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以雨名,喜也 志:记载
B.叔孙胜狄,以其子   名:命名
C.雨麦于岐山之 阳:山的北面
D.农夫相与于野 抃:鼓掌,表示欢喜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公得禾,名其书/举匏尊相属
B.以为休息所/唯江上清风
C.官吏相与庆庭/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D.五日不雨,可/相与枕藉舟中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B.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C.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D.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引经据典,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以喜名物古已有之,表示不忘的用意。
B.苏轼认为不但自然界的雨对百姓很重要,施政者施行的好的政令一样是百姓的“及时雨”。
C.文章认为雨是上天对百姓的恩赐,因此应归功于上天。
D.文章开门见山,劈首破题,继而述说亭以雨名的经过,最后以歌作结,首尾圆合。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8 02:1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 毅 论

苏 轼

自知可 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勾 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桴 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骑 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所 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求亡之不  暇:空闲的时间
B.桴进兵 援:拿起
C.其政令 治:治理
D.不王则所处  审:明白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自知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而求哀请命勾践/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C.骑劫代将/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燕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乐毅失败原因的一项是
①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②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③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④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
⑤齐人苦湣王之暴⑥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
A.①②④B.③⑤⑥C.④⑤⑥D.②④⑥
【小题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B.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C.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D.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齐桓公、晋文公如果去做商汤、周武一样的事,图谋成就王业,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成就霸业。
B.吴王最终被勾践杀死,项羽被汉高祖追杀,作者用这些事例阐述了不能用狭小的仁义去破坏掉建国立业的大计。
C.作者认为,乐毅在和齐国的常年征战中如果能及时停止战争,让齐国的百姓休养生息,那么对生活满足的齐国人也就没有人有斗志去和乐毅打仗了。
D.文章叙议结合,内容材料丰富,分析了王道和霸术的分别,阐述了王道不是霸者夺取天下的好方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寒食雨二首(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注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

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小题1】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E.“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小题2】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