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断山明”一句有远景有近景,远处树林尽头山峰明晰,近处有竹林掩墙。
B.“乱蝉衰草”一句用蝉、衰草和池塘三种意象,说明词人所处环境有点荒凉。
C.“杖藜徐步”勾勒出傍晚时分村旁的小道上,词人拄着藜杖徐徐漫步的画面。
D.“殷勤昨夜三更雨”用拟人手法说明天公毫无情义,故意在昨夜送来一场雨。
【小题2】“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写景巧妙,动静结合,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 维《鸟鸣涧》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宋•翁 卷《乡村四月》
【小题3】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但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却有些不同。请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29 01: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万顷之茫然   ②击空明兮流光   ③歌而和之   ④余音袅袅,不绝如
A.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靠着  ④细丝
B.①越过  ②顺水而下  ③靠着  ④一条
C.①越过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细丝
D.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一条
【小题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②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水与月乎 ④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下列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小题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②曲肱:弯着胳膊作枕头。③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可与《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C.“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