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次以济是也 济:渡
B.一有易于古  一:一旦
C.沮止者不用  用:治理
D.独长渠之利较然 较:明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先是鄢水,之后是夷水,再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
(2)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3)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
【小题4】根据原文,概况分析县令孙永(曼叔)能够顺利修复长渠,造福一方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4 05:0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上母书(明)

夏完淳

①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②痛自严君,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③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④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⑤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

⑥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缡二年,贤孝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

⑦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敞屣。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注释:①对父亲的敬称。②作者的嫡母盛氏。③作者生母陆氏。④张游,明末文学家,复社的领袖。⑤夏完淳外甥。⑥典故,比喻绝嗣。⑦典故,比喻甥舅之情谊。
【小题1】题目中的“书”为“信”之意,高二我们曾经学过贾平凹的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
(1)痛自严君见(____________)
(2)本复见天日(____________)
(3)贤孝著(____________)
(4)为气所激(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词与“为人所诟笑”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以淳为念B.若属皆且为所虏
C.君我呼人D.何辞为
【小题4】下列选项与“何以为生”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沛公安在B.大王来何操C.句读之不知D.盛以锦囊
【小题5】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1)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2)门祚衰薄,终鲜兄弟。
【小题6】本文是作者在狱中写给其生母及嫡母的绝笔信,笔墨所至,感情充沛。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从一个角度谈谈本文的艺术特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王介甫书
司马光
向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苖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光被旨为批答,见士民方不安如此,而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
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然后乃出视事。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徳。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窃惟居髙位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恩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申明去岁之论。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用是,故敢妄发而不疑也。属以辞避恩命,未得请,且病膝疮,不可出,不获亲侍言于左右,而布陈以书,悚惧尤深。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选自清·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引疾卧家   左右欲引相如去
B.当速改前令之非者    始速祸焉
C.然后乃出视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而不能改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介甫即王安石,介甫是他的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在其名外另取一字,以表其德。
B.“与王介甫书”中的“书”即今天的书信,古代把书信写得特别好的人称为 “书圣”。
C.期年,文中指一整年。古人认为日月运行十二月则一周天复会于故处,谓之“期”。
D.忝备:谦辞。古人常以此表达自己有愧于担任某官职,或列于某身份。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窃惟居髙位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恩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申明去岁之论。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4】司马光在文中对王介甫提出哪些批评?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雨至 骤:突然
B.天高日晶  晶:亮
C.盖夫秋之为也  状:情状
D.亦何乎秋声    恨:遗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未之以忠信,远者未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B.泽命不,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家族修:治理
D.若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
B.拱手问曰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缓其刑政人不惧死三人行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言此三者 此亡秦续耳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⑤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六国论》节选文字,完成小题(12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削月割,以趋于亡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D.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智力孤危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暴霜露,斩荆棘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围绕着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秦”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B.第二段用比喻论证的手法,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形象地写了假如六国能并力抗秦的结果,总结了历史教训,为后文评论现实做了铺垫。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六国的形势和北宋的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D.文中“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词的运用,让文章在具有雄辩力量的同时也富有充沛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的深深忧虑。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