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耽传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  署:暂代官职
B.乃规旄钺    规:谋划
C.耽每畋,从数百骑     畋:打猎
D.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 亡:逃跑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下诏让樊泽取代贾耽为帅,张献甫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当李纳的士兵路过滑州时,贾耽的手下建议让他们住在城外,页贾耽却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采纳。
D.贾耽熟悉地理,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小题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
【小题4】请简要概括贾耽的形象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4 05:0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父为朔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位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曰:“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注)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风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睦。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伯伦战死,椿被执。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官;收东京,战数有功。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光弼徙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二年,太尉,谥曰武烈。

(选自《新唐书·王思礼传》,有删改)

(注)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B.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C.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D.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徙”指一般的调动官职;“代”在本文中为“代理”之义,古代表示代理、暂时担任官职的词有“署”“权”等。
B.三公,周代已有此词。据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薨”“崩”“卒”“不禄”“死”表示“人死”的意思,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薨”在古代称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D.“赠”本文中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思礼熟习作战,曾侍奉哥舒翰而立功受官。后在奉诏接应吐谷浑苏毗王归附时,不幸坠下马,脚跛得厉害。不久,加授为金城郡太守。
B.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他的请求。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潼关失守,唐肃宗十分生气。在宰相房琯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因而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
D.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小题4】翻译: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B.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C.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D.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B.路,宋代最高的行政区划,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烽为扬州路”中“路”与此处的“路”意思不同。
C.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 ,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D.储嗣,即储君、帝王的继承人。又称王储或皇储。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也。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庆历三年,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是时天下无事,士大夫弛于久安,一日元昊叛,师久无功。天子慨然厌兵,思正百度以修太平,诏增置谏官四员,使拾遗补阙,所以遇之甚宠。公以材名在选中,遇事感激,无所回避,权幸畏敛,不敢挠法干政,而上得益与大臣图议。皇祐四年,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御史吕景初、吴中复、马遵坐论梁丞相适罢 台职,除他官,公封还辞头,不草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至和元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徙知福州。公为政精明,而世闽人,知其风俗。至则礼其士之贤者,以劝学兴善,而变民之故,除其甚害。往时闽人多好学,而专用赋以应科举,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公为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率。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

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公曰:“弊有大于此邪!”即下令禁止。至于巫觋主病蛊毒杀人之类,皆痛断绝之,然后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条其事,作五戒以教谕之。久之,闽人大便。遂拜三司使,居二岁,以母老,求知杭州,即拜端明殿学士以往。徙南京留 守,未行,丁母夫人忧。明年八月某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六。

(节选自欧阳修《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B.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C.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D.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古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唐、宋进士分甲乙两科,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
B.起居注,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几乎历代帝王都有,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制,制书,是用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有时也用于官员的褒奖嘉勉。
D.经术,即经学,泛指对先秦儒、道、法等各家经典著作进行注解、研究的学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襄忠君报恩,处事刚直敢为。他被皇上委以重任担任谏官,一心辅助皇上,遇事不避权贵,为皇上创造了良好的施政环境。
B.蔡襄坚持原则,敢于违抗皇命。御史吕景初等三人因言获罪,被革职为民,他深表不平,退回皇帝谕旨,拒绝拟写免职诏令。
C.蔡襄为政精明,大力兴利除弊。他熟悉闽地风俗,到任后礼贤下士,倡导经学,禁止铺张丧俗,禁绝巫觋蛊毒等,政绩斐然。
D.蔡襄荣显其母,侍母十分孝顺。他得到皇上赏识,母亲也得到皇上赏赐;为照顾老母,他舍弃朝廷职位,请求到地方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正百度以修太平,诏增置谏官四员,使拾遗补阙,所以遇之甚宠。
(2)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圜,京兆三原人也。为人明敏,善谈辩,有容止。李嗣昭节度昭义,辟圜观察支使。梁兵围潞州,逾年而晋王薨,晋兵救潞者皆解去。嗣昭危甚,问圜去就之计,圜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有二心。已而庄宗攻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其后嗣昭与庄宗有隙,圜数奉使往来,辨释谗构,嗣昭卒免于祸,圜之力也。

张文礼弑王镕,庄宗遣嗣昭讨之。嗣昭战殁,圜代将其军,号令严肃。既而文礼子处球等闭城不下,圜数以祸福谕镇人,镇人信之。圜至城下,处球登城呼圜曰:“城中兵食俱尽,而久抗王师,若能自归,惧无以塞责,幸公见哀,指其生路。”圜告之曰:“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其如据守经年,伤吾大将,一朝困竭,方布款诚,以此计之,子亦难免。然坐而待毙,曷若伏而俟命?”处球流涕曰:“公言是也!"乃谴人送状乞降,人皆称圜言不欺。明年,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改圜行军司马。圜与崇韬素相善,又为其司马,崇韬因以镇州事托之,而圜多所违异。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明帝嘉其平延孝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圜选辟才俊,抑绝侥幸,公私给足,天下便之。

故事,使臣出四方,皆自户部给券,安重诲奏请自内出,圜以故事争之,不能得,遂与重诲辨于帝前,圜声色俱厉。而使臣给券卒自内出,圜益愤沮。重诲尝过圜,圜出妓,善歌而有色,重诲欲之,圜不与,由是二人益相恶。圜不自安,因请致仕,退于磁州。

朱守殷反于汴州,重诲诬圜与守殷连谋,谴人矫诏杀之。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饮而死。愍帝即位,圜太傅。

(选自《新五代史.唐书.任圜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B.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C.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D.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是李存勖的庙号。庙号指的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
B."户部”是官署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俸饷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者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世或已死的有功官员及其亲属进行加封,所赠官职一般为虚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圜为人明敏,善于谋划。在李嗣昭危难之际,任圜劝他一心坚守,因此受到庄宗高度赞赏;后又奉使往来于李嗣昭和庄宗之间,化解两人矛盾。
B.任圜临危受命,重诺守信。在李嗣昭战亡时,任圜代理其职;讨伐张处球,兵临城下,以利害晓谕镇人,并赦免张处球,人们称赞他为守信之人。
C.任圜任人唯贤,刚直不阿。担任朝廷要职,能够选辟才俊;对不合礼法之事,能够据理力争,在使臣给券问题上,甚至敢于在皇帝面前严辞争辩。
D.任圜急流勇退,看淡生死。在与安重诲交恶后,深感不安,为避祸离开朝廷退于磁州;在安重诲构陷并假托君命置他于死地时,任圜能坦然受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庄宗攻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
(2)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