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谓之方山子。

居于黄,过岐亭,适见。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见之欤?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之 宗:尊崇,推崇。
B.晚乃于光、黄间 遁:逃跑。
C.余居于黄     谪:贬官。
D.方山子见之欤 傥:或许,可能。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晚遁于光、黄间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①谓之方山子    ②击沛公于坐
C.①过岐亭,适见  ②犹且从师而问
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  ②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遇;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地方,过着隐居生活。
D.好文章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2)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9 03:1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歌,完成各题。
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
宋代:苏轼①
徐门②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③,牛衣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 ①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②徐门:即徐州。③缲车:缫丝车。④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片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的首句采用了倒装的句式,既描绘出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又把词人的行踪逗出---行走在枣树下。
C.上片的后两句,词人通过“村南村北”的“缲车”声和农人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达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D.词的上片一句一个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侧重抒情议论,既有对路途遥远、人体困乏的无奈,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E.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小题2】结合词的内容及相关信息,分析理解词人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