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诗序: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狱中寄子由(其一)
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注]“他年夜雨独伤神”:苏轼早年与弟弟在旅驿读书,一次读到唐人韦应物的一首赠人诗“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一联,彼此十分感动,就相约将来入仕后尽早退隐以享受“风雨对床”的闲居之乐。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圣主如天万物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圣主泽被万物,点出诗人身逢盛世。
B.“小臣愚暗自亡身”是自己遭受的巨大不幸的哀痛之音,照应诗题中的“狱中”。
C.诗歌颔联是说想到自己这次必死无疑,十口家人将无处可归,更让自己劳累。
D.尾联歌颂的是生死与共的兄弟之情,真情流露,深切真势,因而历来被人传诵。
E. 这是作者狱中的“绝命诗”,出自肺腑,辞藻华丽,又咏兄弟情,故十分感人。
【小题2】(小题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8-18 09:4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目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小题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的分)
A.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离骚》中的“灵修美人”寓意有相同之处。
B.“子”意义丰富,既指“公候伯子男”中的第四等爵位,又是古代对成年男子或对对方的尊称。
C.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与冀州、宪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合称“九州”。
D.蜉蝣,一种小飞虫,春夏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小题3】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第二段重在抒情,第三段重在说理。先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而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B.甲文节选自《赤壁赋》,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仅仅是为了记游,文章以文为赋,意象连贯,结构严谨。作者依托于景物描写,抒情说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使文章的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完美统一。
C.乙文中,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有了良朋益友、佳肴美酒,再游赤壁顺理成章,不多的几行文字,让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D.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被贬期间,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但《前赤壁赋》重在记游、状景,字字秋色,宁静清幽;而《后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句句冬景,清冷深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③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生十有六年而于轼。    (2)从轼于凤翔
(3)君立屏听之 (4)未期年先君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贡进士方女  蚓无爪牙
B.其后轼有忘   此人一一为具言
C.已而果 有穴窈
D.由是始知其敏静也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为此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小题4】妻子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的两类人,一类是 二类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第②段作者精心描绘了夫妻日常生活的言谈,请简要概括妻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