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B.③⑤
C.①③D.④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11-29 03:2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当)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B.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举匏尊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D.酾酒临江(酿酒)   固一世之雄也(固然)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舞幽壑之潜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侣鱼虾而友麋鹿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与其他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
C.何陋之有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4】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句读之不知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过 岭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释】①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③这里江南指虔州。④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之少,“长”与“少”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悲伤痛苦。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E.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
【小题2】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结合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