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举:拿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满足
C.李牧连却之 却:抵挡
D.当与秦相较   当:同“倘”,如果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以攻取之外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不赂者以赂者丧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小题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B.第三段连用两个语气词,“呜呼”是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是哀其结果之惨。
C.“向使三国”以下几句,假设中不下断语,表现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D.“三国”是指齐、燕、赵,“刺客”是指李牧,“良将”是指荆轲。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9 12:4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我:家居相近,又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2)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至此?富贵不足怪,吾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我   啖:吃
B.未成而 废:停止
C.京师 游:游学
D.大旆 建:树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亲戚故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乃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 臣韩王送沛公
C.安知至此? 则或咎欲出者
D.吾昌言独有感也 月出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先:先府君,此处指苏洵之父苏序;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C.折冲:击退敌人,战胜敌人。折冲口舌之间,指在外交场合中,以言辞抗敌,御侮,取得胜利。
D.冒顿: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名。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B.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C.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D.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声有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2)建大旆,从骑数百。
(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同类题2

六、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木假山记
苏洵
(1)木之生,或孽①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②,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2)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3)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③,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选自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注①孽:嫩芽,②濆(fén):水边高地。③踞肆:踞,同“倨”,指神态高傲舒展。
【小题1】第(1)段加点词“最幸者”“不幸者”分别指什么?
【小题2】赏析第(2)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3)段作者认为木假山“可敬”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1)段作者说经历风雨侵蚀后未曾腐朽,又能逃脱被樵夫砍伐厄运的树木十分少见。
B.第(2)段末尾感叹“其理似不偶然”,表达了作者对造成树木种种不幸的天命的反抗。
C.第(3)段由家中所藏的木假山生发感慨,作者以木假山的山峰暗示自强自立的人格。
D.全文由树的生长写到木假山的特征,转合自如,最后以三个感叹号收束,引人深思。
【小题5】指出本文主要表现手法,概括全文主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宋】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曰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火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⑤呜呼!以略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举:拿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C.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中心论点是第一段的起始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 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的作用。
B.文中第三段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六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略秦带来的损失之大。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
D.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⑵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4】根据文中第四段内容,试比较概括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乎水月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多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多百倍,说明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
B.“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中一个“视”和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
C.“暴箱露,斩荆棘”是写诸侯先人创业成效得来的不易;“以有尺寸之地”是写诸侯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D.文中谈赂秦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的,概述韩、魏、楚三国赂奏的史实,具体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