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歌,完成各题。
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
宋代:苏轼①
徐门②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③,牛衣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 ①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②徐门:即徐州。③缲车:缫丝车。④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片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的首句采用了倒装的句式,既描绘出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又把词人的行踪逗出---行走在枣树下。
C.上片的后两句,词人通过“村南村北”的“缲车”声和农人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达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D.词的上片一句一个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侧重抒情议论,既有对路途遥远、人体困乏的无奈,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E.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小题2】结合词的内容及相关信息,分析理解词人的形象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8 08:0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乙)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 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 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 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 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小题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与“将子无怒”中的“子” 基本相同,与《核舟记》中“虞山王毅淑远甫刻”中的“甫”也相同。
B.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赋的是《短歌行》,与《赤壁赋》的“赋”同义。
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苏轼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可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小题3】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第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而第二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B.甲文节选自《赤壁赋》,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仅仅是为了记游,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C.乙文中,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D.乙文中,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
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残实,吾已见共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小题1】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酒脱性格
【小题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矣
B.乎
C.耳
D.也
【小题3】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小题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