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1)宾语前置句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
(2)固定句式
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_______”是固定短语,意思是“_________”
⑧是故圣亦圣,愚亦愚
“_______”是固定短语,意思是“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1-02 10:4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律:这里指《礼记》。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在注释《礼记》“礼不讳嫌名”时说:“嫌名,谓声音相近,若禹与雨,邱与丘也。”即下文所说的“嫌名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贺进士 举:参加……的考试
B.劝之举者为非    非:错误
C.子与贺得罪    且:将
D.之于律 质:质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贺争名者毁  不知日
B.考之经 师不必贤弟子
C.听不察也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D.讳亲之名 耻学于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
B.当时有人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其原因便是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谐音,触犯了嫌名律。
C.韩愈鼓励李贺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而被人指责,他不敢反对避讳,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D.那些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不去学习周公、孔子的品德却避讳父母的姓名。韩愈认为这些人糊涂,并且认为他们的反对没有任何依据。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 君 子 言 语 行 事 宜 何 所 法 守 也 今 考 之 于 经 质 之 于 律 稽 之 以 国 家 之 典 贺 举 进 士 为 可 邪 为 不 可 邪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