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小题1】下列对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 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的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小题2】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本诗中所体现的“梅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10 05:4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小题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E.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远离富庶之地,被贬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
【小题2】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同类题5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

壬戌(rén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zhǔ)客,诵明月之诗,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2),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开头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方式“泛舟”,时间“七月既望”,地点“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
B.“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几句先写景,后写事,把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言行错综着、交替着来写。
C.“少焉”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远而近。
D.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七月既望
(2)举酒
(3)窈窕之章   
(4)少
(5)纵二苇之所
(6)浩浩乎如虚御风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客有吹洞箫者。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