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听赵秀才弹琴
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淡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小题1】下面对诗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B.第二句写玉音清脆,让人渐觉气定神闲,写出了琴声清雅的特点。
C.诗中运用了典故,《幽兰操》是孔子所作,卓氏指卓文君。诗中风趣的写出不必弹幽兰曲也能引起卓文君的琴心,从侧面表现了音乐的感染力。
D.本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音乐,只是李贺的诗用了湘夫人、女娲、吴刚等神话典故,使得全诗想象更瑰丽,立意更新奇。
E. 本诗侧重于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而《李凭箜篌引》不但描摹音乐,还增加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07 09:4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华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本诗作于诗人来长安应试之时,也是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之日。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紧扣“忆昔”二字,首联以“昔年”领起,前六句回忆长安昔日繁华,尾联转向“今日”,抚今追昔,感慨遥深。
B.首联采用“五陵”之典故和“子夜”双关手法,展现了达官权贵声色犬马、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这也是唐王朝走向衰亡的表征。
C.颔联“长似昼”“不知秋”二语讽刺统治阶层沉迷酒色以致昼夜不分、春秋不辨,直抒胸臆,辞旨显达。
D.颈联中的西园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所在的邺都名园,曹丕、曹植兄弟有清夜游西园之举,故名“西园公子”。而“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国信陵君的名号,这里显然是张冠李戴。
E. 莫愁是古代洛阳女子,李商隐《马嵬》中就有“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这里取“不知愁”之意,暗含浮华歌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台城
韦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韦庄:唐末、五代诗人。
【小题1】本诗首句先从景物描写起笔,如果说是写“眼中所见”的话,那么次句转入 ____ 、_____ 。
【小题2】“鸟空啼”的“空”字用得极好,它与杜甫《蜀相》“_______________”中的“空”字一样,含有物换星移、人世沧桑之感。
【小题3】后两句写“烟笼十里堤”的“台城柳”,深刻地揭示了这样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自然无情人有情,本诗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伤感情绪。
同类题3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秋夜作
(唐)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①轻飙:微风。 ②蟻(xiao)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③砧杵,指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
(1)请说说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下列对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开门见山,点出全词题旨。“江南好”从旁人口中说出,更有说服力。也有劝说游子留在江南,而游子意在回乡的意思。
B.三、四句写江南的景色之美:澄澈明净的春水胜过长空一碧的天色;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眠。这是从局部着墨,一句一图,历历在目。
C.五、六句写江南的人之美。“似月”说女子容貌光彩照人,“皓腕凝霜雪”说女子双腕洁白如雪,人物美得具体形象。
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中的“莫还乡”表面上是顺承,实则反扑,前面一直说江南好,劝人留在江南,现在说“莫还乡”,实际蕴含的是一片思乡之情。“断肠”突出了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晚唐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诗题中的府相,是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小题1】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对沈德潜的这一评价作简要分析。
【小题2】诗歌首联,连用三个“满”字,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五代十国
韦庄(约836-910)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