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当时苏轼62岁,被贬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市)通判。②邹同庆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谗人蔽君,忠直见谤。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借《庄子·齐物论》的典故,以梦喻世事,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
B.上片“新凉”二字与下片的“中秋”呼应,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含有无限惋惜和悲叹。
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的“寒”与本词中的“凉”,都意在以节候之“清寒”,反衬世间真情值得留恋。
D.过片中,“酒贱”源自词人谪居期间经济的贫困,“客少”主要是因为词人被贬在外,远离亲友,以及贫困的处境。
E.苏轼是宋代豪放词的大家,然而这首词却包含哀怨隐忍的心绪,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
【小题2】本词中蕴含着词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请分别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23 12:5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①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②,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有删改)

(注)①蓰:五倍;②膏味:韵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书不观 束:抛弃
B.韩宣子鲁 适:去、到
C.多且易如此 致:获得
D.尽公择之藏 发:打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悦于人耳目而适于用 仰观宇宙
B.幸得之,皆手自书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尽读所未见之书  为惑也,终不解矣。
D.游谈无根,此又何? 吾其还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辅,夹叙夹议,再间以抒情,理、事、情三方面相得益彰;且句式整散结合,长短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B.文章注重例证,首段以他物为例,引出对书的议论;二、三两段,举古今贤者、老儒读书的艰难、不易,说明今人不读书的原因。
C.本文以金石、草木等物的缺点衬托书籍有用且不弊不竭的优点,用古时书籍匮乏而苦读若渴的风习对比后世书籍繁多而士子读书怠惰的现状,发人深思。
D.作者通过对其友李公择藏书留给后人的事件的记叙,再用自己“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仍热爱读书现身说法,劝诫后人当珍惜读书的机会。
【小题4】用“/”给下文断句。
其(游侠)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游侠列传》)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
(2)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B.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C.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D.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赐还骸骨归葬故里。古人还常用“致事”“填沟壑”“乞归养”“下车”表示相近意思。
B.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卿子,褒尊之辞,意公子也;冠军,因宋义是“诸军之上”的上将军,故为“冠军”。
C.矫杀,意为假托君王命令以杀人。矫诏也称矫制,指假托君命行事,出于歹意矫诏者会获罪。
D.高帝,是刘邦的谥号。除了皇帝有谥号,一些高级大臣,有功王侯也会被赐予谥号,如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都被谥为“文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苏轼对范增是否该离去以及什么时候离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采用多方证明、反复推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这一写作技巧对后代的应试文章影响很大。
B.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在项羽杀掉卿子将军宋义时就选择离开,而不是要等到鸿门宴上项羽不采纳他意见时才离开。
C.苏轼称赞范增是人中豪杰,因为范增是让刘邦也畏惧的人才。如果范增不是中了陈平的离间计而离开的话,项羽也不会亡。,
D.苏轼《范增论》一文,名为评论历史人物范增,实则评析项羽、刘邦与义帝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高祖本纪》)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题。(12分)
稼说送张琥 苏轼
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
【小题1】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2分)
【小题2】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小题4】(小题4)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
【小题5】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