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小题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请从意象、描写方法等角度赏析,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小题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26 12:40: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日 喻

苏 轼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  ,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 ①籥: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乎
B. 耳
C. 焉
D. 矣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其所见而名之”表现人们对事物观察粗心。
B. “莫之见而意之”表明受客观限制难把握实质。
C. 概括惑于所见、主观臆度两类求道的错误现象。
D. 表明当今之人谈论道时都受到不同的局限约束。
【小题3】第③段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南方“没人”掌握“没水”譬喻,形象论证学以致道的道理。
B. “日与水居”“生不识水”的差异是学没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C. 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以南方没人与北方勇者作对比,突出观点。
D. “七岁”“十岁”“十五”的连续叙述凸显长期实践的积累过程。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被贬黄州期间他生活很困窘,在友人的帮助下获此闲地来躬耕自给,还筑起居室“雪堂”,并自称东坡居士。
B.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众体兼善。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C.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的清幽、热闹的环境特点。
D.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加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于万物上,更达清澈澄明之境。
E. 第二句主要通过象征的手法来写。“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即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小题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一特点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