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B.选文第二段从正面进行阐述,说明人必有师,人们应该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而老师和学生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C.选文第三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D.韩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不良风气,也是对那些指责他“好为人师”的人的公开答复和驳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4 07:45: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B.其出人也矣  出:超出
C.师道之不,可知矣    复:恢复
D.君子不齿 齿:并列
【小题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出于此乎 吾还也
B.其身也  以其无礼
C.耻师焉  群聚而笑之
D.今其智反不能及   遂私见樊於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看来很奇怪。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⑵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①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鸣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②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话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③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不救,弃城而逆道?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准,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④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选自《张中丞传后叙》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通知:完全了解
B.宁能知人之不救 卒:士卒、士兵
C.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擅:独揽,拥有
D.强留之,食与乐,延霁云坐 具:准备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抓住最关键的几件事,突出了许远忠于国家,以大局为重的品质,又紧扣了他与张巡关系。
B.睢阳之战的指挥权本在许远手中,但许远虚心接纳张巡,自甘位居张巡之下,张巡被杀,许远被俘。
C.韩愈认为批评许远守城不力和责难许、张二公死守睢阳都是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他人好事的表现。
D.第④段,作者把南霁云放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展示了其忠义、慷慨、临危不惧的英勇品质。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2)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4】选文前三段主要是辩“诬”,请简要概括作者所驳斥的三个“诬”点。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岳武穆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①,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而驰,期初若不审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帝称善。

(选自《宋稗类钞》)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选自韩愈《马说》)

注①斛: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斛,也相当于“一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行百余里(______)
(2)受大而不取(______)
(3)欲毙然(______)
(4)且欲与常马不可得(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故常
B.啖刍豆数斗
C.而驰
D.而不择粟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小题4】甲文里,集中体现马良所具备的“外见之才”的句子是______。
【小题5】(1)这两段文字实则都是借谈马来说理,甲文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
(2)进一步结合乙文来看,这两段文字又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