如今为求苟安而大举割地,向秦国求和;秦国却步步紧逼,欲亡之而后快。
C.作者引用古人的话,通过“抱薪救火”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诸侯以地事秦必然走向灭亡的严重后果。
D.这一段文字概括了韩、魏、楚覆灭的历史进程,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niè):树木的嫩芽。②拱(ɡǒnɡ):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濆(fén):水边高地。④数(shù):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运,气数。⑤踞肆:傲慢放肆。踞,同“倨”。⑥庄栗:庄重谨敬。
【小题1】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与其子______、______并称“三苏”。
【小题2】“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一句中“最幸者”是指_______________, “不幸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这是一篇写木假山的记,首段由木之“幸”与“不幸”谈起,表现木材生长之难及木假山被发现之不易。
B.第二段写“予家有三峰”的木假山,基本上是第一段内容的简单重复,只是个别字句有所改变、更换或节略。
C.本文不仅暗喻人才成长与被发现之不易,同时借木假山伟岸傲立之形象暗示人才应当保有自身高尚坚贞的人格。
D.文章多用排比句,而又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描绘木假山之状随物赋形、具象生动、寄慨遥深、耐人寻味。
【小题4】从第三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木假山“爱之”、感之、敬之的原因是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耶 (全都)B.不在战矣 (所以)
C.思先祖父   (他的,他们的)D.有尺寸之地   (才,从而)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   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
D.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小题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 ②B.② ③C.① ③D.② ④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