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当时词人住在城南长江边的临皋亭。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苏轼还在东坡筑屋名雪堂。这首词记叙了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小题1】下列对本词鉴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两句表现了作者纵体的豪兴。
B.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象童鼻息如雷和词入听到的滚滚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畀。
C.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一句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 意味,是全词主旨句。
D.“夜阑风静穀纹平",寓情于景,是词人主观世严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E.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一句使本诗在情感意境等方面超越了《赤壁赋》,比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类似的语句更进一层。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10 10:2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 际:边,“天际”即天边
B.意有所极,梦亦同 趣通“趋”,往
C.击空明兮流光    溯:逆水而上
D.故不积步 跬:半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施施行,漫漫而游 耳得之为声
B.醉则更相枕卧 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C.游是乎始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D.不知东方既白 蚓无爪
【小题3】下列有关文本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宴游西山之后写下这篇文章,别出心裁,冠以“始得”二字,透漏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B.甲文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和傲世的情怀。
C.乙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现了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乙文中,“客”通过赞美英雄曹操,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慨。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B.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C.“居士先生老矣”是劝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D.“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小题2】(小题2)筝是一种拨弦乐器,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  (南朝梁·萧纲《弹筝》)
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李端《听筝》)
C.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
(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小题3】(小题3)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