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庄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了诗人行程的时间地点以及事由,“落帆”“孤驿”奠定了全诗凄冷孤寂的感情基调。
B.“冥冥”运用叠词形象描绘出黄昏时分阳光欲明又暗的交融状态,与“浩浩”风波一起使漂泊异乡的孤独无形中又深了一层。
C.独夜”“听钟”“未眠”处处点“夕”,处处写夜。在这凄清孤寂的夜晚,诗人只能一夜听钟,含蓄委婉地写出乡思客愁之深。
D.韦应物作诗颇丰,尤善于五言。就此诗而言,诗人将大量篇幅用于写景状物,极尽描写盱眙之能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处。
【小题2】颈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该联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05 04:3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唐诗鉴赏题。
贫女 秦韬玉①
蓬门②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次诗为屈居宦官田令孜门下做幕僚时所作。②蓬门:用蓬茅编扎的门,指穷人家。③压金线:用金线绣花。“压”是刺绣的一种手法,这里作动词用,是刺绣的意思。
【小题1】请概括诗作中贫女形象。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情感。
同类题2
(二)古诗文阅读
早发宜陵即事
罗邺
①
霜白山村月落时,一声鸡后又登岐。
居人犹自掩关在,行客已愁驱马迟。
身事不堪空感激,鬓毛看著欲凋衰。
青萍
②
委匣休哮吼,未有恩仇拟报谁。
【注】①罗邺:晚唐诗人,有建功立业之志。屡试不第,先后辗转于郭铨、崔安潜等幕府,晚年远赴塞北边防营帐任职。②青萍:古代名剑。《拾遗记》:“帝颛项有曳影之剑,……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霜白”“月落”点明诗人出行的背景,渲染出了环境氛围的凄清寂静。
B.“一声鸡”以声衬静,写出行之早与山村之静,呼应诗题中的“早发”。
C.颔联以“居人”掩门团聚与“行客”驱马独行作比,突出诗人的伤感。
D.颈联“凋衰”写所骑之马毛发脱落的形象,并借马暗写诗人身世坎坷。
E. 诗人运用“青萍委匣”一典,以古剑自比,委婉地表达出复杂的心情。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泊舟盱眙①
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②
夜久潮浸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③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注释:①诗人时任盱眙县尉,仕途失意。②次:停留。③候馆:旅馆。
(1)请赏析本诗颈联的写景特点以及所抒发的情感。
(2)前人评价这首诗“心思之巧,最易启人聪颖。”请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做到构思精巧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野步
贯休
①
闲步不觉远,萧萧木落初。
诗情抛阃阈
②
,江影动襟裾。
阁北鸿行出,霞西雨脚疏。
金峰秋更好,乞取又何如。
【注】①贯休(832-912),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借、诗僧。②阃阈,门限、门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是诗人内心闲适的外化,诗人心境淡然,故不觉得道路遥远,此处的“闲”字不是闲置无事,而是恬淡悠闲、自由自在的表现。
B.诗的第二句,用了白描手法,文字浅白,意蕴幽深,既点出初秋时令,又描绘了秋叶飘飞的情状,“萧萧”一词兼具声形。
C.“诗情抛阃阈”表现了诗人“秋晚野步”,将诗情留在家中,眼前一片空旷,内心更是无欲,对周围景物视而不见的僧人心态。
D.“江影动襟裾”描绘出诗人来到江边,江风吹动衣襟、诗人形象倒映在水中的画面,虚实相间,显得生动形象,富有美感。
E. 诗的颈联描写的是远景,对仗工整,有形有色,动静结合,前一句点出了季节为秋,后一句点出时间是傍晚,的确是诗中佳句。
【小题2】对尾联中“乞取又何如”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春夕旅怀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唐代诗人,浙江人。公元888年举进士,终生飘泊,久在湘、鄂等地做官,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请谈谈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分析其中两种。
(3)全诗除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