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周公、召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曾辅佐武王灭商。‚召虎:周宣王时名将、贤臣;方叔:西周周宣王时卿士,曾率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北伐玁狁。
【小题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气之小大     称:称赞
B.恐遂没 汩:迅速
C.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
D.未能习吏事     通:普遍、全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辙生好为文,思至深   于水见黄河大且深
B.气可以养致  后知天下之巨富
C.虽无所不读,皆古人之陈迹 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
D.太尉才略冠天下 太尉苟为可教而辱教之
【小题3】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以秦汉时的古称“太尉”称呼韩琦,表达了对韩琦的一种崇敬之情。而“上”,体现了苏辙对韩琦彬彬有礼的态度。
B.苏辙认为,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
C.苏辙认为养气有两个途径: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关于内心修养,举了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例子,这也是他在本文重点强调的。
D.苏辙在文中颂扬韩琦在内政、领兵方面的卓越才干,是为了表明欲见之意,这也是他写信的的主要目的。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2)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句读之不知,或者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09:0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④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下列加点词与“亦足以称快世俗”中的“称快”用法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_)
A.长桥卧波,未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C. 栗深林兮层巅
D.青海长云雪山
A.渔夫樵父之舍,皆可
2.下列加点词与“以览观江流之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
A.忽魂悸魄动
B.娘指扣门扉曰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拒秦
D.成其小,劣之
 
3.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将何往而非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
A.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B.秦人不暇自哀
C.戍卒叫,函谷举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引入张梦得的事例,其目的是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巢谷传(节选)

苏 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多力,遂弃其旧,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间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矣。”予惊喜日:“此非今人也,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普,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盲而行其志也。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华》)

(简注)
①里校:当地的私墊。里乡里这里指当地、地方上。②金石交:形容友谊像金石那样坚固。③浮沉里中:在家乡过着不安定的生活。浮沉,形容生活不安定。④诵言:公开说。诵,通“讼”公开。⑤发之:表彰他。发,表彰。
(阅读指要)
本文记述了巢谷的两件典型事例,表彰了他的志节和贤德,讽刺了世态的炎凉。文章通过巢谷的言行,刻画其性格,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运用,也对深化主题颇有裨益。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谷多力(__________)  
(2)泸州蛮乞弟扰边(__________)
(3)妻子不免寒饿(__________)    
(4)士大夫皆与予兄弟游(__________)
(5)不旬日必见,死无矣(__________)
(6)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句中所提“予兄子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二段中“不自意全”这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想到自己还能保全性命B.没有把自己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小题4】本文写了巢谷哪两件典型事例?表现了巢谷怎样的品质?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君莫使遗之者。
(2)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3)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小题2】对于《芣苢》一诗,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试从诗歌情感这一角度出发,就《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作简要阐释。
【小题3】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全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富有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小题4】除了《芣苢》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古人劳作场景的诗歌还有不少,请说出以下两首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
(1)《国风·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苎(苎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菅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太宗论

苏辙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而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承乾既废,晋王,嫡子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

帝尝得秘谶,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

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辛,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旧君之礼。雄信将戮,以股内啖之,使与俱死。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高宗从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不可。他日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由此废立之议遂定。,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不知也。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B.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C.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D.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在文中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B.“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用年号纪年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C.“布衣”,布制的衣服,指衣着俭朴;借指平民,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故名。
D.“昭仪”,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位同丞相,爵比诸侯,北魏亦沿用。自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太宗能“任贤使能”“恭俭节用”,是夏、商、周三代以来难得的贤君。
B.作者认为唐太宗亲征高丽就是想要在当世被人夸耀,并且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
C.作者认为唐太宗不注意修养德行,却听信李淳风的话杀了李君羡,是难以改变“女武代王”的天命的。
D.作者认为李虽能尽忠效力,却是一个“匹夫之侠”,唐太宗却认为可以把少主及天下托付给他,这实为唐太宗的过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2)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辙

①辙之不肖,何足以求交于鲁直?然家兄子瞻与鲁直往还甚久,辙与鲁直舅氏公择相知不疏,读君之文,诵其诗,愿一见者久矣。性拙且懒,终不能奉咫尺之书,致殷勤于左右,乃使鲁直以书先之,其为愧恨可量也。

②自废弃以来,颓然自,顽鄙愈甚,见者往往嗤笑,而鲁直犹有以取之。观鲁直之书,所以见爱者,与辙之爱鲁直无异也。然则书之先后,不君则我,未足以为恨也

③比闻鲁直吏事之余,独居而蔬食,陶然自得。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今鲁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所有过人远矣,而犹以问人,何也?闻鲁直喜与禅僧语,聊以是探其有无耶?

④渐寒,比日起居甚安,惟以时自重。

【小题1】据文中某人名字中的“字”,在题目横线上应填入的姓名是_________。
【小题2】简要概括第一段“为愧恨”和第二段“未足以为恨”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①段: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颓然自放  放纵B.所以见爱者  用来……
C.此其所有过人远矣  内心D.聊以是探其有无耶  大概
【小题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