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断山明”一句有远景有近景,远处树林尽头山峰明晰,近处有竹林掩墙。
B.“乱蝉衰草”一句用蝉、衰草和池塘三种意象,说明词人所处环境有点荒凉。
C.“杖藜徐步”勾勒出傍晚时分村旁的小道上,词人拄着藜杖徐徐漫步的画面。
D.“殷勤昨夜三更雨”用拟人手法说明天公毫无情义,故意在昨夜送来一场雨。
【小题2】“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写景巧妙,动静结合,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 维《鸟鸣涧》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宋•翁 卷《乡村四月》
【小题3】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但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却有些不同。请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29 01: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令者薄暮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C.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D.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朔:一般指农历每月的初一。
B.赤壁: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赤壁,并写下两篇赋,本文中的赤壁,指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C.冯夷:也作冰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文中指河伯。
D.羽衣:用羽毛编织的衣服,特指道士或神仙所穿之衣,借指道士。文中指道土或神仙所穿的衣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描写的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景色,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深冬之景,而《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第3段写作者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等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急欲一览赤壁夜景的激动和兴奋,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着。
D.最后两段写半夜见闻与归家夜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卓尔不群的孤鹤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词的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C.“飞雪似杨花”侧面烘托宋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乐景写哀情,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未归丈夫的深深思念。
D.词的下片转写夜晚,“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E. 词的结尾三句作者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小题2】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从对方着笔,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以雨名,喜也 志:记载
B.叔孙胜狄,以其子   名:命名
C.雨麦于岐山之 阳:山的北面
D.农夫相与于野 抃:鼓掌,表示欢喜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公得禾,名其书/举匏尊相属
B.以为休息所/唯江上清风
C.官吏相与庆庭/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D.五日不雨,可/相与枕藉舟中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B.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C.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D.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引经据典,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以喜名物古已有之,表示不忘的用意。
B.苏轼认为不但自然界的雨对百姓很重要,施政者施行的好的政令一样是百姓的“及时雨”。
C.文章认为雨是上天对百姓的恩赐,因此应归功于上天。
D.文章开门见山,劈首破题,继而述说亭以雨名的经过,最后以歌作结,首尾圆合。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