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次以济是也 济:渡
B.一有易于古  一:一旦
C.沮止者不用  用:治理
D.独长渠之利较然 较:明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先是鄢水,之后是夷水,再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
(2)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3)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
【小题4】根据原文,概况分析县令孙永(曼叔)能够顺利修复长渠,造福一方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4 05:0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周公、召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曾辅佐武王灭商。‚召虎:周宣王时名将、贤臣;方叔:西周周宣王时卿士,曾率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北伐玁狁。
【小题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气之小大     称:称赞
B.恐遂没 汩:迅速
C.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
D.未能习吏事     通:普遍、全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辙生好为文,思至深   于水见黄河大且深
B.气可以养致  后知天下之巨富
C.虽无所不读,皆古人之陈迹 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
D.太尉才略冠天下 太尉苟为可教而辱教之
【小题3】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以秦汉时的古称“太尉”称呼韩琦,表达了对韩琦的一种崇敬之情。而“上”,体现了苏辙对韩琦彬彬有礼的态度。
B.苏辙认为,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
C.苏辙认为养气有两个途径: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关于内心修养,举了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例子,这也是他在本文重点强调的。
D.苏辙在文中颂扬韩琦在内政、领兵方面的卓越才干,是为了表明欲见之意,这也是他写信的的主要目的。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2)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句读之不知,或者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2分,共8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和九年,在癸丑岁:时间
B.足以视听之娱极:穷尽
C.情随事迁:结束
D.不能之于怀喻:明白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管弦之盛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B.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仰观宇宙大犹不能不以兴怀
D.会会稽山阴之兰亭况修短随化,终期
【小题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B.感慨系之矣
C.列坐其次D.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第三段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喜欢“静”的人,一种是喜欢“躁”的人;这两类人在性格乃至行为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人生观上根本就没有相通之处。
C.文章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后一部分变为抒情、议论。由赏景畅饮引发出忧与乐、生与死的感慨,由乐生悲,由生到死,这是作者的哲理思辨。
D.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点实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