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人在这两首诗中流露的情感是否一致?试赏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写的均是“早春”景色,它们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简析其作用。
答:甲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1:59: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望矣    抬起脚后跟
B.善于物    借助
C.而闻者    清楚
D.士大夫之族  家族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
B.非能水也,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C.皆出于此乎  今智乃反不能及
D.群聚而笑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中用“跂而望”不如“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虚心好学, 不需要借助外物、外在的帮助。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2

阅读《送孟东野序》,完成下列小题。
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词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元结、李白、杜甫,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取材于《古文观止》)
【注】①孟郊(751—814),字东野,中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送给他。②韶:中国古乐曲。产生于约公元前二十三世纪舜时代乐舞。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趋也,或梗之 梗:阻塞
B.其志弛以肆   肆:放纵
C.李翱、张籍其尤也 尤:优异
D.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信:信用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草木之无声   唐之有天下
B.其皆有弗平者乎 而使自鸣其不幸耶
C.其于人也亦然   然亦未尝绝也
D.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声清以浮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人因为心中不平而鸣的一组是
①其沸也,或炙之   ②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③人声之精者为言   ④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
⑤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⑥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
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类和世间万物一样,都会因不平而鸣。
B.历代的仁人志士只会用精美的文辞表达内心感受。
C.作者认为孟郊的诗与李翱、张籍相比,还有差距。
D.作者用少量笔墨写到孟郊,其实是对他进行批评。
【小题5】文中提到“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这里的“六艺”是指儒学六经,即《诗》、《书》、《礼》、《乐》、《易》、___________。“六艺”也指周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学问和技能,即礼、乐、射、御、书、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C.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无论,不分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很多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小题3】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以弹琴著名。②划然:突然。③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④冰炭置我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剧烈冲击。
【小题1】(改编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细柔的琴声,前两句用儿女之情作比,充满和谐欢乐的情调;后两句把琴声拟作英雄气概,使琴声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B.“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颖师的琴声比作风和日丽时飘动的白云和飘飞的柳絮,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C.“喧啾百鸟群”领起以下三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间,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D.这首诗的前十句为一部分,正面写声音;后八句为一部分,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小题2】这首诗前十句准确地描写出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请对音乐变化的层次加以概括。
【小题3】(新高考新导向题)有人说“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两句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请结合两位诗人的境遇,进行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