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词的首句点明了饮酒的时间、地点和醉酒的程度,先醉后醒,醒后又醉,作者纵饮的 豪兴表现出来了。
B.第二句写归来很晚,“仿佛三更”是一种不确定的判断,“仿佛”一词传神地写出了 词人醉眼蒙昽、意识不清的状态。
C.作者深夜归来,家童鼾声如雷,敲门不应,让他很是无奈,只好拄着拐杖在江涛声中 焦急不安地等待。
D.“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两句以议论入词,表达了作者历尽宦海浮沉后对 不自由的官场生活和纷扰世事的厌倦,以及渴求解脱的思想感情。
E.词的最后两句表明,作者要乘一叶扁舟,任意飘流,在江海中度过余生,流露出一种 悲观和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
【小题2】“夜阑风静觳纹平”一句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14 04:0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这如诉,余音袅袅段,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都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如不可平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超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糊涂
C.其破荆州,下江陵     :当
D.举匏樽以相  :同“嘱”嘱托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其身也,则耻师焉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C.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D.皆出于此乎 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是故益圣,愚益愚
B.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食埃土,下饮黄泉
D.顺流而
【小题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为其然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5】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谓之方山子。

居于黄,过岐亭,适见。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见之欤?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之 宗:尊崇,推崇。
B.晚乃于光、黄间 遁:逃跑。
C.余居于黄     谪:贬官。
D.方山子见之欤 傥:或许,可能。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晚遁于光、黄间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①谓之方山子    ②击沛公于坐
C.①过岐亭,适见  ②犹且从师而问
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  ②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遇;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地方,过着隐居生活。
D.好文章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2)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康直节堂记
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遂其性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君以客饮于堂上   皆以杏仁澄之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做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