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眺望(一作“鹦鹉洲即事”)
崔涂
怅望春襟郁未开,重吟鹦鹉益堪哀。
曹瞒尚不能容物,黄祖何曾解爱才。
幽岛暖闻燕雁去,晓江晴觉蜀波来。
何人正得风涛便,一点轻帆万里回。
【注】①东汉末年,才子祢衡因羞辱曹操,被曹操遣送到荆州刘表处,又因轻慢刘表,转寄于江夏太守黄祖门下。黄祖的长子黄射曾在江中沙洲上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即席写成著名的‘鹦鹉赋’,鹦鹉洲从此得名。后祢衡因讥讽黄祖被杀,葬于鹦鹉洲。②崔涂:唐末诗人,进士,曾屡遭谗毁,仕途不顺,终生漂泊。  
(1)诗的首联有何作用?
(2)诗人在后三联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4-06 10:1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②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③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人、而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中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⑤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⑥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⑦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唐代李翱《杨烈妇传》,有删改。)

(注释)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四年底攻入汴州,自称楚帝,公然反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长少必周而均 (2)则人谁肯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俘其男女(_______)
A.牵连 B.疲劳 C.连续 D.捆绑
(2)朝廷宠守御之臣(_______)
A.标识 B.识别 C.表彰 D.发挥
【小题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小题4】用“/”为第⑦段画线部分断句。
凡 人 之 情 皆 谓 后 来 者 不 及 于 古 之 人 贤 者 古 亦 稀 独 后 代 耶
【小题5】第⑥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小题6】请从第②段的语言描写入手,分析杨氏这一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家贫,蓄古琴①,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②,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先生。

②古黔娄先生死③,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曰:“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参曰:“先生存时,食不充遏,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妻曰:“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君馈栗三十钟④,辞不纳,是有余富也。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方子,韦布之士⑤,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

(辛文房《唐才子传·方干》有删改)

注:①蓄:保存。②比喻科举及第。③黔娄:春秋时齐国的贤士。④钟:中国古代计量单位。⑤指平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辄主人(_____________) (2)王公嘉其(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与“遂相师友”中的“师友”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
A.吾得事之
B.至尊而制六合
C.天下集响应
D.假舟揖者,非能
E.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小题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见干器 句读不知
B.行吟醉卧自娱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C.何乐谥为康哉   骊山北构西折
D.昔先生国君用相 慎勿妇死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2)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
【小题5】第②段,作者写黔娄的目的是__________
【小题6】阅读全文,概述方干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小题1】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__(传统节日名)前一或二日。
【小题2】下面对这两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诗第二句写出了“堪悲”。作者独在他乡,寒食佳节,倍思亲人。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B.孟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
C.韦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D.韦诗通篇写景,正因为诗人情深意真,在下笔时把“想诸弟”的情意贯串、融合在全诗之中,就使四句诗成为一个极其和谐的整体。
【小题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两首诗歌的划线句。(任选一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也。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精于《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任城王澄重其学业,为其声价。澄功衰在身,欲七月七日集文武北园马射。普惠奏记于澄,澄意纳其言,托辞自罢。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时太后父胡国珍薨,赠太上秦公。普惠以前世后父无太上之号,诣阙上疏,陈其不可。左右畏惧,莫敢为通。太后览表,亲至国珍宅,召集五品以上博议其事。普惠以理正之,无所屈。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泗。普惠谓曰:“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普惠以天下人,幅度长广,尚书计奏,复征绵麻,恐人不堪命。上疏又表乞朝直之日,时听奉见。自此之后,月一陛见。及任城王澄薨,普惠荷其恩待,朔望奔赴,至于禫除,虽寒暑风雨,无不必至。初,澄嘉赏普惠,临薨启为尚书右丞。尚书诸郎以普惠地寒,不应便居管辖,相与为约,并欲不放上省,纷纭多日乃息。魏子建为益州刺史,有赃罪,普惠被使验之,事遂得释,故子建父子甚德之。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右丞如故。出除东豫州刺史。淮南九戍十三郡,犹因梁前弊,别郡异县之人错杂居止。普惠乃依次括比,省减郡县,上表陈状,诏许之。宰守因此,绾摄有方,奸盗不起,人以为便。普惠不营财业,好有进举,敦于故旧。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早终。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在州卒,谥曰宣恭。

(摘编自《北史·张普惠传》)

注括比:查户口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B.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C.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D.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B.功衰,古代丧服名称,指的是斩衰、齐衰之丧在练祭之后所穿的一种丧服。
C.调,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的一种,即每户每年要缴纳定额的丝、麻等物产。
D.朔望,在传统历法中,“朔”指朔日,即每月初一,“望”指望日,即每月十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普惠坚持礼仪,据理力争。太后的父亲去世被追赠为太上秦公,张普惠认为前朝太后的父亲没有太上的称号,于是上疏反对,即使面对太后也照样按理纠正,无所屈服。
B.张普惠受到恩遇,心有感念。任城王澄非常敬重张普惠,所以任城王澄去世后,张普惠初一和十五一定去祭奠,一直到除去丧服,不管是寒冬盛暑,刮风下雨,张普惠必定赶到。
C.张普惠出身低微,被人轻视。任城王澄临终前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但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低微,就联合起来抵制,最终张普惠也没有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
D.张普惠做事有序,执政有方。张普惠任东豫州刺史时,管辖地区因南梁遗留的积弊,不同郡县的人杂居在一起,于是张普惠一一查验登记户籍撤销一些郡县,上奏陈述具体情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
(2)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