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
【小题1】上面这首词按照字数分属于___________。
【小题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叶舟轻,双桨鸿惊”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
C.“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中的“但”强调自然永恒的意思。
D.作者写到严子陵,是想效仿他的归隐之心。
【小题3】本词上阕的景物描写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1-13 12:2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可教予如此 今夫夫子托于斯竹也
B.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之    吾将买田而归老
C.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  废卷哭失声
D.今画者乃节节而之    士大夫传之,以口实
【小题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至于剑拔十者(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急起从之,振笔直(完成,成功)
B.夫既心识其所以(代词,这样) 平居自视了然(平日,平素)
C.而读书者之(亲附)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予(赠送)
D.投地而骂曰(兼词,相当于“之于”)   烧笋晚食,函得诗(发送)
【小题3】下列选项全部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他的《墨竹赋》体现了对文与可画竹的深刻理解,而作者意与法兼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①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②临皋,亭名。③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坂,斜坡,山坡。④登虬(qiú)龙,虬,龙的一种,游于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之丛林。⑤羽衣翩(piān)仙,穿着用鸟羽所制的衣服, 轻快飘逸。翩仙,一作“蹁(pián) 跹(xiān)”。⑥俛(fǔ),同“俯”。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霜露降,木叶尽脱   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B.今者暮攀   儿已禄相
C.栖鹘之巢   正襟坐而问客曰
D.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将归临皋 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斯文
B.①于是携酒鱼。 ②夫人之相,俯仰一世。
C.①凛其不可留也 ②飘飘如遗世独立
D.①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悟言一室之内
B.履巉岩,披蒙茸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长乐王回深父
【小题4】下列省略句中补出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B.列坐(于)其次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D.(鹘)划然长啸
【小题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C.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D.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小题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中国古代一种文体,兴盛于唐宋时期,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可入乐歌唱,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B.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
D.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跟仙、道、人的精神品格有着密切关系。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达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
【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行人带着酒和鱼从雪堂出发来到赤壁,先是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履”、“披”、“踞”、“登”等一连串动词写出作者欲一览冬夜赤壁景象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
D.文中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与世无争的豁达态度。
【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 ∶曰和,曰安。

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为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也,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使此二极者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

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赫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顾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人之见者必呕也。其不见而食者,未尝呕也。请察其所从生。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是以私识其言,而时省观焉!

【小题1】可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也D.哉
【小题2】对第三段所论“安”的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不与外物相争,顺其自然,淡然自安
B.不受外物影响,听从内心的主观感受
C.不畏人生艰险,安于贫贱,超然物外
D.不因外物变化而改变自我,处变不惊。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对外物的感受轻微,内心和顺,因而养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B.在外事物变化轻微,在内心情顺畅,进而养生的道理就完备了。
C.在外对事物的感受细微,在内心情顺畅,进而养生的道理就完备了。
D.外物带来的感受细微,内心对外物的感应顺遂,因而养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小题4】吴子深得养生之道的根本原因在于
【小题5】本文在说理上颇具特色,试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