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幽居
张咏
落花时节掩关初,请绝江城旧酒徒。
满屋烟霞春睡足,一溪风雨夜灯孤。
易中有象闲消息,身外无求免叹吁。
多谢岩僧频见访,欲回流水又踟蹰。
【小题1】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落花时节”点名时间,“江城”点明居住的地点,加上“掩关”“绝酒徒”的行为,写出了诗人的生活,也表现了他的心态。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不如意的经历比作来袭的风雨,虽只有孤灯相伴,但并不妨碍酣眠,他相信酣眠醒来必是满屋绚烂的阳光。
C.颈联写到《易经》的卦象显示着不能为官的征兆,而诗人并不为此唉声叹气,表达了他无欲无求的心理,这是当时诗人们普遍的心态。
D.尾联写生活中有“岩僧”频频造访,和首联“绝酒徒”相呼应,看来前后矛盾,其实与刘禹锡“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的意思近似。
E. 本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全诗又遵循韵律特点,用的是平声韵,可以说是一首比较典型的七言律诗。
【小题2】本诗题目为“幽居”,“幽”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7-01 12:19: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用”照应“九日”。
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E.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小题2】(小题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投知己书

宋张耒

五月日,某谨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得其悲欢好忌之微情。故工乐者能使喜悭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成见于其容,当其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也,盖虽欲自掩而不可得。普伯牙之所好者琴耳,钟子期坐而听之,而伯牙不能藏其微情。夫伯牙之情,岂与琴谍哉?惟其专意一心事其枝,故意之所动,默然相授而不自知也。

某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其煎熬逼迫之情,都塞情感之气,盈心满怀。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挚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计其安居饱燠,脱忧危解逼仄,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某素于其身无有其一。故虽出仕四方,而门单族薄,执版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凌侮。其穷愁困塞有不可胜言者,又岂独此哉!

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阻遏望富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宣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如某之穷者,亦可谓之极矣。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遗会穷厄,投其所便。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长歌恸哭,诟骂怨怒,可喜可骇,可爱可愚,饰然文,若有所得。某之于丈,虽不可谓之工,热其用心,亦已专矣。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之臣,而不麟之文尝欲与。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导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则某之精诚,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公亦念之耶?

(选自《张来集》,有删改)

(注释)①燠(yù):暖。②通仄:窘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逆:推测
B.执版拜以见大吏     趋:小步快走
C.其平生之区区 区区:情义诚挚悬切
D.而不膜之文尝欲奖与   奖:勉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某谨仆夫百拜献书某官 击沛公于坐
B.惟其专意一心事其技 日削月割,趋于亡
C.脱忧危解逼仄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沛然文    然微以自文君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写给朝廷某官的一封书信,文中就“发愤著书”“穷而后工”的观点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阐述,并直截了当地向某官表达了提携自己的愿望。
B.借伯牙鼓琴而子期知音的典故,说明技艺的精湛在于专注。当人真正达于专注的境界,就会“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使创作者与接受者有不期而遇的情感交流。
C.作者自陈遍历生活的艰辛折磨,遍观古今文章,“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认为文章写作有舒忧慰藉的功能,困穷之境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发愤创作。
D.本文语言朴实,风格平易。作者认为文章是生活体验的真实表现,要注重对个人主观感受的抒写,体现了对文学真实性的重视和对充实自然的文风的倡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工乐者能使喜慍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子其容
(2)某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