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前两句写卖松人到长安卖松树,虽然是求利,但是心思独特。
B.第三句中的“寒涧”两字写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艰苦,为下文的“瘦叶几经雪”做铺垫。
C.卖松人所卖的松树具有生长环境恶劣、叶瘦花淡、无人赏识的特点。
D.“淡花应少春”,花淡,缺少春意,因此暗含作者的批评。
E. 尾联写长安人重视桃李芬芳美艳,只是可惜的是染上了六街的灰尘。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04 10:03: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 适②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③。
垄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堕南北人!
注①人日,我国古代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七。杜二拾遗,即大诗人杜甫。
②高适(约704年一1765年),早年长期沉沦下僚,四处漂泊;五十三岁之后方得重用。
③风尘:宦途,官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人日题诗寄草堂”,首句即点题,“遥怜”的“怜”即同情怜惜之意,可见二人感情深厚,此句表达出二人身处异地却共有思乡之情。
B.“柳条弄色”“梅花满枝”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叶萌芽、梅花盛开的美好情景,这种景致,却让诗人“不忍见”“空断肠”。
C.“身在远藩无所预”中的“预”是“参与”之意,诗人身在遥远的藩镇,无法参与当地的政事,心中自然百忧千虑,可见诗人复杂的情感。
D.从“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可知诗人与杜甫分隔两地,“空相忆”“知何处”是诗人无奈无助的深沉感喟,隐藏着内心的哀痛。
E.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富于表现力。
【小题2】此诗画线的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①黾勉:勉力,尽力。②兴尽方下山: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居山阴时,忽忆友人戴安道,当即登舟往访,经夜始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小题1】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出游西山,偶然忆起隐居的旧友,不辞辛劳前往拜访,不料到门不遇,叩门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
B.诗人拜访的这位朋友,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通过他住的地方、房间的摆设以及作者对他的生活的推断,可以推测这是一位远离尘嚣、宁静淡雅的高士。
C.此诗虽是写拜访友人,但我们从行文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本人的性格特征,他应是一位喜爱山水、乐慕清净、豁达潇洒的高雅之人。
D.最后两句,化用王子猷访戴安道的典故,意在强调拜访友人尽兴后才下山。诗人未与朋友见面,但胸怀旷达,说自己已经领悟到清净妙理,不必等他回来。
E.寻访隐逸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并不少见,此诗的新巧在于虽写不遇,但把隐逸者的生活和性格展现无疑,又借写不遇,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幽雅情趣,老题材写出了新意。
【小题2】请结合全诗,梳理诗人的心境变化历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政字思政,太原祁人。容貌魁伟,有筹策。属万俟丑奴、宿勤明达等扰乱关右,北海王颢率兵讨之,启思政随军。军事所有谋议,并与之参详。时魏孝武在藩,素闻其名,乃引为宾客,遇之甚厚。及登大位,委以心膂。迁安东将军。预定策功,封祁县侯。俄而齐神武潜有异图,帝以思政可任大事,拜中军大将军、大都督,总宿卫兵。思政乃言于帝曰:“高欢之心,行路所共知矣。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关中有崤、函之固,一人可御万夫。且士马精强,粱储委积,进可以讨除逆命,退可以保据关、河。宇文夏州纠合同盟,愿立功效。若闻车架西幸,必当奔走奉迎。藉天府之资,因已成之业,一二年间,习战阵,权耕桑,修旧京,何虑不克。”帝深然之。
大统之后,思政虽被任委,自以非相府之旧,每不自安。及河桥之战,思政下马,用长槊左右横击,一击踣数人。时陷阵既深,从者死尽,思政被重创闷绝。思政久经军旅,每战唯著破衣弊甲,敌人疑非将帅,故免。仍镇弘农。思政以玉壁地险要,请筑城。即自营度,移镇之。迁并州刺史,仍镇玉璧。八年,东魏来寇,思政守御有备,敌人昼夜攻围,卒不能克,乃收军还。以全城功,受骠骑大将军。
十二年,加特进、荆州刺史。州境卑湿,城堑多坏。思政方命都督蔺小欢督工匠缮治之。掘得黄金三十斤,夜中密送之。至旦,思政召佐吏以金示之,曰:“人臣不宜有私”,悉封金送上。太祖嘉之,赐钱二十万,思政之去玉璧也,太祖命举代己者,思政乃进所部都督韦孝宽。其后东魏来寇,孝宽卒能全城。时论称其知人。
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其才。
(选自《北史 列传第五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其才/
B.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其才/
C.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其才/
D.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其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是官职的任免调动常用词,语义包括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这里是升职。
B.大将军、大都督、总宿卫兵都是官职名称,大都督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为全国最高之军事统帅。南宋时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为执政官出任临时统帅之称。
C.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招幸特指皇帝对臣下的召见。近幸则多支帝王对嫔妃而言。
D.大统有天下一统,成就帝业之意,也可指军队统帅或者僧侣名。文中指天下统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武帝登基之前就听说王思政有才能,对他非常好;孝武帝登基后,更是把重要的部门和职位委任给他。
B.王思政向孝武帝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不如放弃洛阳,退守关中,时机成熟后再作打算,孝武帝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C.王思政认为玉璧地势险要,战略地位很重要,请求筑城为防御准备,他不但自己守住了玉璧,而且他推荐的韦孝宽也成功地守住了。
D.王思政在河桥一战中身先士卒,深入敌人阵地,他身边的人都死了,他故意穿破旧的衣服和盔甲,让敌人以为他不是将帅,才免于一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魏孝武在藩,素闻其名,乃引为宾客,遇之甚厚。
(2)思政之去玉璧也,太祖命举代己者,思政乃进所部都督韦孝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