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红 梅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B.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她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
C.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D.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的前辈的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小题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1-08 05:0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姓张氏,讳方平,字安道。其先宋人也,后徙扬州。尧卿,生而端默寡言,有出世间意。公年十三,入应天府学。颖悟绝人。家贫无书,尝就人借三史,旬日辄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终身不再读。属文未尝起草。宋绶、蔡齐见之曰:“天下奇材也。”

景祐元年中选,授校书郎,知昆山县。蒋堂为苏州,得公所著《刍荛论》五十篇,上之。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

公献《平戎十策》,大略以边城千里,我分而贼专,虽屯兵数十万,然贼至常以一击十,必败之道也。既败而图之,则老师费财,不可为已。宜及民力之完,屯重兵河东,示以形势。贼入寇,必自延、渭而兴州,巢穴之守必虚,我师自麟、府渡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宰相吕夷简见之,谓宋绶曰:“君能为国得人矣。”然不果用其策。

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自杭太夫人,服除,以旧职还朝。后官参知政事,历三朝,以太子太保致仕。其年十二月二日薨,享年八十五,有司议谥曰文定。

轼尝论次其文曰:“常恨孔北海、诸葛孔明二人之文,不见其全,公其庶几乎?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选自《苏轼文集·张文定公墓志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B.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C.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D.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父亲,多指已经去世的父亲。与此相对,“妣”多指去世的母亲。
B.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加上《左传》,称为“前四史”。
C.丁忧:遭逢丧事。多指朝廷官员在父母去世时,辞官归乡为父母守制。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指退休。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方平的祖先是宋人,后来迁徙到扬州。张方平十三岁时,进入应天府学习,聪颖过人。
B.张方平写出了《平戎十策》,书中认为我军分兵而守,敌军集中兵力,所以我军常常以寡击众,最终大败。
C.张方平在杭州遭遇母亲的丧事,服丧期满,以原来的官职返回朝廷。后以太子太保的身份
退休,死后谥号为文定。
D.苏轼认为,张方平的文章与孔融、诸葛亮两人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为张方平感到遗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上王兵部书
(宋)苏轼
①荆州南北之交,而士大夫往来之冲也。执事以高才盛名,作牧于此,盖亦尝有以相马之说告于左右者□?闻之曰:“骐骥之马,一日行千里而不殆,其脊如不动,其足如无所著,升高而不轾,走下而不轩。其技艺卓绝,而效见明著,至于如此;而天下莫有识者,何也?不知其相而责其技也。
②夫马者,有昂目而丰臆,方蹄而密睫;捷乎若深山之虎,旷乎若秋后之兔;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古之善相者立于五达之衢,一目而眄之,闻其一鸣,顾而循其色,马之技尽矣。何者?其相溢于外而不可蔽也。士之贤不肖,见于面颜,而发泄于辞气,卓然其有以存乎耳目之间,而必曰久居而后察,则亦名相士者之过矣。
③夫轼,西州之鄙人,而荆之过客也。其足迹偶然而至于执事之门,其平生之所治以求闻于后世者,又无所挟持以至于左右,盖亦易疏而难合也。然自蜀至于楚,舟行六十日,过郡十一,县三十有六,取所见郡县之吏数十百人,莫不孜孜论执事之贤,而教之以求通于下吏。且执事何修而得此称也?轼非敢以求知,而望其所以先后于仕进之门者,亦徒以为执事立于五达之衢,而庶几乎一目之眄,或有以信其平生尔。
④夫今之世,岂惟王公择士,士亦有所择。轼将自楚游魏,自魏无所不游,恐他日以不见执事为恨也,是以不敢不进。不宣。轼再拜。
(注)
①苏轼中进士后不久,听说王兵部以伯乐自许,为了广交权贵,早进仕途,苏轼写了这封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信。
②执事:书信中对对方的敬称,后文“左右”意同。
③轩轾:高低。此句意思是拉车上坡,车不后仰;下坡,车不前倾。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乎B.焉C.哉D.也
【小题2】将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而志不存乎刍粟
②远望目若视日
③去而不知所止
④若是者飘忽腾踔
A.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小题3】第③段画线部分的数目字是为了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④段画线句看似不礼貌,实则措辞巧妙,请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5】此信有求于人,但写得不卑不亢;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4

课外文言文阅读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以雨,志喜也 名:命名。
B.予至扶风之明年,始官舍 治:修建。
C.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狱:监狱。
D.以客而告之    属:劝酒。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丁卯大雨,三日不知有汉
B.一雨三日,伊谁力 穷山高而止
C.又可忘耶 曲中规
D.农夫相与忭野  青,取之于蓝而青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B.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的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2)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