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②絮帽:绵帽。③铜钲(zhēng ):古代乐器名。④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小题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岭”与“树”。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远景,第五、六两句写近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小题2】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11 05:24: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词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②由肱:一作曲肱,屈曲手臂。③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④层霄:弥漫的云气。⑤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⑥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刻画出了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自身形象。
【小题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
(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注释①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两首词篇章结构上相似,都是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雁。
B.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萨词“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
C.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与萨词“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孤鸿影”出现的情境相似,作用相同。
D.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高洁孤傲。
E. 两篇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写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小题2】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小题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