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4分)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4分)
(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9-01 02:5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古代诗文的阅读与理解
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死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然幽深,深远
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少矣。增加
D.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归咎,责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B.火尚足以
C.以故其后之曰“褒禅”D.方其破荆州,江陵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段简略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B.作者详细写游后洞的经历,一是和后洞多自然美景有关,二是和作者此次游历探索的目的有关。
C.作者未能尽兴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是因为走到半途时,照明用的火把燃尽了。
D.作者用一个“悔”字,既概括了自己游历未能尽兴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分)
(2)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2分)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给季弟书
魏禧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然不苟,颇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选自《魏叔子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念吾弟然不苟介:耿直
B.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坐:因为
C.谏而不听,遂其人薄:接近
D.有愉色者必有容婉:和顺
【小题2】【小题3】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颇远大相期制府檄下,几捕系死
B.往时我督弟甚严句读不知
C.欲归弟畅言不足外人道也
D.岂无乐爱耶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4】【小题5】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
(2)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
(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嬴而不助五国也与: 亲附
B.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殆:危险
C.始祸焉速:招致
D.则胜负之数:命运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惑不从师
A.二败三胜
B.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C.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之所劫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围绕着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B.第二段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事实形象地写出了六国并力抗秦的结果,总结了历史教训,为后文的评论现实做了铺陈。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六国的形势和北宋的形势进行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的覆辙。
D.文中“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词的运用,让文章在具有雄辩力量的同时也富有充沛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的深深担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译注·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C.庠序,都是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D.孝悌,“孝” 指孝敬父母;“悌”指爱护弟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多了。
B.孟子认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C.“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王无罪岁”是孟子劝勉梁惠王要抛弃虐政,施行仁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D.本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句式整齐,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小题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