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B.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
C.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D.思厥先祖父 先祖父:死去了的爷爷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①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②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C.①赂秦力亏     ②秦兵又至矣
D.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 ②一人心,万人之心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开篇先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引出两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
C.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文章第四段,用假设推论的方法,提出了六国免于被秦国灭亡,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同时,作者不带任何感情,客观冷静地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由论史过渡到告诫当世的“为国者”。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9 03:1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我:家居相近,又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2)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至此?富贵不足怪,吾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我   啖:吃
B.未成而 废:停止
C.京师 游:游学
D.大旆 建:树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亲戚故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乃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 臣韩王送沛公
C.安知至此? 则或咎欲出者
D.吾昌言独有感也 月出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先:先府君,此处指苏洵之父苏序;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C.折冲:击退敌人,战胜敌人。折冲口舌之间,指在外交场合中,以言辞抗敌,御侮,取得胜利。
D.冒顿: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名。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B.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C.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D.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声有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2)建大旆,从骑数百。
(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彭州圆觉禅院记
北宋 㣿洵
①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
②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①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
③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㿿,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②
④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㿿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
⑤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㿿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注】①“食”、“服”:食,指俸禄;服,指官服。②“楚”:指项羽,季布是项羽部将,屡败刘邦,项羽败亡后被刘邦捉拿,但被刘邦赦免并任命官职,丁公在楚汉战争中曾抓住刘邦但私下把刘放了,后来楚败,丁公拜见刘邦以为会重用,刘邦却把他杀了并示众以警示背叛的人。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以B.之C.则D.乃
【小题2】对第①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应该随遇而安并听从自己内心的“乐”与“不乐”选择居所,但不应该随便搬迁。
B.“乐”与“不乐”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居所,所以要怡情养心而不应该随便搬迁逃脱。
C.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一个人名实表里是否统一和为政做人的态度。
D.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我”能否驾驭他人、天人是否和谐的表现。
【小题3】㣿洵愿意为保聪写“记”的根本原因是( )
A.保聪在京师就殷勤地求与㣿洵相识,㣿洵被他的诚恳感动。
B.保聪求与㣿洵相识相知而没有背叛其师,且光大其师事业。
C.士大夫们从唐开始就排斥僧道,㣿洵要表示与他们的不同。
D.宋朝已不ۿ唐朝那样排斥僧道,而且保聪又为圆觉院命名。
【小题4】分析第③段画线处论证方法的作用。
【小题5】从前三段看,本文作为“院记”与一般的院、亭、楼、台的“记”相比特点突出,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弥繁,侵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道:途径
B.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保全
C.子孙之不甚惜   视:观看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赂者丧 洎牧谗诛
B.二败三胜  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C.奉弥繁    侵愈急
D.赵尝五战秦 并势弱
【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关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选文中第四段采用假设推理的方式,推论六国若有不同于史实的做法,必不至于亡国。
D.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做了准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⑤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交互。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厥:同“其”,相当于“他们的”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决定。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夹叙夹议的文字流溢着丰富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激愤,对六国“为积威之所劫”的警告。
B.文中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作者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句式也整饬有度,富有节奏感、感染力。
C.作者幵篇亮出观点,接着,指出了贿赂的危害,然后,作者通过设问再进一步阐述;最后总结全文,从史实引出深刻的教训,揭示出写作意图。
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4】阅读文章第④段,概括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