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笃竞长纤纤笋,踯躅四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诗人读了张十一的来诗后,写了本诗。②筼筜:读“yúndāng”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③踯躅:羊踯躅花,二月花发,耀眼如火,月余不歇。④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山水空净,猿鸣声声,人烟鼎盛,一派繁华美好的景象。
B.颔联“竞”字写出了筼筜蓬勃生长,“闲”字写出了羊蹿躅悠然开放。
C.“未”字统领“报”字,“莫令”是不要让的意思,表现了诗人的意愿。
D.尾句中“斗”同“陡”本句的意思是诗人顿时感觉头发白了一多半。
E.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写景方法上与本诗首联大不相同。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18 10:0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古之学者必有师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很多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一定
【小题3】翻译句子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二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决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口:“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口:“诺。”于是栋楹梁楠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日:“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以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昌黎先生文集》,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王勃、王绪、王仲舒。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言事:指谏迎佛骨一事。③大号:帝王的号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B.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C.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D.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古代指写在文集前面的一段文字;另有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B.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D.元和,古代年号,在中国历史上被使用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东汉章帝执政时期,第二次是在唐宪宗执政时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引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C.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A.人非生而知之者B.吾从而师之
C.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第一句既说明了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
B.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正面论证从师的必要。
C.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D.选文综合运用散句和整句,句式灵活富有变化,语言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