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举:拿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满足
C.李牧连却之 却:抵挡
D.当与秦相较   当:同“倘”,如果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以攻取之外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不赂者以赂者丧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小题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B.第三段连用两个语气词,“呜呼”是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是哀其结果之惨。
C.“向使三国”以下几句,假设中不下断语,表现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D.“三国”是指齐、燕、赵,“刺客”是指李牧,“良将”是指荆轲。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9 12:47: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窃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以二国秦     委:对付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阴助急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小题4】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4)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同类题4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以前假使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次数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如果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斯用兵之效也 蚓无爪牙之利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询《六国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祖父:祖辈父辈
B.霜露  暴:晒干
C.暴秦之欲无 厌:同“餍”,满足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奉弥繁 二虫又何知
B.至颠覆 圣人不凝滞
C.举予人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葬之
D.实亦百倍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秦欲壑难填,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